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缸邊隨筆
07/05/2024

巴菲特的幾個W

#財金大勢 #巴菲特 #巴郡 #理財智慧 #投資 #投資心法

  巴郡(BRK)上周末(4日)的股東大會繼續成為了巴菲特智慧分享會,巴老回應了30多個問題,涉及科技股、國際市場、能源投資、生成式AI、保險業務、人生價值等議題。但一般投資者最關注的,相信還是他買了和不買甚麼(what)及其原因(why),以及投資在甚麼地方(where)和怎樣(how)決定買、不買或沽甚麼。

 

  今年首季業績披露,巴郡期內續減蘋果(AAPL)(圖一)持倉,但它仍是最大的普通股倉。巴菲特為減持蘋果解畫,說減持是因稅項,而不是看淡蘋果前景;除非有重大變化,否則蘋果仍會是巴郡最大的投資。

 

 

  至於巴郡其餘大部分投資則集中在美國運通(AXP)(圖二)、美銀(BAC)、可口可樂(KO)(圖三)及雪佛龍(CVX),巴老更指運通和可樂都是「極好的生意」。有興趣投資美股的讀者,收到未?橫撇一筆,中國的14億人市場是不用信用卡,而只用微信、支付寶,運通在中國無市場。

 

 

 

  值得留意的是,巴郡在第一季度末的儲備增加至1890億元(美元.下同),再創現金持有量的紀錄。巴菲特預期,巴郡將於下月底持有多達2000億元,只因他認為投資目標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即是:投資者即使有錢,也不要「身痕」。

 

以核武喻AI

 

  美股有所謂「科技七雄」,但除蘋果外,巴老似乎對其餘6隻「科技雄」,包括芯片股英偉達(NVDA)(圖四)興趣不大。對於AI,巴老自言不懂得,卻說知道它重要,因AI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只是它的發展令他感到緊張。

 

 

  巴菲特認為,AI詐騙可能是下一個「增長型產業」,因AI具有巨大的變革潛力,所以他將AI技術比喻為核武。巴老說,最近看到AI生成他的肖像,便聯想到AI用於詐騙的可能性。

 

  巴菲特舉例解釋:「如果AI能複製出連父母也無法分辨真偽的圖像,再模仿你女兒向你要錢,例如說她剛撞了車,需要5萬元等。須知詐騙一直是美國社會的一部分,如果我對投資於詐騙感到興趣,這將是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行業。」

 

  他又將AI比喻為核武:當人類發展核武器時,就像把妖怪從瓶子裏放了出來,而那妖怪一直做著一些「可怕事情」。「我不知道有甚麼辦法可以把妖怪捉回瓶子裏,只知道AI有點類似。」

 

主要投資在美

 

  當被問及未來會否投資於中國的公司時,巴菲特答謂,巴郡主要投資將繼續在美國,而下一筆大交易可能不會是對美國以外的企業投資。據報道巴菲特的幾個W,他答完獲得全場掌聲後,又說若要做些大事,自然要在美國進行。

 

  巴菲特指出,類似運通或可樂的公司都在全球拓展業務,但真正像運通或可樂在全球都有業務的公司卻很難找到。他覺得,自己對美國的規則、弱點及優勢有很深入的了解,但在世界其他地方,他卻沒有這種感覺。

 

  談到作出投資決定所考慮的因素時,巴菲特再以減持蘋果為例,指需要套現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了解消費者的行為(市場)十分重要,例如了解「大眾(市場)的偏好」。

 

  當投資者慢慢構建起自己的知識,便會思慮得更加周詳,也就可像巴菲特和芒格一樣,更迅速地作出決策。巴菲特當年就是知道,iPhone對用家的意義何在,並預視到用家會怎樣去使用它。

 

  更重要的是,iPhone(產品)及蘋果(公司)的價值遠遠被低估了,但巴老用了十幾年才「洞見」到iPhone的價值。似乎是研究團隊中,欠些IT智囊了。

 

做準備 候機會

 

  巴老提醒投資者,若看到某些事物之後,雖然覺得很好,但不要以為某些事情或機會隔天便會出現,還需要做足準備,靜待時機。

 

  看巴菲特這些投資秘訣,令筆者想起上周五(3日)蕪文(圖五)內容,其中原則並無分別。但他說常犯上「應該做而沒有做」錯誤,未知道不投資於美科技股其餘6隻,是否又已犯上相同的錯誤?當年微軟已如此,幾十年後的今天又如是?

 

 

  巴老或會說,不懂便不買!但他可以學嘛!不是要學到老嗎?何況他不是說「要做大事,就要在美國做」嗎?今時美國投資頭等「大事」,非AI莫屬。巴老坐擁近2000億元,而不投資於美國芯片工業?唔明!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09/06/2024

歐洲揭開減息大幕

#陶冬天下 #歐洲 #減息 #歐洲央行 #財金大勢 #美國 #經濟

  上星期,對於央行和經濟學家是大日子,對於美股散戶根本不算甚麼。
 
  歐洲央行宣布下調利率,揭開了新一輪全球貨幣寬鬆的大幕。美國就業數據十分強勁,經濟學家再次推後美國聯儲局首次減息的預計時間點。然而,花旗全球跨資產風險指數卻處在甚低的水平,資金認定美國經濟軟著陸趨勢,懶得理睬數據上的起起跌跌。美國散戶瘋狂交易,帶起了市場情緒,帶起了美國股市,帶起了全世界多數市場的股指。
 
  與股市相比,債市對宏觀政策和就業數據尚存敬畏。非農數據一出,兩年期國債收益率驟升13點,美債受到拋售,並引發其他國家債市同步調整。美元匯率上升,歐元對美元跌至1.08。OPEC+維持減產決定,無法阻止原油價格連續下探;銅期逼空結束,大宗商品價格全面回落。比特幣價格逼近歷史新高後見獲利回吐,黃金白銀也出現回吐。
 
  歐央行決定下調政策利率25點,至3.75厘,在各大央行中率先開啟減息模式。行長拉加德在記者會上稱,「有強烈的可能性」這是利率回撥(dialing back)的開始,但是她在展望未來利率走勢時就顯得比較謹慎,「取決於我們可以看到的數據」。
 
  歐洲經濟呈明顯的內冷外熱,本土需求差強人意,靠著海外遊客的湧入實現了經濟復甦。然而,依賴出口和內部消費的國家,增長動力很不理想,德國為首的歐洲經濟去年陷入滯脹狀態。同時,歐洲的資金成本高企,對企業融資甚至高債務國發債,都是一個巨大的拖累。在處理物價上漲、經濟增長和融資成本三個關係上,歐央行作出了政策側重點轉移。
 
  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爆發之後,歐洲經濟的主要痛點曾經是通貨膨脹,CPI一度甚至超過10%。但是去年隨著能源價格回穩,通脹迅速回落,逐步指向2%的政策目標。服務業價格放緩速度較慢,使得今年達成政策目標的機會較小,不過歐央行仍有信心通貨膨脹可以大致受控,所以將目光轉向過高的融資成本和疲弱的經濟活動。
 
  過高的融資成本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是一個傷害,對高債務國家財政安全是一種威脅,也導致了房地產市場的冰封。過久地維持高利率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當地已經浮現出來了,歐央行有了減息的空間,也有減息的需要。
 
  有人認為,歐央行不敢早於聯儲局減息。其實,歐洲的工資上漲和服務業通脹的烈度遠遠低過美國,在實體經濟上,歐央行比聯儲局有更成熟的減息條件。歐洲率先減息的主要後果是美歐之間的利差擴大,導致歐元貶值。德國迫切需要歐元貶值,來和日本產品競爭。美國則需要強勢美元來吸引海外資金、拉升美元資產價格。相信美國對歐元貶值可能會同對日圓一樣持樂見態度。

 

在實體經濟上,歐洲央行比美國聯儲局有更成熟的減息條件。(AP)

 
  當然,歐洲的物價水平並非可以高枕無憂,5月CPI反彈就是一個好的提醒,工資上漲帶來一系列的未知數。歐央行一方面按照計劃啟動減息,另一方面則不給出未來利率路徑的時間表,其目的在於可攻可守,將主動權留給自己。筆者預計,歐洲下一次減息在今年9月,不過未來幾個月的通脹趨勢和聯儲局的言論或動作,會對歐洲貨幣政策決策具有影響。
 
  美國5月非農就業增加了272K,遠遠超出了分析員預估的170K和上期的165K。時薪按月增長0.4%,也多過預測的0.3%。正如筆者評論上月出奇地低的數字時所言,「非農數據向來波動很大,不要將一個月的數字看得太重」,不過這組數字還是衝擊了市場的預期。9月聯邦基金利率下調一碼的概率從數據公布前的81%,驟降到54%,市場確信減息時間點從11月移向12月。
 
  強勁的就業數據表明,聯儲局的抑制性利率政策在紓緩就業市場過熱上,尚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經濟下滑而不得不減息」這個論點暫時並不成立。工資上漲與服務業通脹之間的螺旋攀升關係尚未被拆解,貨幣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時間觀察。聯儲局的心病在於就業市場,在於就業供需失衡,在於工資上漲高燒不退。
 
  聯儲局GDPNow模型顯示,美國經濟增速目前在2.7%左右,比上次的3.5%有明顯回落,並預計進一步減速。不過,目前經濟無論如何都不是走向衰退的架勢,更像是增長回歸正常區間。從這個意義上看,市場見到放緩的經濟數據就聯想利率下調,可能是自作多情。就業市場不出現結構性變化,消費、投資、製造業、信貸等數據對判斷增長勢頭有用,但對判斷聯儲局政策則用處不大。
 
  聯儲局最終減息的觸發點,未必是經濟陷入衰退,而可能是事件觸發的。美國的財政赤字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著,高利率帶來沉重的利息支付壓力,市場也感受到不安,最近國債拍賣不順利就是佐證。同時,高利率對美國商業地產構成嚴重威脅,並製造出收益無法覆蓋成本的尷尬處境。一旦商業地產有事,聯儲局的減息可能會來得急。
 
  本周三大看點:1)FOMC會議,利率不會有變,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的言辭和語境才是重要,預計他強調取決於數據,不過暗示今年開始減息;2)日本央行例會,正式宣布減少國債購買額度,行長植田可能暗示下一步加息已經不遠;3)美國公布5月CPI和核心CPI,料與上期數據大致相同。中國社會融資數據和英國工資數據也值得留意。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