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城物語
16/09/2022

手機太空競賽爆發!iPhone 14新增衛星緊急求救後,Google、SpaceX也爭相部署衛星通訊市場?

#Smart Living #iPhone 14 #衛星緊急求救 #手機 #網絡訊號 #衛星 #求救短訊 #緊急電話 #蘋果 #Apple #電訊商 #T-Mobile #SpaceX #StarLink #Google #Android 14 #elon musk #馬斯克

  iPhone 14 系列新機於2022年9月8日正式登場,當中最具突破性的新功能是「衛星緊急求救」,就算用戶身處無法接收手機網絡訊號的荒山野嶺,仍可藉由衛星發送求救短訊、或撥打緊急電話,顯示蘋果開始跨足衛星通訊領域。早前美國電訊商T-Mobile宣布跟SpaceX合作,讓用戶能夠透過一般手機連上Starlink衛星網絡;甚至Google也要搶閘公布,未來《Android 14》將會支援衛星連網功能。為甚麼各大手機業者前仆後繼進入衛星通訊這個「離地」市場呢?

 

為iPhone組建低軌衛星通訊網絡

 

  蘋果(Apple)的秋季產品發布會以「Far Out」為主題,正是要配合iPhone 14的主打新功能——衛星緊急求救(Emergency SOS via Satellite)。新一代iPhone能夠在沒有手機網絡訊號覆蓋的地方,連接到低軌衛星,發送緊急短訊和位置數據,以及撥打緊急電話。預計此服務將於2022年11月在美國和加拿大推出,首兩年免收費,之後逐步拓展至其他國家。

 

當閣下遇上緊急事故時,利用iPhone 14撥打緊急求救電話,恰巧碰上周圍完全收不到手機網絡訊號,就可以直接點擊右下角「Emergency Text via Satellite」功能,嘗試跟衛星連線,發送求救短訊。(圖片來源:Apple官網)

 

  據悉,Apple早於2019年已開始接洽多家衛星公司,最終決定跟美國衛星通訊商Globalstar合作。蘋果表示,已投入 4.5 億美元(約35.1億港元)用於衛星基礎設施建設,當中大部資金由Globatstar取得。2022年2月,Globalstar已收購17顆新衛星,以供蘋果使用。

 

  Globatstar表示,建造新衛星的資本支出95%來自蘋果,但仍需為部署衛星額外發債,現已委託高盛(Goldman Sachs)處理,預計2022年第四季完成融資。

 

  根據Apple與Globatstar簽訂的獨家合約,蘋果取得其85%衛星網絡容量,讓其他對手難以使用Globalstar衛星來推出類似服務。電訊業顧問機構TMF Associates總裁蒂姆·法拉爾(Tim Farrar)指出,這樣做等於蘋果先包場,然後再決定要把衛星通訊發展到甚麼地步。

 

衛星通訊公司Globalstar在跟蘋果結盟前,曾度過一段艱難時期,甚至一度面臨破產。當Apple宣布iPhone 14可以使用其衛星網絡來發送緊急求救短訊,讓其股價一度狂漲42%。(圖片來源:Globalstar官網)

 

T-Mobile用星鏈實現手機無盲區

 

  另一邊廂,電訊商亦開始對衛星網絡市場進行部署。2022年8月26日,美國第二大電訊商 T-Mobile與SpaceX共同發表「Coverage Above and Beyond」計劃,透過第二代星鏈衛星(Starlink V2),直接向T-Mobile手機用戶提供衛星通訊服務。

 

  日後即使T-Mobile客戶走到手機網絡基站的覆蓋範圍以外,甚至在大海中央或高山之上,也有衛星訊號可供接收。SpaceX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豪言,未來手機在世界各個角落都不會再有通訊死角,更形容這項服務可以拯救人命:「以後我們再也不會看到因登山迷路而釀成的悲劇,只要他們能致電求救,就不會有事。」

 

iPhone 14發表後,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已跟Apple就Starlink連接服務展開洽談,希望未來能為iPhone提供衛星緊急求救服務,但卻未有透露更多細節。(圖片來源:Twitter@ElonMusk)

 

  T-Mobile指出,盡管美國已擁有強大的4G與5G手機網絡,但仍有逾50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因為受到地形制肘、或是受到國家公園土地使用限制,致使手機訊號無法覆蓋,形成通訊「盲區」(Dead Zone)。這裏的用戶除非使用特製的衛星電話,否則就不能對外通訊;惟這類衛星電話要按通話時間、逐條短訊來收費,價格非常高昂。

 

T-Mobile執行長西弗特(左)與SpaceX執行長馬斯克(右)在德州的SpaceX總部「Starbase」舉行記者會,聯合發表極具野心的手機衛星連網計劃,以實現手機通訊無死角。(圖片來源:T-Mobile官網)

 

手機衛星網絡只可收發短訊、圖片

 

  手機衛星連網服務推出後,就算用戶身處沒有手機訊號的偏遠地區,只要走到可看到天空的位置,便可用手機跟衛星連線,收發短訊、圖片,或使用即時通訊軟件跟他人聯繫。每顆衛星每次能提供2Mb至4Mb的總頻寬,供覆蓋範圍內的人分享。馬斯克揚言,假如用戶所在地沒有太多人的話,日後更有機會可以收看影片。

 

  T-Mobile執行長邁克·西弗特(Mike Sievert)指出,現時大部分智能手機已可兼容衛星頻率,所以手機用戶無需添置額外設備已可進行衛星通訊,預計日後將免費開放給旗下客戶使用。

 

  這項服務將於2023年底之前在夏威夷、阿拉斯加、波多黎各、美國領海,或是其他不在T-Mobile網絡覆蓋範圍內的區域進行測試。服務初期僅支援文字短訊、多媒體短訊、以及特定即時通訊軟件的通訊,未來還會進一步提供話音與數據通訊服務。

 

Starlink V2靠Starship發射升空

 

  T-Mobile要實現手機衛星通訊,箇中關鍵是SpaceX新開發的Starlink V2。這款機身長度約7公尺的新型衛星,裝配折疊式相位陣列天線,張開後會變成面積達25平方公尺(5 x 5公尺)的大型天線,藉此與地面上的手機進行遠端連線。

 

  可是,這麼大的衛星是塞不進SpaceX旗下獵鷹9號火箭的整流罩內,唯有仍在測試中的星艦(Starship)才可收納它。如要把Starlink V2衛星投射到低軌道,似乎非要等到Starship成功發射後不可。

 

因為Starlink V2衛星的體積較大,所以需搭載在大型太空飛行器Starship之上,始能發射升空。(圖片來源:Twitter@SpaceX)

 

  雖然馬斯克的目標是要在2022年內把Starship成功送入軌道,但假如星艦開發遇上阻滯的話,他也會退而求其次,考慮改用體積較小、可搭載於獵鷹9號的Starlink V2 mini作替代,惟它的接收效果卻會遜於Starlink V2。

 

美國3大電訊商積極部署衛星通訊

 

  就算Starlink V2能夠如期在2023年內發射升空,但手機衛星通訊服務還須獲得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的批准,始可正式營運。T-Mobile表示,日後擬以互惠漫遊方式,把這項服務拓展至全球市場;T-Mobile與SpaceX正向世界各國電訊商發出邀請,合作發展衛星通訊業務。

 

目前SpaceX已發射逾3,000顆Starlink衛星,為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預計2023年初就可以覆蓋全球海洋區域。(圖片來源:Twitter@SpaceX)

 

  除Apple與T-Mobile外,手機市場上還有其他業者正在對衛星通訊市場磨拳擦掌。美國最大電訊商AT&T已跟衛星通訊初創AST SpaceMobile合作,打算透過衛星網絡向手機用戶提供無線寬頻服務。

 

美國衛星通訊初創AST SpaceMobile在2022年9月13日宣布,成功將「BlueWalker 3」測試衞星送入軌道。完成在軌測試和配置後,該公司將與AT&T等合作夥伴一起測試衞星。(圖片來源:AST SpaceMobile官網)

 

  另一家美國電訊商Verizon也與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旗下的「古柏計劃」(Project Kuiper)合作,為遠端的手機網絡基站提供衛星連線訊號。這意味著美國3大電訊商都已切入衛星通訊領域。

 

Google、華為搶飲衛星通訊頭啖湯

 

  在iPhone 14發表前夕,Google平台與生態系統高級副總裁Hiroshi Lockheimer於2022年9月1日突然在Twitter上表示,Google現正積極研發衛星通訊,將於下一代Android作業系統《Android 14》加入相關功能。預計《Android 14》正式版本將於2023年第三季面世,相信屆時所有支援《Android 14》的手機,均有可能具備衛星連線功能。

 

  華為(Huawei)更特地趕在iPhone 14發布會前一天(9月7日),發表Mate 50系列新手機,能夠透過北斗衛星發送文字短訊和位置資料,「搶飲頭啖湯」的意味甚濃。

 

華為Mate 50與Mate 50 Pro能夠連接北斗衛星系統發送短訊,但不支援接收。首次使用前需在有手機網絡的環境下,透過連接APP啟動。該服務目前只限中國地區使用。(圖片來源:Huawei官網)

 

  手機晶片業者亦不甘後人,積極研發支援衛星連網的晶片。9月初在德國柏林舉行的IFA 2022展覽會上,高通(Qualcomm)執行長克里斯蒂亞諾·阿蒙(Cristiano Amon)表示,將會為Snapdragon手機處理器增設衛星通訊功能。預計在11月舉行的Snapdragon Tech Summit技術大會上將會有更多細節披露。

 

  另一手機晶片巨擘聯發科(MediaTek)在2022年8月宣布,內置自家研發5G NR NTN衛星連網晶片的智能手機,在實驗室模擬環境中成功接通衛星網絡,為日後手機衛星通訊的普及化奠定基礎。

 

衛星通訊為手機市場帶來新突破點

 

  其實說穿了,衛星通訊絕非甚麼了不起的創新科技,早已應用在登山救援,或是海上通訊等範疇。它的應用場景限制較大,一般只能在戶外空曠地方使用,而且又無法增強手機連接5G的訊號強度。如此看來,這項技術似乎對手機用戶沒有帶來多大的實際好處,為甚麼手機廠商、晶片業者、以至電訊商都要搶著使用呢?

 

  目前智能手機的功能演進或許已見頂,除了把屏幕加大一點、拍攝像素增加一點外,實在難有重大突破,以致愈來愈難說服消費者掏錢換新機。另一方面,俄烏戰爭讓世人明白,一旦發生地緣政治衝突或自然災害,地面通訊設施隨時有機會被摧毀,這時候要與外界聯絡,衞星通訊便是唯一選擇。因此,當手機市場需要下一個新科技賣點,衞星通訊遂成為眾望所歸的選擇。

 

  此外,衞星通訊更關乎著6G網絡的技術發展。未來6G可想像為一個複合型的網絡形態,結合地面的固網與手機網絡,以及高空的低軌衛星網絡,提供全方位網絡覆蓋。這意味著日後衛星通訊將不再局限於緊急傳訊,而是要成為未來主要通訊方式之一。由是之故,對手機與電訊業者而言,現時投入衛星連網業務,正是為銜接未來6G網絡做好準備。

 

  觀乎現正籌備中的衛星通訊服務,仍以發送文字和圖片短訊為主,較複雜的話音和視像通訊可能還多等幾年才有望實現。不過,隨著手機產業鏈上、中、下游業者爭相投資此領域,顯示業界希望盡快讓手機用戶享用衛星連網,為早已放緩的手機市場帶來新的突破點。

 

Read More:

 

科技巨頭進攻低軌衛星界!波音、Sony加入戰團圍攻SpaceX,劍指9千億美元商機!

【星鏈計劃】構建衛星寬頻網絡,觸發低軌道空間全球爭奪戰!

從太空鬥到海底!5G未普及中美日已爭6G先機!誰可奪次世代通訊技術主導權?

 

07/06/2024

AI PC觸發CPU新戰局!微軟押寶高通Arm處理器,挑戰Intel、AMD的x86電腦霸權!

#Smart Living #微軟 #AMD #Intel #PC #AI PC #Snapdragon X #AI #智慧生活 #Microsoft #PC處理器

  全球邁向AI時代,PC也步入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微軟在5月發表全新AI PC規格「Copilot+ PC」,叫人意外的是,首批Copilot+ PC產品所用的CPU,竟然不是Intel或AMD出品,而是高通的Arm架構Snapdragon X系列處理器,似乎PC產業典範要從Wintel(Windows+Intel)轉向WOA(Windows on Arm)。究竟PC處理器市場格局會否從雙雄對決,演變成三國爭霸?

 

首輪Copilot+ PC全屬高通製品

 

  2024年5月20日,微軟(Microsoft)正式發表專為生成式AI設計的新型Windows PC規格「Copilot+ PC」,並以此作為Windows PC的新稱號。根據微軟定義,Copilot+ PC必需內建神經網絡處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起碼要有 16GB 記憶體、256GB SSD硬碟,達到每秒超過40兆次運算(Trillion Operations Per Second,TOPS),足以在PC上直接運行AI模型,並擁有一整天的電池續航力。

 

  微軟宣稱,Copilot+ PC在單次充電後,可供連續播放22小時的影片或瀏覽15小時的網頁,其效能更比內置M3處理器的15吋MacBook Air高出58%。手機晶片巨頭高通(Qualcomm)是目前唯一獲得微軟認證的WOA裝置策略夥伴,故此首輪上市的Copilot+ PC新機將全部採用高通的Arm架構Snapdragon X Elite或X Plus處理器,預計6月開始出貨;至於PC界的老大哥英特爾(Intel)與超微(AMD),反而要晚一點時間才會有相關產品推出。

 

  

Snapdragon X Elite不但運算力高達45 TOPS,而且每瓦性能是Apple M3處理器的2.6倍,是Intel Core Ultra 7處理器的5.4倍,因此能帶來最快且最有效率的AI體驗。(圖片來源:Qualcomm官網)

 

高通擬藉CPU重新定義AI PC

 

  有鑑於此,高通執行長克里斯蒂亞諾·阿蒙(Cristiano Amon)在COMPUTEX 2024的主題演講上,有足夠底氣高喊:「PC正在重生!這是PC產業的新時代。」他認為,PC產業正處於AI革命的重要時刻,高通將會透過其CPU重新定義AI PC。「Snapdragon X系列和CoPilot+是《Windows》中最重要的轉變之一。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它與《Windows 95》一樣重要。」

 

繼雄霸手機晶片市場後,高通下一步是跨入PC處理器領域。高通執行長Cristiano Amon揚言:「高通正在從一家通訊公司,演變為互聯網運算公司。」(圖片來源:Qualcomm官網)

 

  自1981年PC面世後,微軟一直跟Intel合作無間,形成強大的「Wintel」陣營,主導全球PC產業。Intel的x86架構處理器與AMD生產規格相容的處理器,可說是PC的唯一之選。智能手機崛起後,ARM架構設計的手機處理器,呈現出低功耗、高效能的表現,引起微軟的注意。

 

  於是,微軟在2016年推出Windows on Arm政策,讓《Windows》能夠支援Arm架構CPU。同年,高通與微軟簽署協議,成為與微軟獨家合作WOA平台的CPU開發商。其後,高通先後推出多款電腦CPU,但市場反應平平,始終無法立足於PC市場。

 

Arm CPU打入電腦市場全靠蘋果

 

  最終,能夠讓Arm CPU打入電腦市場的是蘋果(Apple)。2020年11月,蘋果發表基於Arm架構的「Apple Silicon M1」,搭載到MacBook、Mac Mini、iMac之上,獲得一致好評。自此,蘋果決定揮別Intel CPU,全面改用自研CPU:M2在2022年面世,M3在2023年登場,讓Arm CPU市佔率逐步攀升至13%。

 

  眼看Apple CPU取得空前成功,高通遂在2021年豪擲14億美元(約109.2億港元)買下晶片設計公司Nuvia,以增強其電腦和伺服器CPU的研發能力。2023年,高通再度發表PC處理器Snapdragon X Elite,正是基於Nuvia的Oryon CPU研製而成。為搶奪市場份額,高通跟Acer、ASUS、Dell、HP、Lenovo等合作,於2024年6月推出22款搭載Snapdragon X處理器的AI PC。

 

  市場認為,AI PC將從2024下半年開始崛起,預測全年銷量有望達到4,000萬部,到2025年將躍升至1億部。在這波AI PC浪潮中,高通因被微軟選為優先合作夥伴,故此取得先機,能以Arm CPU突入AI PC市場。外界預計,2026年Arm CPU在電腦市場的市佔率或會倍增到28%。

 

英特爾:處理器市佔率保持領先

 

  近年,PC處理器霸主Intel的市場份額已被AMD逐步蠶食,現在再加上來勢洶洶的高通Arm CPU,似乎讓英特爾進一步陷入困局。不過,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認為,x86處理器的市佔率依然保持領先,目前還未看到有明確誘因驅使消費者從x86轉投到Arm平台,加上對自家新CPU有信心,因此不怕市佔率受影響。

 

  Intel新一代處理器「Lunar Lake」將於2024年第三季出貨,其NPU運算力高達45 TOPS,AI總工作負載更高達100 TOPS。其對手AMD也會於2024年第四季推出全新處理器「Strix Point」,坐擁50 TOPS的運算力;另有一款更高階的產品「Strix Halo」,運算力高達60 TOPS,預計2024年底登場。雙方列出的新產品規格,均明顯高於微軟對AI PC的要求。

 

  

Intel執行長Patrick Gelsinger被問到,一旦高通Arm處理器比Intel CPU更受歡迎時該如何應對。他回應道:「如果Arm真的崛起,我希望提供晶圓代工服務......我們看到Arm身為英特爾晶圓代工夥伴的許多機會。」(圖片來源:翻攝Intel官方YouTube影片)

 

  其實,高通與微軟的合作已有一段日子,2019年上市的Microsoft Surface Pro X正是搭載高通與微軟合作設計的Arm處理器,但卻未能引起市場關注,今次是否會有所不同,還須持續觀望。無論如何,在AI推波助瀾下,PC市場即將進入三國爭霸的新局面,勝負關鍵要看誰能深度綁定微軟合作,徹底整合AI模型,推出最佳使用體驗的AI PC。

 

延伸閱讀:

AI PC元年降臨!Intel、AMD搶推NPU處理器,高通轉攻電腦晶片市場,重塑全球科技版圖?

雲端AI已落伍?AI PC掀起電腦端運算新戰局!微軟、Intel英特爾惡鬥NVIDIA爭奪市場龍頭寶座!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