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立會透視鏡
14/08/2020

總辭困局

#立法會 #建制 #泛民 #人大常委 #立法會選舉 #總辭

 

  人大常委會喺周初一錘定音香港立法會未來一年過渡性安排,第六屆議會(即現屆)延任唔少於一年,直至第七屆立法會產生,因此全體議員可以延任,包括早前被裁定提名無效的4名民主派議員,以阿爺之前雷厲實施《國安法》嘅尺度,今次人大決定可以話係大發慈悲。

 

  喺人大正式拍板之前,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月初嚟到香港同建制派骨幹人物會晤收風,睇下大家對於DQ幾位現任議員選舉資格意見之外,亦都想聽聽大家對立法會延選一年安排有咩睇法。Tina收到風,話席間近九成建制派對張曉明嘅發言,稱得上係對泛民「趕盡殺絕」,甚至係一部分過往說話唔算狠嘅,席間都表現出「戰狼」性格,認為DQ咗之後理應延任亦都無資格,否則畀市民有錯覺,唔遵守基本法都得到阿爺嘅認同;只係有小部分較開明嘅建制派先肯講幾句「人話」,指DQ咗、唔畀佢延任,對於建制派選情都係於事無補,直言「啲票點都唔會跌返入我地個袋」,何不簡簡單單畀所有現任議員延任,減少爭拗?

 

  人大結果亦都令大部分建制派大失預算,亦都係因為決定同建制諗嘅方向好唔同,喺人大落實安排之後,個個由「殺無赦」變做「小鵪鶉」。「鵪鶉」嘅唔單止係建制,仲有泛民。

 

  喺人大作出安排之前,泛民亦都早已預計,四名被DQ嘅現任議員應該無得做「看守」議員,仲計劃好人大一宣布之後就集體請辭。點知算盤打唔響之餘,算盤上嘅珠珠仲散到一地都係,人大嘅決定令到傳統泛民同所謂嘅進步民主派陷入新嘅矛盾之中。正如Tina周前文章所講,泛民總辭其實有多方考慮,但如果有人因為DQ唔畀延任,總辭嘅考慮就少好多;但人大批准佢地全體過渡,泛民答應的話,就講唔通支持者點解佢地願意加入一個並非喺基本法條文之下正常成立嘅立法會;總辭的話,無晒資源做反對派事小,未來一年議會得返一種聲音又點同選民交待?而總辭都仲好少少,齊上齊落大家共同承擔下一屆被DQ嘅後果,但如果有啲辭有啲唔辭的話,咁留低喺會議廳嘅議員,就算下屆唔會被DQ,亦將要面臨流失更多年青選票嘅風險,結果亦都可能被淘汰。所以決定落實到依家,泛民都未能有個統一回應,陷入一個前所未見嘅困局,而呢個困局,可能去到最後一刻(即延任立法會第一日開會之前) 都未必有一個完美解決方案。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