Art & Living

建築.藝術.遠方 - 趙健明 Janice Chiu
04/12/2023

民國女神林徽因:擁有建築師的眼睛、詩人的心靈,才女終獲遲來一百年的殊榮

#中國建造:現代建築百年對話 #建築師 #林徽因 #建築 #賓夕法尼亞大學 #Art & Culture

  目前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展出的「中國建造:現代建築百年對話」,被譽為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展覽,它展示了1918年至1941年間就讀於賓大建築學專業的23名中國學生的肖像照和他們的學位等。在這批中國第一代現代建築師中,林徽因是這些學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完成學業但未被授予賓大建築學位的學生。

 

民國女神林徽因

 

  林徽因貴為人們心目中的民國女神,似乎主要是以她的文學和藝術修養而成為一代文化偶像的。然而從當年的記錄來看,很明顯林徽因的夢想,首先是學習建築專業並成為一名建築師。在她後來短暫的一生中,也是以建築為終身事業並獲得了巨大成功。

 

  林徽因於1924年來到賓州大學,與她同行的還有梁思成,這位才華橫溢的建築系學生後來成為她的丈夫和合作夥伴。由於賓大建築系直到1934年才開始對女生開放,林徽因當時的選擇是入讀賓大美術學課程,並順利獲取美術學士學位。與此同時,林徽因還師從賓大建築系著名教授 Paul Philippe Cret,不但選修了所有建築學課程,並擔任了建築設計助教。在她的成績單上,許多課業都得到「卓越」等級的評分。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Fritz Steiner 於2022年發起了審閱程序,表示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林徽因沒有被授予建築學學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這是一個歷史遺留錯誤,是時候要來糾正它了。


1927年,林徽因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

 

1926年林徽因為當年賓大女本科生年鑒繪制的插圖之一
圖片: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

 

  1928年,林徽因與獲得賓大建築學碩士學位的梁思成終成眷屬,他們周遊歐洲各地並展開一場建築文化之旅。作為中國建築先驅,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創建了位於沈陽的東北大學和北京的清華大學兩個建築系,通過這些最早期的建築教育影響了幾代中國建築師和學者。作為女性,林徽因必須面對和克服許多男性無需面對的困難,她也同時擁有著許多屬於她自己的獨特天份。

 

1936年林徽因左和梁思成在北京天壇
照片來源:賓大費舍爾美術圖書館

 

1926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參加賓大建築專業學生組織的「印象派之舞」活動
照片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

 

  1930至1945年間,林徽因、梁思成歷盡艱辛,完成了一項壯舉:通過對包括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等190個縣2738處古建築進行考察、測繪,成功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的奧秘,並解讀出《營造法式》這本古建築天書的真正含義。當他們發現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五台山佛光寺時,夫妻激動得抱頭痛哭。正是由於他們對當時尚未被發現或未被重視的中國古代建築遺產進行搶救性的記錄和整理,推動了中國建築史研究體系的構建。「如果不是因為他們,我們將對許多古老的中國風格一無所知」,林徽因的侄女、建築師和藝術家林瓔告訴《紐約時報》。

 

佛光寺位於山坡的一處高台上,周圍有二三十棵古松環繞

 

林徽因測量佛光寺經幢

 

  1953年起,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具有無可估量的重大歷史價值的北京古城牆被拆除,一座又一座角樓、城墻陸續倒塌。聽著推土機和鏟車的轟隆聲,夫妻倆肝腸寸斷。林徽因和梁思成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建築師的社會責任奔走呼號。無可奈何之下,林徽因發出了令人振聾發聵的吶喊:「如果拆除了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城墻,結果將是不可逆轉的。但凡今後想要修覆重建,那也只是贗品仿品,只會淹沒歷史的厚重和珍貴,只是一堆多余的擺件罷了!」這句話一語成讖,幾十年後的中國,果然走上了重建復原、找尋歷史的道路。然而,這一切都已無可挽回,那些現代仿古建築是如此地刻意浮誇,僅僅只是一堆沒有靈魂的軀殼和擺件而已。

 

林徽因工作照

 

北京古城牆

 

  林徽因用一生證明了她是一名真正的建築師。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將於2024年5月18日舉行的畢業典禮上,向林徽因——這位被稱為現代中國第一位,也是最著名的女性建築學家追授建築學士學位,以褒揚她學習並選擇以建築為終生事業的勇敢和決心。此舉是在林徽因誕辰 120 周年和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一百周年之際做出的。願她泉下有知。

 

 

22/01/2024

馬岩松個展《流動的大地》:並置傳統與未來,將建築消失於大地之中

#建築 #建築設計 #馬岩松 #展覽 #architecture #Artcation #藝術 #建築師 #HKDI #Art & Culture #Arhitecture & Design

  懸浮的飛船、墜落的石頭、浮游的大地……看馬岩松的建築設計,就如科幻片裡,人類對未來世界,甚或至未知星球的想像。那些看似現代,又好像不屬於當下的立面從大地中悄悄隆起,有些披著自然的外衣,有些則是堅挺的金屬,在陽光底下,宛如城市中冒起的森林;到了寂靜的夜,月光灑下了銀色的外衣,讓它成了靜止的雕塑,在冷意中等著時間的流淌。

 

深圳灣文化廣場,即將於2025年落成

 

  馬岩松說,他的建築不是屬於現代的;但他所舉辦的展覽,卻是屬於過去的。2019年,MAD建築事務所在巴黎龐畢度中心舉辦個展「MAD X」,展出了事務所的十個項目,當中十二件模型被藝術館永久收藏。他在節目《我與建築師有個約會》中分享,展覽對於大多人來說,就像一次總結或一張成績單,於他,卻是過去式,「五年後,我不想重複現在的東西。」以五年作為一個時間單位,於建築項目而言,再正常不過;而不管是建築師,還是藝術家,這顆求變的心總是在蠢蠢欲動,亦無時無刻推翻上一秒的自己。

 

  2023年10月,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了MAD建築事務所創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個展——《馬岩松:流動的大地》。展覽展出了事務所二十年來的五十二個重要的項目,透過不同維度,邀觀者一同思考城市、社區、建築、人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步入新的一年之際,同名展覽亦來到香港,於HKDI Gallery展出,帶來的作品包括即將落成的「深圳灣文化廣場」、「衢州體育公園」、「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FENIX移民博物館」、「垂直峽谷」,還有已完成的「樂成四合院幼兒園」、「四葉草之家」,以及在他三十歲就中標加拿大地標建築的「夢露大廈」、大地藝術節作品「光之隧道」和MAD早期的藝術裝置作品「魚缸」、「超級明星:移動中國城」等作品,涵蓋模型、照片與錄像等媒介。規模雖然沒有前者之大,但仍可從所展出的項目中,閱讀到馬岩松對於建築設計的脈絡與想法。

 

  「夢露大廈」無疑是讓馬岩松以及MAD建築事務所打響名堂的一個作品。樓高五十六層的住宅拔地而起,沒有摩天大樓的垂直線條,取而代之的是性感的曲線,而這種有機的曲線,也常見於他後續的作品。相較於其他項目,「夢露大廈」是整個展覽中,樓高之最的作品,看著眼前的摩天大樓,總會忍不住思考,是不是建築師都愛挑戰Tower?還是Tower或地標是建築師成名的關鍵?

 

夢露大廈,2004年

夢露大廈,2004年

展覽模型

 

  早在2002年,馬岩松已經用一個比賽項目給出了答案。那時候的他,正值27歲,還在耶魯大學就讀研究生;他以作品「浮游之島」入圍世貿中心的重建方案的國際競賽,提出「建築為何不能是橫向的?」的觀點,詮釋對建築的看法,跳脫的設計也得到了恩師Zaha Hadid 和Frank Gehry的肯定。

 

浮游之島,2002年

 

並置傳統與未來

 

  歷史是流動的,但歷史也是已知的;傳統留下來的,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但一成不變卻並非現今語境所需要的。雖然用「特別不在地」來形容馬岩松的作品,好似也不為過,但在這種反差感之中,又似乎看見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談及傳統與當代,馬岩松直言,「中國現在正處於文化困惑期,知道自己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是如何創造新的未來又是一個大的問號。而很多時候,靠複製傳統表達尊重,我覺得特別不夠。」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四葉草之家」或許就是如何新舊共融的好例子,還有位於荷蘭鹿特丹的「FENIX移民博物館」,也是一個延續歷史、訴說故事的活化項目。「FENIX移民博物館」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築,在此基礎將空間變得更為開放,中間位置添置了一條以不鏽鋼材質打造的金屬螺旋狀樓梯,互相交織,「上下樓梯的人,可以看到對方,感覺挺有意思的,而這個樓梯又像一個裝置,成了穿插在這個老建築中的藝術。」而展館中的海鷗雕塑,在現實建築中也存在,巧妙地回應著關於遷徙的話題。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

四葉草之家幼兒園

展覽現場:「FENIX移民博物館」模型

 

  保留與傳承傳統文化與價值是現在經常會提及的話題,相較於翻新或拆掉重來,活化、賦予新的意義去延續故事也是其中一條出路。在馬岩松看來,尊重傳統不一定要複製傳統、模仿傳統,「我希望它也是更抽離於現實的」。而他口中的並置概念,便是將傳統的精神從形式中抽離,以新的形態貫穿其中,建立新與舊之間的對話。

 

自然很美,但能創作出跟自然不一樣的意境,也是我想透過設計做的事。— 馬岩松

 

  看馬岩松的設計,除了看如何並置新舊、保留歷史並融入當下,續寫未來的手法;還有就是自然與人、空間和建築的關係。2012年,MAD建築事務所與法国建築事務所Biecher Architectes合作贏得了國際競賽,分別設計巴黎新區Clichy-Batignolles的「UNIC」。項目是事務所於歐洲的首個項目,採用了猶如夢露大廈般的有機曲線,每一層都是不同的層次,馬岩松表示,「那些手繪線,讓設計有種向上生長的感覺。」

 

UNIC 手稿

 

  項目也點出了高樓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大城市中,林立的高樓與自然日漸脫節。我們希望延續巴黎將自然與花園融入城市環境的傳統,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在UNIC的各個樓層都設置了豐富的自然空間。」就如他將多年月曆,提煉出「山水城市」的概念與想法,「傳統山水畫談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在現代城市中,是缺失的。」他思考著,能否在未來的城市裡,既創造新的東西,又有內在的傳統價值。

 

 UNIC

 UNIC

 

消失於大地,其實就是融入

 

  回看近幾年的好幾個項目,他的建築設計開始「消失」於大地中,其中就包括了位於浙江的「衢州體育公園」,預計2025年落成。「大建築消失了,人就變得自由了。」馬岩松在節目《我和建築師約會》中說道。體育場所、體育賽事通常都帶來一宗刺激、充滿力量的感覺,但馬岩松卻說,「我覺得體育建築不應該是更高、更快、更強,而是更日常;尤其在城市裡的空間,它不僅僅為比賽而生,還是可以每天與家人、朋友、寵物一起遊玩的地方。」因此,整個體育館的規劃與設計就如一個大公園,與外在景觀相連接。體育館有功能性的籃球場、游泳館、足球場,但都覆以大草地,就如一座座火山群坐落其中,中間還有镜湖做休憩;人能走到建築的頂部,而建築就如被埋進了地底,「消失於大地,其實就是融入。」

 

 展覽現場:衢州體育公園,將於2025年建成

 衢州體育公園

「衢州體育公園」於2023年被Prix Versailles評為「全球最佳體育建築」

 

「我的建築不是屬於現代的。」

 

  「深圳灣文化廣場」同樣採用了覆土建築的形式,草地下的空間就是一個個美術館。不同的是,草地上卻多了幾塊巨石,用馬岩松的話來講,那是來自遠古的,「就好像一萬年前海邊上,會有幾塊石頭。」海邊上石頭不突兀,但原來置於城市之中,是這麼不真實的,「就有點像公園裡長出來的雕塑。」

 

深圳灣文化廣場,將於2025年建成

深圳灣文化廣場,將於2025年建成

 

 

  「我的作品跟現代城市有一點距離,但回看原來的地球,就是一個很自然的狀態,有海洋、沙漠和山川,而這些自然的靈感都可以存在於建築中。」另一個項目「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就如雲一般,又像外太空來的飛船漂浮在半空中。馬岩松卻形容那是大樹延伸出來的樹冠,靈感源於加州猛烈的陽光,而懸空的設計剛好阻隔了炙熱的溫度,同時也增加了通透感。有不少人說,馬岩松的設計跟周邊的景觀很不一樣,但其實抽離固有認知,從更遠的視角、精神理念上,便可找到一絲共通點。

 

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

展覽現場:「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

 

曾經的夢想,但現在實現了

 

  整個展覽中,除了事務所標誌性的建築設計外,一個被包裹在泡泡裡的「魚缸」成了編者對於展覽難忘的一筆。那是一個給魚的房子,創作於2004年。那年正是馬岩松從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回流中國,並成立MAD建築事務所的年份。馬岩松說,「因為當時沒有房子建,所以就為魚建房子。」「魚缸」整體而言呈正方形,就如一般建築空間般,存在邊界;設計中綴以管道的元素,為空間帶來了複雜性,「孔洞就如太湖石,讓魚進入了假山石的感覺,增添了趣味。」

 

「我們在尋找/魚在城市的生活空間/人和魚的狀態/必須顛倒/魚類是主體
空間開始分裂/方盒子已經融化/低品質的方空間瓦解/機器的時代結束」
——節錄自「魚缸」的闡述

 

  其實不管是最初的「魚缸」,還是讓他躍身國際的「夢露大廈」,又或是他目前最喜歡的「衢州體育公園」,在這片「流動的大地」中,他都試圖在城市中,透過建築、設計,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與尊重。

 

魚缸

 

Readmore:

坐落於蔚藍海岸旁的「雲洞圖書館」,宛如走進穿越時空的蟲洞!

洛杉磯上空的雲朵、平潭海上的魔鬼魚:建築師馬岩松超現實與山水意境的對話

 《馬岩松:流動的大地》
日期:2024 年 1 月 19 日至 4 月 7 日
時間:上午 10 時至下午 8 時(逢星期二休館)
地點: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地址:將軍澳景嶺路 3 號
網站:www.hkdi.edu.hk/tc/hkdi_gallery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