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立會透視鏡
07/10/2022

江玉歡「為民請命」陷困局

#立法會 #江玉歡 #免針紙 #醫學豁免證明書

  呢個星期成個立法會最出位嘅議員,非江玉歡莫屬。

 
  可能有讀者都未係好知江玉歡底細,佢係一位女律師,自細家境就非常差,由養母領養成長,中學更加要兼職幫補家計,憑自己努力考入港大讀法律,正式係以「知識改變命運」嘅獅子山下故事。

 

(CNS圖片)


 
  江玉歡做咗立法會議員之後,稱得上係敢言嘅議員,喺議事堂上已經唔止一次對政府施政以至立法提出好尖銳嘅提問。今次佢就喺facebbok上強烈批評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質疑佢宣告7名涉嫌濫發醫學豁免證明書(俗稱免針紙)嘅私家醫生,所簽發嘅2萬多張證明書無效,欠缺法律依據,更用到「如今是誰壞了法治?」咁重嘅語氣去公開質問政府官員,確實係成個議會無晒泛民主派以來,第一次有議員講出呢啲咁有份量嘅質疑。
 
  就江玉歡喺免針紙上面嘅質疑,Tina聽聞立法會入面不同黨派、不同Whatsapp群組都第一時間轉發江嘅文章。佢地私下第一個反應就係「係唔係食咗豹子膽?」、「佢咁勇,唔驚畀人照肺咩?」有議員就話,政府唔係唔批評得,不過站在今次事件上面,醫護界大多被歸類係「黃」,而死都唔肯打針嘅市民亦都被視為係不信任政府甚至係反政府,所以有醫生咁樣濫發免針,發嘅人同攞嘅人唔多唔少都當咗係「黃」,「江玉歡呢番批評,唔知真係以為係泛民議員重奪議席!」
 
  不過亦資深嘅建制議員同Tina講,江玉歡呢一篇文刊登出來就容易,難就難在佢之後會做咩後續動作。「你係唔係帶頭去幫呢批懷疑係買針紙嘅市民搞司法覆核?聽聞政府一早就已經就事件拎晒法律意見,認為局長咁做係非常穩妥,唔怕受到任何法律挑戰,但如果你真係行到呢一步,會唔會有更高層次嘅人認為你係挑戰緊新任政府嘅權威?咁樣又係唔係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阿爺希望見到嘅情況?」所以呢位資深議員相信,江依家係陷入一個兩難嘅情景,再喺法律層面追落去會有好大嘅政治壓力,唔追落去又好似對唔住一班日日向佢訴苦嘅無針卡市民,所以江最大可能會做嘅就只係繼續「打咀炮」,至於實際行動喎,應該唔會見到。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