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財識兼收
06/05/2024

並非人人適合投資

#理財智慧 #財識兼收 #投資

  先看看一位網友在匯君4周年Live中的留言:

 

  「多謝匯君拳拳到肉,真的很有收穫,反覆聽了幾次。聽到匯君講到一位網友擁有400幾萬元淨現金資產,在通脹風險以及未來不確定性之下根本不算甚麼,再回看自己的處境,實在不敢樂觀,不如繼續穩打穩紮工作儲錢。」

 

  每當有人問到投資時,匯君很喜歡帶出一個重點,就是並非人人都投資了得,甚至乎說得絕一點,不少人都未必適合投資。面對充滿風險的未來,先看看自己在投資路上花了多少工夫,再細心思考到底投資是否適合自己。

 

  John Bogle的著作《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談到美國投資基金多年來的成績,統計了355隻基金在1970年至2005年的表現,與標普500指數作比較,撇開跑輸大市、關門大吉、與大行差不多同步、靠運氣成分(例如靠較早期買入回報超高的股票拉高整體回報)的基金,只剩下3隻基金能持續做出跑贏大市的好成績。355隻基金經過35年的長跑,真正的勝利者就只有3隻,成功率為0.8%。

 

  統計結果證明了跑贏大市的難度,不要忘記以上所討論的並不是一些隨機數字,這研究是針對美國這個資本主義市場的環境以及由專家操控的基金,可見單是跑贏大市亦極之困難。金融界中的專業人士,本身讀的書與投資相關,每天花數小時在市場中浮沉,結果亦得出如此成績,我們又該怎去衡量自己呢?

 

即使是金融界中的專業人士,也只有少數能跑贏大市。(iStock)

 

  另一邊廂,做個打工仔,有份穩定工作,即使是最低工資的工作,至少薪金會追到通脹(因為若薪金不能追上通脹,該工作就無人做了)。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比起單靠投資回報,生活穩陣得多,這個道理不難明,但鮮有財經節目主持人會和你說這些。

 

  財經KOL多會教所有人投資,不少人以為只要聽聽財經channel、只要想學投資,很容易便能有好的投資回報,生活無憂。然而,投資十分個人化,甚至乎某些人本質上並不適合投資,例如不理解投資的人、沒有下苦功的人、不能輸錢的人等,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詳述。有趣的是,這幾類人佔了大多數,代表大多數人其實都不適合投資。但回顧一下,坊間眾多討論財經的平台,我從來未有聽過財經KOL會叫大家別投資。

 

  不少KOL想分享、想人進步,叫人跳出comfort zone、出來創業、學投資等。我不反對這個出發點,只不過現實歸現實,不少人留在comfort zone內發展確實是最適合的,這點值得大家深思。

17/06/2024

不適合投資人特質

#財識兼收 #投資 #理財智慧

  早前寫過篇文章《並非人人適合投資》,得到不少反應。當時文章篇幅所限,頗簡略地提到一些不適合投資的特質,但無作詳細解釋,這裏深入討論,看看大家或身邊朋友有否類同。

 

不理解投資本質的人

 

  投資所需要的思維,與做生意比較近似,尤其股票背後代表一家運作中的企業。如果散戶不能跳出打工仔的思維,便會以為投資與工作一樣,例如花了時間精神(付出了時間與勞力工作),就一定會有回報(薪酬),那是一場誤會。因這誤會,散戶以為只要他花了時間對股票作研究,又或者某KOL花了時間後再把結論分享出來,他只要按此投資,放錢進去,必會賺錢。其實投資有賺有蝕,不明白此道理、對投資本質不理解的人,並不適合投資。

 

  另外,投資回報與風險息息相關,亦是懂投資的人不斷在衡量的事情,不斷在計算值博率、機會率,希望能透過增加對相關投資的認識,去降低風險值與提升回報。可惜,太多人對風險認知有限,對投資的理解與賭博無大分別,亦不適合投資。

 

 忽視風險的投資者,與賭博無大分別。(Shutterstock)

 

沒有下苦功的人

 

  投資與任何運動及知識一樣,要成為做得最好的一批,總需要花大量時間做一些很悶的事情。例如游水要游到世界頂尖,每天練水數小時是基本盤。投資是龍潭虎穴,準備不足,隨時成為大戶點心。買股票的人而又能長期賺錢的,一百個當中不知有沒有三四個。沒有下苦功的人,並不適合投資。

 

  有時候,身邊朋友跑來問冧巴,請教看哪些資料便能投資了得。我一向都會給個例子作比喻,例如要成為一個工程師,有相關專業資格,再演化至對工程項目與判斷有不錯的感覺,要花多少時間呢?由全無背景的全日大學課程開始計,相信十年八載也不為過吧。那麼學投資到一定境界,又需要花多少時間呢?

 

不能輸錢的人

 

  不知大家有否發現,不同人對輸錢感覺各異,一個投資組合損失兩三成,有人覺得無所謂,還感覺良好,有人則快要跑到IFC頂樓跳下,這是性格問題。現實是,投資有風險,有賺有蝕,就算如何深入分析也好,也不可能有百分百的把握。若散戶對損失反應太大,並不適合投資。

 

  始終,絕大部分人都以自己的血汗錢作為投資資金,輸掉五萬元,不少人會看成是輸掉了自己的薪水、輸掉了去日本旅行的機會、輸掉了一部二手座駕,這個情感牽引會影響投資行為。最經典的散戶行為是不沽出蝕本股,以為沒有體現損失,但變相在儲垃圾。

 

不願與時並進的人

 

  對近年投資來說,能否與時並進可謂非常關鍵,小弟亦以此思維出版過著作《新世紀投資要點》。價值投資提出了近一世紀,當然有很多金科玉律與中心思想依然歷久不衰,但事實上近年發生了太多變化,若投資人不願與時並進,這些年與未來AI時代會相當吃虧,這部分Howard Marks說得很好,小弟也拍片討論過,不妨重溫。

 

相關連結:

《並非人人適合投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bing-fei-ren-ren-103792548

《止凡著作總匯》
https://www.cpleung826.com/2020/02/blog-post_5.html

《科技世代下的價值投資 Howard Marks備忘錄》
https://www.patreon.com/posts/ke-ji-shi-dai-de-46648467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