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古董投資秘笈 - 費吉
21/11/2017

天價書法作品

#Art & Culture #古董

  最近幾年,古代書法作品,就算是臨摹本,也被炒上天價,可說是一字千金。

 

  根據拍賣記錄,最貴的五幅作品分別是黃庭堅《砥柱銘》4.37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3.08億元、宋徽宗《臨唐懷素聖母帖》1.28億元、曾鞏《局事帖》1.08億元、朱熹等《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1.008億元。

 

  不論這些拍品是真是假,古代大書家的傳世書法作品一直都有價有市,因為始終古代大書家之傳世作品非常稀缺,一字難求,作品不斷被炒高,是市場的正常現象。

 

  書法作品有價有市,當然就會有很多贋品充斥拍賣場。遠的不說,近代大書家何紹基的偽作,我曾經在一間中國大陸的龍頭拍賣行的一個拍賣會的五件拍品之中,看到四件,偽作的比例令人震驚。至於其他二、三線拍賣行、網上拍賣的偽作,更是多不勝數。

 

  大書家的作品有價有市不用多說,連慈禧太后另有代筆之人的書法作品也賣得好價錢,真是令人費解。字是不足觀的館閣體,人是令滿清王朝衰敗的老太婆,買家欣賞的是甚麼?如說沾染一點皇家氣象,作品可不是出自慈禧太后之手。

 

  滿清王朝非常注重皇子的教育,因此滿清皇帝大都能文能書,比起明朝的皇帝,在個人文化藝術修養方面,優勝得多。就算是至不濟的同治,也有一點點墨跡傳世。

 

 

 

 

  順康雍乾的書法,散見於紫禁城各處。例如太和殿《建極綏猷》匾額、中和殿《允執厥中》匾額、保和殿《皇建有極》匾額均為乾隆所書;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由順治書寫,康熙摹勒上石,原跡藏於故宮御書處,乾清宮懸掛的是乾隆摹拓的,後來嘉慶朝失火,匾額被燒毀,嘉慶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現在所懸掛的應當是那個時候的摹拓本。文泰殿的《無為》匾額為康熙所題,而養心殿的《中正仁和》匾額由雍正所書。

 

  既然滿清皇帝的書法在紫禁城隨處可見,這就容易被人觀摩、摹仿,因此仿真度極高的皇帝書法作品便大量在市場上出現,因為能寫出順康雍乾館閣體書法的人多不勝數,再加上皇家書法有價有市,奸商、造假者不可能不動心的。

 

  2011年,一幅康熙所書《清慎勤》匾額,在北京保利秋拍賣了1495萬元人民幣。

 

 

 

  本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廣州華藝國際將會拍賣兩幅皇帝所書匾額,一幅是康煕所書的《鶵鳳先聲》,估值800,000-1,200,000元人民幣;另一幅是乾隆的《名閥令器》,估值3,800,000-5,800,000元人民幣。兩幅拍品的年代,拍賣行標出「暫無」!

 

  一間藝術媒體為這兩幅拍品引經據典、大吹特吹,指出「近二十年文物巿場所流通的御筆真迹,大多數最早都出自北京文物商店的。而北京文物商店的藏品則大多數源於文革查抄,或國有文博機構的調撥。華藝國際秋拍上呈現的兩件御筆書法,便就是來至於北京文物商店的舊藏,至今我們仍然能夠在兩幅畫作上找到北京文物商店的原始標簽,成為了它們來源有序的最好證明了」云云。呵呵。

 

  收錢替拍賣行寫推廣文章(鱔稿)的不懂行藝術媒體的說話,我從來等閒視之。首先,就算兩幅匾額同樣源自北京文物商店,並不足以證明它們是真迹。北京文物商店從不賣假東西?第二,我只聽過「來源清晰,傳承有序」。藝術媒體說是「來源有序」是耍小聰明,暗示兩幅匾額「來源清晰,傳承有序」?

 

  根據藝術媒體報導,康煕所書的《鶵鳳先聲》,當年北京文物商店標價一圓,就算是幾十年前,也便宜得交關。

 

  兩幅拍品同樣沒有「康熙御筆」或「乾隆御筆」四個字,只在匾額中上位置鈐一方章「康熙御筆之寶」和「乾隆御筆之寶」,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匾額的體制不符。

 

  講到傳承,兩幅拍品同樣付之闕如,即是說自從北京文物商店賣出這兩幅拍品之後,幾十年來的收藏家全不見經傳,兩幅拍品亦不見著錄,好像是橫空走出來的。有興趣競拍的藏友,謹慎為妙,切勿以為是大漏。

 

21/05/2024

「拾維筆報」水墨展:以獨特的視角與靈感,重新審視水墨於當代藝術下的面貌

#藝術 #水墨 #畫展 #拾維筆報 #水墨畫家 #馮永基 #A test of time #Art & Culture

  傳統水墨講求筆觸、墨色和意境,但隨著時間的洪流,藝術媒介與形式已不斷推陳出新,水墨作為傳統媒介,又將何去何從?當談及水墨的演變與進程,現代水墨似乎總是不可磨滅的一筆。在East meets West的文化底蘊下,呂壽琨、王無邪、劉國松等人被視為現代水墨的領軍者;那麼帶著這種精神,現代水墨的傳承者又是如何克服挑戰,保持獨特的視角和靈感,帶觀者重新審視水墨創作這件事呢?

 

  這個問題,或許能從水墨展覽「拾維筆報」(A Test of Time)中,找到些答案。展覽以時間為題、水墨為本,由香港水墨畫家馮永基策展,匯聚二十五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涵蓋畫作、裝置、雕塑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一眾藝術家嘗試突破傳統的框架,重新詮釋水墨在當代藝術中的面貌。

 

 

  展出的作品從平面到立體、從視覺到概念,透過詮釋時間、記憶、社會變遷等不同議題,使水墨藝術具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意義。馮永基認為,「現當代水墨早已被推到更寬、更廣的領域,已經不再是用筆或非用筆的爭拗。」

 

  就如藝術家一雱帶來的藝術裝置——《道德迷宮》,由十塊破碎的鏡子組成,當中以書法勾勒了「十誡」,利用鏡子的反射,讓觀者在觀望藝術品的同時,亦反問自己,形成互動與思考。小醉則為書法立碑,帶來雕塑作品《書法已死》;他將過往寫下的書法攪碎,為其起豎起墓碑,以死亡找到另一種重生。岑智明的《自然志》巧妙地借助自然刻畫不斷變幻的天氣,藝術家每天將一張紅紙置於室外,持續365天,讓雨水、陽光寫下一年的風雨陰晴。

 

一雱,《道德迷宮》,2024

岑智明,《自然志》,2024

小醉,《書法已死》局部,2024

 

  談及水墨,下意識會聯想到寫意的大山大水,以及筆墨神韻,偏偏則有藝術家選擇挑戰這種傳統的觀看方式。吳文偉的《1072- 2024 • 1124 – 2022》以北宋郭熙於1072年所繪的《早春圖》和北宋李唐於1124年所繪的《萬壑松風圖》為藍本,以獨特的皺法,重新凝視古代大師的筆墨、詮釋中國山水水墨藝術的精髓。黎東耀的作品《觸地印(二)》依舊將宏觀視角轉移至微觀世界,其作品保留了墨的本色,但卻有如西方素描般精妙,而微觀中看到的日常,也帶來了一絲不真實的感覺。史秀美的作品《楓騷》則由24塊金咭組成,畫面上的飄零楓葉來自世界各地,春、夏、秋、冬綻放著迷人的韻致,交織出壯麗的四季畫卷。

 

1124-2022,吳文偉,2022

黎東耀,《觸地印(二)》,2024

史秀美,《楓騷》,2024

 

  展覽期間,還有一場以「由失落至收穫」(From Lost to Lots)為題的座談會,由策展人馮永基主持,邀請了四位嘉賓講者,分別是康文署副署長(文化)譚美兒、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郭東杰、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方敏兒,以及香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黃裕舜,一同探討當下香港文化的發展面向,尤其是新一代在經濟霧霾下,如何自處與尋找新的機遇。

 

參展藝術家

一雱、又一山人、小醉、只野仁、史秀美、伍嘉珍、冰堂主人、吳文偉、岑智明、李海瀅、周巧兒、林少宜、雨燕女、高家揚、許麗莉、曾靜英、游於藝、黃斯齡、劉佳、蔡天眉、黎東耀、謝家瑜、簡志雄、羅致勇、羅倩萍

 

「拾維筆報」水墨展覽

日期:2024年5月24至29日

時間:2024年5月24至28日 11:00 - 19:30 | 5月29日 11:00 - 15:00

公眾導賞:2024年5月25日14:00 | 5月26日 12: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四樓至五樓

 

座談會:「由失落到收穫」(From Lost to Lots)

 

主持:馮永基「拾維筆報」水墨展覽策展人

嘉賓講者:

譚美兒|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

郭東杰|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

方敏兒|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

黃裕舜|香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4年5月26日

時間:下午4時至5時30分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

登記:https://forms.gle/VSaj35QrA6GtHFSw5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