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古董投資秘笈 - 費吉
16/04/2013

我愛「皮球花」

#Art & Culture

  香港蘇富比於4月8日拍賣一對「『大清乾隆年製』款粉彩皮球花紋罐一對」,估值3,000至4,000萬港幣。據拍賣目錄介紹,成對的「皮球花」紋罐僅此一例,單件的雍正年款粉彩紋罐曾兩度於1981年及1982年拍出,北京故宮博物館亦僅藏一支雍正年無款鬦彩團花紋罐。

 

清乾隆粉彩「皮球花」紋罐一對

 

  1994年初春,筆者接受日本朋友邀請,遠渉東洋到東京參觀東京國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之藝術」展覧,順道往伊豆洽購一位剛過世的收藏家遺下的宋瓷。朋友池田夫婦居於千葉縣,離成田機場不遠,只需十分鐘車程便到家。筆者下機和過海關後,已見池田夫婦在機場大堂等候,接載筆者回家。池田夫婦非常好客,池田太太更準備了一桌豐富的日式晚餐。久別重逢,筆者與池田夫婦有說不完的話題,談宋瓷,直至深夜才各自就寢。

 

  第二日早上,我們乘撘火車出東京,到站後便直接到東京國立美術館,看筆者一直想看的唐三彩藍釉兔和宋代瓷器。消磨一個早上只看了三分之一展品,午飯後猶如「趁墟」一樣再入場參觀餘下的展品。日本是除了華人之外最喜愛中國文物的民族,會場之內日本人發出的讚嘆之聲不絶於耳,令到身為華人的筆者不無遺憾。

 

  第二天,池田先生放假,大清早便駕車載筆者去伊豆半島。對筆者來說,伊豆的印象只是年輕時從川端康成名著改編的電影「伊豆舞孃」中得來。伊豆在日本那一處,有甚麼山水名勝,筆者其實不甚了了,只希望可以碰到一、兩個清純的伊豆少女,可以印證當年女主角山口百惠清麗脫俗的形象。

 

  到達伊豆後,縱目所見,伊豆少女大部分不是肥肥矮矮,就是一頭金髪,現實與幻想果然有很大的分別,亦很殘酷。池田太太見筆者呆頭呆腦、若有所思,忍不住嘲笑筆者中了川端康成的毒,還故意指出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舞孃」早已不存在,叫筆者收拾落寞的心情,說不定還有機會見到一個伊豆儷人。

 

  談笑間,車子已穿過一條長長的小路,到達剛過世的收藏家的居所。池田太太敲門,一位穿素色和服的儷人「吖」一聲便將木門打開,打過招呼後,她便引領我們仨人穿過一個小花園,入到屋裏坐下後便奉茶。

 

南宋龍泉粉青釉筆洗

 

  池田太太介紹她是大堀太太,是大學同學,三十多歲,大堀太太雖然孀居,但素色的和服還是難掩絕色。筆者肆意欣賞美色之時,大堀太太將丈夫的收藏品拿給筆者看。藏品主要是青瓷,大部分是龍泉窰的器物,難得的是件件「開門」(行內術語,即「開門見山」,看一眼便知是真品,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筆者尤其喜愛其中一件直徑十六公分的粉青筆洗,是當時見過的龍泉粉青筆洗之中最漂亮和最大的。

 

  仔細看完貨後,便示意池田太太問價,貨色一流而價錢雖貴,但還可以接受,筆者便即時付款。正以為買賣告一段落之際,大堀太太卻面帶難色地與池田太太嘰嘰咕咕地且說且笑。聽池田太太轉述,原來是大堀太太認為筆者爽快,想知道筆者有沒有興趣看一對「皮球花盌(碗)」,筆者表示有興趣,大堀太太便即刻打開一個用藍巾包著的木盒,將一對「皮球花盌」連盒放在茶几上,是「大清嘉慶年製」的「皮球花盌」。

 

 清嘉慶粉彩「皮球花」盌(碗)一對

 

  大堀太太說這是大堀先生生前最喜愛之物,因此要三十萬港幣才可以賣。雖然貴了少少,但還是值得的,因為「皮球花盌」市埸上很少見到,只在大型拍賣會才見得到。但筆者並沒有三十萬現金在身,又不想失諸交臂,惟有情商大堀太太給筆者一些時間,保證一個星期內再回到伊豆付錢提貨。大堀太太一口應承,並著筆者不用太急。

 

  用過晚飯後,我們便懷著滿載而歸的心情向大堀太太告別,結束了第一次伊豆之行。

 

  回到香港後的第三天,筆者整頓行裝後再一次展開伊豆之行。因為池田先生要上班,筆者惟有在到達成田機場後一路乘火車。在伊豆車站見到大堀太太時天已入黑,我們兩人走小路,不到二十分鐘已到達大堀太太的家門。大堀太太原是非常好客,除了滿面堆笑招呼筆者之外,還親自下廚,一頓晚飯差不多兩個小時才吃完,飯後用茶之際,大堀太太再一次拿出「皮球花盌」,筆者看看沒有問題便即時付款。天南地北地瞎扯一輪之後,大堀太太非常腼腆地說今天無論如何都趕不及回到千葉縣,問筆者會否將就一晚,在她家留宿一宵,不用浪費金錢在酒店住宿,真是「固所願也,不敢請耳」。由於大堀太太實在好客得過份,筆者最終住了三晚,第四天早上才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結束了第二次伊豆之行回到香港。

 

古董投資小知識:

 

  「皮球花」紋樣始創於清雍正。據說雍正推崇日本美學,「皮球花」紋樣是雍正朝不拘一格的創新之作。「皮球團花」源自日本家族徽章,常見於陶瓷、織錦,景德鎮御窰廠將東洋的「皮球團花」紋樣革新,以不透明的粉彩或鬦彩描繪皮球花紋,令新式紋樣注入新生命,經歷雍正以後各朝而不衰。

 

21/05/2024

「拾維筆報」水墨展:以獨特的視角與靈感,重新審視水墨於當代藝術下的面貌

#藝術 #水墨 #畫展 #拾維筆報 #水墨畫家 #馮永基 #A test of time #Art & Culture

  傳統水墨講求筆觸、墨色和意境,但隨著時間的洪流,藝術媒介與形式已不斷推陳出新,水墨作為傳統媒介,又將何去何從?當談及水墨的演變與進程,現代水墨似乎總是不可磨滅的一筆。在East meets West的文化底蘊下,呂壽琨、王無邪、劉國松等人被視為現代水墨的領軍者;那麼帶著這種精神,現代水墨的傳承者又是如何克服挑戰,保持獨特的視角和靈感,帶觀者重新審視水墨創作這件事呢?

 

  這個問題,或許能從水墨展覽「拾維筆報」(A Test of Time)中,找到些答案。展覽以時間為題、水墨為本,由香港水墨畫家馮永基策展,匯聚二十五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涵蓋畫作、裝置、雕塑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一眾藝術家嘗試突破傳統的框架,重新詮釋水墨在當代藝術中的面貌。

 

 

  展出的作品從平面到立體、從視覺到概念,透過詮釋時間、記憶、社會變遷等不同議題,使水墨藝術具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意義。馮永基認為,「現當代水墨早已被推到更寬、更廣的領域,已經不再是用筆或非用筆的爭拗。」

 

  就如藝術家一雱帶來的藝術裝置——《道德迷宮》,由十塊破碎的鏡子組成,當中以書法勾勒了「十誡」,利用鏡子的反射,讓觀者在觀望藝術品的同時,亦反問自己,形成互動與思考。小醉則為書法立碑,帶來雕塑作品《書法已死》;他將過往寫下的書法攪碎,為其起豎起墓碑,以死亡找到另一種重生。岑智明的《自然志》巧妙地借助自然刻畫不斷變幻的天氣,藝術家每天將一張紅紙置於室外,持續365天,讓雨水、陽光寫下一年的風雨陰晴。

 

一雱,《道德迷宮》,2024

岑智明,《自然志》,2024

小醉,《書法已死》局部,2024

 

  談及水墨,下意識會聯想到寫意的大山大水,以及筆墨神韻,偏偏則有藝術家選擇挑戰這種傳統的觀看方式。吳文偉的《1072- 2024 • 1124 – 2022》以北宋郭熙於1072年所繪的《早春圖》和北宋李唐於1124年所繪的《萬壑松風圖》為藍本,以獨特的皺法,重新凝視古代大師的筆墨、詮釋中國山水水墨藝術的精髓。黎東耀的作品《觸地印(二)》依舊將宏觀視角轉移至微觀世界,其作品保留了墨的本色,但卻有如西方素描般精妙,而微觀中看到的日常,也帶來了一絲不真實的感覺。史秀美的作品《楓騷》則由24塊金咭組成,畫面上的飄零楓葉來自世界各地,春、夏、秋、冬綻放著迷人的韻致,交織出壯麗的四季畫卷。

 

1124-2022,吳文偉,2022

黎東耀,《觸地印(二)》,2024

史秀美,《楓騷》,2024

 

  展覽期間,還有一場以「由失落至收穫」(From Lost to Lots)為題的座談會,由策展人馮永基主持,邀請了四位嘉賓講者,分別是康文署副署長(文化)譚美兒、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郭東杰、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方敏兒,以及香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黃裕舜,一同探討當下香港文化的發展面向,尤其是新一代在經濟霧霾下,如何自處與尋找新的機遇。

 

參展藝術家

一雱、又一山人、小醉、只野仁、史秀美、伍嘉珍、冰堂主人、吳文偉、岑智明、李海瀅、周巧兒、林少宜、雨燕女、高家揚、許麗莉、曾靜英、游於藝、黃斯齡、劉佳、蔡天眉、黎東耀、謝家瑜、簡志雄、羅致勇、羅倩萍

 

「拾維筆報」水墨展覽

日期:2024年5月24至29日

時間:2024年5月24至28日 11:00 - 19:30 | 5月29日 11:00 - 15:00

公眾導賞:2024年5月25日14:00 | 5月26日 12: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四樓至五樓

 

座談會:「由失落到收穫」(From Lost to Lots)

 

主持:馮永基「拾維筆報」水墨展覽策展人

嘉賓講者:

譚美兒|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

郭東杰|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

方敏兒|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

黃裕舜|香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4年5月26日

時間:下午4時至5時30分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

登記:https://forms.gle/VSaj35QrA6GtHFSw5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