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缸邊隨筆
02/11/2022

勁過QE的MMT

#MMT #印鈔

  今時美國「債務貨幣化」,是央行直接印鈔買國債,壓低市場利率,令到貨幣總量增加,造成通脹。長期通脹配合債務貨幣化,造成低利率,就可讓實際利率變成負數,給儲蓄存戶及國際投資者加了無形的稅,讓政府逐漸脫債。經濟學家稱之為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過去,政府的確可透過這方法降低國債。

 

(iStock圖片)

 

  現代貨幣理論(MMT)中,並沒有國債。MMT認為,政治所有花的錢都是100%印出來的,只要預算好花多少,便印多少,根本就毋須發行國債。MMT認為,今時國債大部分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它只是貨幣發行和銷毁的記帳方式,以及政府調節利率的工具而已。

 

  如要買債,MMT指他們的模式是印錢買回全部政府債券,利率是零。因為政府毋須為自己公民或債券投資者買債,也從來都不應該用「先收稅,後支出」的模式。如果入不敷支才去借。央行買債、收稅,都是銷毁貨幣,剩餘債務便變成赤字。

 

  MMT的理論似乎更接近現實。今時美國決定預算,發行國債、花錢,然後在公開市場買回國債。因為法律規定,不准央行直接從政府處買債,所以央行只能夠在市場買回部分國債,這樣做其實是創造貨幣。現時美聯儲持有6萬多億美元國債,美政府負債近31萬億美元,約20%。換句話說,政府每花100美元,就有20美元是印出來的。

 

認為財赤負債捨本逐末

 

  MMT手段是印鈔及加稅,通過花錢刺激經濟,創造福利社會:消滅貧窮,全面就業,收窄貧富差距。MMT支持者認為,財赤和負債數字的關注是捨本逐末。政府的財政預算及經濟體系可比喻為兩個「水桶」。平衡預算就是政府花多少,稅收就多少。如果政府花90元,稅收是100元,那就有盈餘,這是國(財政預算)富民(經濟體系)窮。如果政府花100元,稅收只有90元,就有10元赤字,但經濟體系卻「盈餘」10元。

 

  MMT認為,錢應放在經濟體系,所以不必理會赤字、國債。MMT指當代社會的問題非因印錢太多或太少,而是需要令經濟體系發揮生產總值最大化。如有人失業,並不是生產總值最大化,這稱為經濟怠惰(slack)。印鈔可增加社會需求,「藏富於民」,是對社會的投資。MMT建議,政府甚至直接提供保障性的工作,達致全民就業。

 

  MMT認為,只要貨幣總量不大於社會最大產值,就不會出現通脹。政府可以投資於科技、基建,提高生產效率,讓生產總值最大變得更大,從而令「水桶」也變得更大,便可印更多鈔票,填滿它--MMT終極目標之一是填滿「水桶」。

 

  MMT認為,印鈔可以直接分配資源,例如支付醫療和教育的開支,花錢在窮人身上。另一方面,向富人徵稅,「劫富濟貧」,從而調節貨幣總量。MMT認為,直接印錢、花錢,比「先收稅,後花錢」的方法更直接而有效。

 

  MMT支持者批評,政府既然可印錢買軍備,發動戰爭,又或資助其他國家,甚至建幢政府大樓,為甚麼不能印錢去解決醫療、教育等問題?他們認為,這明顯是對弱勢社群吝嗇,近乎掠奪,卻優惠有錢人。

 

  今時QE乃通過銀行借貸系統,間接進行,最終錢還是會落在富人手上,令到資產價格上升,貧富懸殊更嚴重。因此,MMT認為,不要理會赤字,而是看經濟體系的「水桶」是否注滿,又或錢流到哪裏而保證不通脹。假如出現通脹,只要縮減開支,增加稅收,減少貨幣總量或發展經濟,讓「水桶」變大,那便可以印更多鈔票。

 

MMT開始受到質疑

 

  今時西方國家的情況就像MMT理論的描述,加大開支,刺激經濟。有人就警告,這會令通脹加劇,而加息,也將帶來超級通脹,令美元喪失國際貨幣地位。不過,自2008年以來,赤字、債務日高,美聯儲負債也愈來愈多,但是美國長期處於低利率、低通脹,國債也受歡迎,並沒有債務危機,又或超級通脹出現。直至2021年,通脹猛升,MMT的理論才開始備受質疑,主流經濟學派更宣布MMT失敗。

 

  今時各國央行通過印鈔,買更多國債,加上長期的金融抑制,讓通脹高於利率,逐漸消除部分負債。現美國或正處於大債務周期的末段,然後經濟崩潰或重啟,甚至是新世界秩序和新貨幣的建立,屆時現金及債券的持有者便將付出代價。

 

  主流學派的支持者指出,MMT要求央行買債就像主流的債務貨幣化;刺激經濟,就如70年代凱恩斯的貨幣主義和理論。一個國家通脹的原因,包括貨幣政策、複雜的外圍因素,甚至是社會行為。當連主流學派也無法預測,若MMT卻認為,憑印鈔及收稅,便可遏通脹,就真是太天真粗疏了!況且現在哪個國家敢加稅?MMT是大政府行為,擴大政府對市場干預,遏制自由市場。MMT有此假設:政府不會作惡,全為人民。其實,這些有形的手就像共產主義中的計劃經濟、平均主義。

 

  過程中,MMT可能是債務周期走向終結的加速器,也可能是未來新周期、新體系的基石。

 

  上文有兩句是紅字的,留待以後分析。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23/05/2024

元朝亡於印鈔多

#財金大勢 #元朝 #印鈔 #發債 #國債

  美聯儲局說何時減息,要看美國通脹是否能回落至達標(2%)的水平。不過,美國上周公布了4月CPI按年升3.4%,雖符合市場預期,但仍高於年初水平,而批發價(未來零售價的指標)4月的升幅更遠超預期。

 

  面對國內通脹問題,拜登政府仍以QE製造經濟繁榮的假象,持續下去,恐要步歷史上帝國崩潰的老路。正如財富500強中,一間電力及天然氣公司的前財務主管、通脹專家戴維斯(J. Kennerly Davis)指出,實際通脹比官方公布的CPI「兇猛」得多。

 

  戴維斯說,自2021年拜登上任以來,美國人的購買力跌了近兩成(19%),即原本能以100美元可買到的貨品,現只能買到原本81美元的貨。至於生活必需品,例如雜貨就升了21%;汽油升47%,房租升20%,電費更升約30%。

 

  另一方面,美國打工仔扣除通脹因素後的平均時薪,卻減了逾2.5%。現時美國一般家庭每年須多付1.2萬美元,才能維持拜登上任時原有的生活水平,但拜登政府仍不改美國「大花筒」的本色。自上任以來,拜登就透過發債、津貼、補助等形式,為經濟體系灌水,無非是希望取得政治支持。

 

  拜登根本就沒有解決通脹的方案,也沒有嘗試控制通脹,以穩定物價,只持續用發債借來的錢,「買票」討好支持者,導致美國國債驟增13萬億美元,累計已逾34.6萬億美元。

 

美發債等於印鈔

 

  美國發債和印鈔根本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件事。有評論直指「貨幣就是債務,國債就是貨幣」,只要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定會造成持續通脹。

 

  美國有陰謀論者更說,美國政府透過降低,甚至破壞貨幣的購買力,以掩飾美國經濟及財政俱差的真相。而通脹則是美國人的財富「從儲蓄戶口和實際工資,轉移到政府庫房的隱形渠道」,也變相是向中產及基層徵稅。在美國這種貨幣政策下,今時買美債或揸美元現金都不是明智之舉。

 

美國政府掩飾經濟差的真相(AP)

 

  如果大家同意,美國的「貨幣就是債務,國債就是貨幣」,通脹便屬「債務違約」的後果,同樣是貨幣發行機構(即美國政府)欠缺償付能力和信譽的表現。

 

  美國政府為要延續美元國際霸權的地位,不惜明裏暗裏,QE再QE,卻缺乏償付能力,如不改善,政府信用便瀕破產。上周佛誕(15日)筆者在《世銀叫央行用黃金儲備》一文指出,中國歷史上,濫發鈔票導致民不聊生的例子不少,元朝、1949年前的國民政府等都是,不但經濟民生弄至一塌糊塗,也葬送了政權。

 

全面用鈔「元」祖

 

  元朝(1271至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全面使用鈔票(紙幣)朝代,蒙古帝國疆土遼闊,蒙古人又重視商貿,所以比金屬更便於攜帶,也利流通的紙幣,便成了貨幣之選。

 

  忽必烈1260年即位之後,便發行了紙幣「中統鈔」(圖二),從10文到2貫,共10種面值,嚴令臣民使用;其後他又制定兌換率,設立紙幣兌換所「金銀平準庫」;定廢、舊紙幣回收制度,嚴懲偽鈔印製。

 

 

  中統鈔初發行時,總發行量為73352錠(50貫為1錠),但到了1276年,短短16年間,元朝便因連年用兵,令中統鈔發行量達1,419,665錠,翻了近20倍!如此瘋狂灌水,通脹怎不急升?美國於2009年3月開始QE,至今亦已15年……

 

狂印銀紙帝國散

 

  1287年,元朝發行「至元鈔」(圖三),代替已嚴重貶值的中統鈔。按規定,至元鈔兌中統鈔的兌換率為1:5,即舊錢(中統鈔)5「元」才可兌新錢(至元鈔)1「元」。若以銀價為標準,元朝老百姓的財富即時貶值了80%!元帝國征戰需財,一眾皇帝又好封賞武將群臣,加上出手闊綽,而搜括百姓總不及印鈔,以及挪用「鈔本銀」(庫房的銀儲備)般便捷。如此「大花筒」與印鈔的密切關係和做法,是否與今時美國情況相似?

 

  到了1350年,元朝再發行了「至正鈔」,但僅3年,至正鈔的發行額,就已相當於1950萬錠的中統鈔;至1355年,發行量已經相當於中統鈔的6000萬錠,是中統鈔初發行時7萬餘錠的800多倍!

 

  從經濟角度看,雖然蒙古軍強悍,東征西伐,所向披靡,更拓元帝國領土,橫跨亞、歐,但就因一張張薄薄的紙錢,帝國竟分崩離析;羅馬帝國衰落,也有類似故事。今時美國不以史為鑑,硬要點紙(美鈔)成金,只會讓經濟如建在浮沙上的七寶樓台,終有一天會倒下。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