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行政人員
03/07/2023

女律師轉戰保險界!憑3大法則成功帶領團隊開拓亞洲市場,短短一年業務增逾4倍!

#亞洲市場 #行業 #律師 #行政管理 #亞洲 #商業 #職業生涯 #再保險 #經紀公司

  當步入社會多年,要轉換職涯跑道從不容易,身份轉變、處事方式都要重新適應,不少人都會因此而躊躇不定。

 

BMS亞洲首席執行官李珊珊(Sandra)肩負重任,率領團隊開拓亞洲市場業務。(黃建輝攝)

 

  不過,律師出身的BMS亞洲首席執行官李珊珊(Sandra),就決定給予自身一個挑戰的機會,未有任何猶豫地選擇從法律界轉戰保險界。藉著過往當律師的「三大法則」,成功帶領團隊開拓亞洲市場業務,在短短一年讓公司業務增長逾4倍。

 

  從律師行業轉跑道至保險及再保險經紀公司BMS亞洲首席執行官,Sandra接受本報專訪時就笑言:「其實這並非我預想中的職業生涯。」她坦言,從未想過會轉戰保險界,曾以為一生都會在法律界中打滾。

 

憑併購律師經驗 保險界響名堂

 

  但人生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在擔任接近9年的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律師後,於2012年因一次機緣巧合下,獲得了一間保險顧問公司的工作機會,當時希望能夠尋找自身不同潛能的Sandra,二話不說決定把握契機,帶著過往的經驗,轉戰保險業,為人生畫下新章程。

 

  Sandra憶述當初抱持著:「嘗試新事物又有何不可呢?我沒甚麼好輸」的心態,決定放手一搏。她補充,她為自己設立一個限期,「若最終事情發展不順利,最多我回去當律師。」而幸運地,她很快便適應這個身份的轉變,甚至愈戰愈勇,在行內打響名號,她其後更獲得BMS賞識,成為該企亞洲區掌舵人。

 

  同時,她也可被稱為BMS亞洲的開國功臣。在Sandra加入前,BMS的業務主要在歐美等地,但直到2021年,該企看到亞洲的併購保險市場正趨成熟,以及市場空隙,決定拓展當地業務,她就擔起重責,率領團隊。

 

  Sandra坦言,從律師變成保險經紀公司舵手,一路走來都遇過許多風浪及挑戰,而相較困難的並非業務處理,而是團隊管理,「畢竟我過往的工作內容都是圍繞著併購,因此我對併購的條款、程序都已相當熟悉;但要管理人才,確實有點難度。」不過,熱愛挑戰自己的Sandra自然不會容易被打敗,她藉著過往當律師的「三大法則」,與團隊溝通合作,同時引領公司成長。

 

Sandra表示,尋求合適人才極為困難。(資料圖片)

 

多與員工溝通 指令清晰易執行

 

  她指出,要領導團隊,首要條件是增強員工的信任程度,因此她認為必須抱持虛心學習的心態,與員工多作溝通。「以前做律師,最重要就是聆聽客戶的需求;現在也一樣,不但要了解客戶的想法,也要聽取員工的意見。」她另表示,其實不論是否管理層、高級員工抑或初級員工,都應保持開放態度,互相從對方身上學習,雙向溝通,方可一同進步。同時,她也會定期進行調查,了解團隊希望能學習哪方面的技能,例如:如何撰寫電郵、如何與第一次見面的客戶溝通等,並會與夥伴商討,量身訂造相關課程為員工進行培訓。

 

  其次,作為領導者必須清晰下達指令,所以她認為要設立「SOP(標準作業流程)」,透過步驟性的拆解方式,讓原本複雜的目標,更容易理解且可執行,所有員工清楚理解每個工序,確保大家的步伐及目標都保持一致。

 

  第三,在擔任律師時所培養的反應能力,為她帶來正面影響,也成為她優勝之處。Sandra解釋,現世代的客戶總要求快速的回覆,如果有極速的反應,絕對能留住客戶,「畢竟這是一盤以客戶為主的生意。」因此她也希望能培養團隊的反應能力,並表示會提供更多Quality Training,提升團隊的技能和質素。

 

  而在Sandra的帶領下,BMS於亞洲的業務正穩步前進。於2021年至2022年間,該區業務增長了4倍多。

 

03/05/2024

搶人才|「職銜膨脹」成常態!企業初階人員數量減半、負責人卻升57%!恐資歷過高假象致失獲聘請機會

#獵頭公司 #薪酬待遇 #亞洲市場 #資歷過高 #招聘 #香港企業 #職銜膨脹 #管理學 #辦公室求生術 #管理 #職場

  近年社會職場上演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不少企業為了招募和留住人才,嘗試提供華而不實的職稱來吸引人才。有獵頭公司發現,亞洲市場尤其是香港企業,也偏愛採用相關手法,選擇增加職稱而非注重員工的發展,導致「職銜膨脹」成常態。

 

  有專家直言,此策略的成效並非外界想像般顯著,也出現不少潛在隱憂,應避免再使用膨脹的職稱方法吸引人才。

 

Z世代期望高 「職稱膨脹」加劇

 

華德士香港董事總經理John Mullally表示,在亞洲職稱更備受重視,不少企業都會選擇提供浮誇的頭銜,而非注重員工的發展或提供有意義的職業成長。(華德士香港圖片)

 

  根據招聘研究機構Datapeople技術招聘報告提到,自2019年以來,科技企業工作頭銜「首席」(Lead)被僱主使用的頻率已經上升3倍,「負責人」(Principle)也上升57%,相反「初階」(Junior)則降低一半,而這趨勢在各行各業愈來愈普遍。獵頭公司華德士香港(Robert Walters Hong Kong)董事總經理John Mullally近日也指出,近年不少企業總是使用更具創意和浮誇的頭銜來吸引頂尖人才,而這種做法往往並不需要相應的經驗、技能或者匹配的薪資。

 

  Mullally補充,尤其在亞洲,職稱更備受重視,這一點加劇了相關趨勢,「如在2021至2022年間,香港招聘市場因本地市場人才短缺,許多組織選擇增加職稱,而非注重員工的發展或提供有意義的職業成長。」他認為「職稱膨脹」的趨勢並非單方面造成,由於Z世代對職位的期望不斷提升,亦會導致此情況。

 

  根據該企在3月份進行的調查顯示,香港6成受訪年輕員工對公司內的晉升速度有很高期望,他們希望在12至18個月內獲得晉升,這反映出職稱對這一代人具有很高的價值。調查還顯示,近半年輕員工將領導團隊視為確定資歷高低的最關鍵因素。

 

有調查顯示,本港6成受訪年輕員工對公司內的晉升速度有很高期望,反映職稱對這一代員工具有很高的價值。(資料圖片)

 

資歷過高假象 或失獲聘機會

 

  但Mullally強調,此並非長遠對策,「當員工意識到這些職稱內在價值或外部地位並不顯著,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感到不滿,尤其是當他們的薪酬待遇與職稱不符時,企業的流失率反而變得更大,然後又要尋找資源再招聘。」惟相關問題其實亦會延伸至影響往後的招聘過程。美國企業家John Rampton表示,當職位頭銜被誇大時,它很快就會失去其意義,美國職業網站JobSage近日調查也發現,由於近年不少企業的職稱描述混亂或過度誇大,4成受訪管理層在尋找合適候選人時會遇到困難。

 

  與此同時,人才的職稱倘若膨脹,往後反而容易錯失機會,僱主會認為求職者的「資歷過高」,恐怕出現大材小用而選擇拒絕聘請。高管獵頭公司Cowen Partners總裁Shawn Cole也提到,以過度浮誇的職位吸引人才,只是暫緩內部問題而無法根除。而且這些人通常只會在特定環境下工作,不善於跨部門合作,當組織部門重組,只會進一步損害公司士氣。所以這些「頭銜膨脹」帶來的潛在隱憂,恐怕是目前企業和人才始料不及的負面影響。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