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種生活
24/05/2019

【女人的浪漫】優雅地吃肥叉飯!CFO跳出金融界化身「燒味推廣大使」

#人物專訪 #職場 #會計師 #創業 #燒味 #飲食業 #管理

  「一個叉雞飯外賣,唔該!」

 

  你能想像,一個身穿整齊套裝的職場女子,手拎著一個寫著「X記燒味」的外賣膠袋,遊走在商業大廈林立的中環嗎?

 

  「以前做金融,一天有十多個會議要開,中間卻只有十分鐘時間吃午飯。我要求吃肥叉飯,但最後次次都只能吃三文治,或者日本便當。於是我便想,叉燒飯真的端不上枱見人嗎?」曾經任職某上市公司財務總監的姜若男(Sandy)道出了當時的心中疑問。

 

  反正想也想不出確切答案,Sandy索性以身試「業」,四年前創立外賣燒味店「好燒味」,務求洗掉燒味予人「麻甩」、「油膩」的固有形象,令它能夠登得上「公司會議室」這個大堂。

 

 

  先等等,店舖叫「好燒味」嗎?明明Logo上清清楚楚地印著「女子燒味」這四個字呀!

 

 

  Sandy笑著澄清,當初她為燒味舖起名時,一心想取個直接簡單的名字。「我很想讓燒味文化衝出香港,所以就用了一個『好』字,英文即是『Good』,希望讓中外食客都能夠知道,我們賣的燒味就是好的燒味。」但萬萬沒想到,到了設計Logo的時候,由於Sandy想把它做成印章的模樣,為顧及整體設計的觀感,便決定把「好」字拉闊,結果便引來此番誤會。「可能也因為我是一個女子,所以很多人便順理成章認定是『女子燒味』。其實這是挺有趣的一件事,所以便一直視之為『好燒味』的花名。」

 

Read More:【友情大考驗】閨蜜相見好「創業難」?彼此信任是唯一堅持下去的理由

 

「不做世界上最好的叉燒!」

 

  Sandy是會計師出身,在金融圈馳騁多年,曾身居要職,擔任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大約五年前,因著一份對廚藝的熱情,她毅然放棄高薪厚職,離開金融界,更砸了一大筆錢開設西餐廳,一圓廚師夢。

 

  但她不甘就此止步,希望能做一件有更大影響力的事。「我想賣些能代表香港的食物,我想不是點心,便是燒味,因為兩者都是遊客來港必吃的美食。」最後,Sandy選定了燒味。「一來是因為我很愛吃,二來是因為燒味較容易做到標準化,可以連鎖經營到全世界。」

 

  不求做世界上最好的叉燒,只求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品嚐到「好燒味」,是Sandy最想努力的目標。「我真的很希望可以把香港燒味帶到倫敦、紐約,就像吉野家一樣,而不再是停留在唐人街的一間餐廳……我並沒有向任何人說過此事,畢竟這目標太遙遠了,把它說出來,其他人可能會以為我在做夢。但其實我在構思店舖的名字、店內裝潢、包裝盒設計時,都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去做。」Sandy更透露,「好燒味」出品的叉燒醬方便包將於6月在台灣超市上架,「這是我邁向世界的第一步。」

 

Sandy特意選用藍色作為外賣紙盒的主色,希望能提高品牌辨識度,「一看到有人拿著這個顏色的外賣盒,就知道是『好燒味』的出品。」

Sandy希望燒味飯也能登上「公司會議室」這個大堂。

 

用意志力贏來「慢煮叉燒」

 

  由金融轉做飲食,再由開西餐廳兼做燒味,Sandy所面對的挑戰絕不少,但因為是真心喜歡,故從不覺得辛苦。「我有一個朋友,辭職後專心在家做全職媽媽,我覺得這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但她告訴我,這是她的畢生志願,所以一點也不苦。如此說來,西餐廳和燒味舖,便是我的兩個孩子。」

 

  不過「湊仔」又怎會不激氣呢!說到研製慢煮叉燒的過程,Sandy忍不住笑著「投訴」說,「要教曉傳統燒味師傅做慢煮叉燒,我大概用了半年時間,但頭三、四個月是一場意志力的搏鬥。皆因師傅怕我會毀掉燒味的傳統味道,總是漫不經心地拿著『失敗品』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偏偏我仍想改良再試又再試,便繼續把叉燒送去廚房給師傅……」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Sandy成功研製出慢煮叉燒,連師傅試過後也讚口不絕。於是,她又著手開始研製羊肩叉燒、西班牙豬叉燒等新產品。「很多人誤會我要做新派燒味,要把燒味改頭換面到無人認得,但其實我不過是想把燒味變得更現代化後,再將之推廣出去。」

 

Sandy堅持保留傳統燒味味道的同時,也希望能創出新意來吸引更多食客,才有了慢煮叉燒、羊肩叉燒、西班牙豬叉燒的出現。

 

「我不只是一個創業者!」

 

  創業難,守業更難。走過第五個年頭,Sandy認為自己不能再停留在創業者的思維模式。「一開始創業,所有焦點幾乎都放在『如何讓生意落地』,所以凡事都以省錢至上為原則。所以我寧願自己不睡覺,都不願花錢多請一個人幫手,只好事事親力親為,連市場營銷、平面設計等工作都要兼顧。」然而,當公司持續發展至更大規模,她才發現自己力有不逮,根本無法做得完所有的事情。「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堅持要自己做會計,畢竟這是我以前的專業,用不著交給別人負責。但我後來才發現,有些事不放手給團隊去做,最終的結果只會是,令公司蒙受損失。」

 

  所以Sandy學會重新為自己定位,「我不只是一個創業者,更是一間公司的行政總裁。我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別的,而是優化公司的商業模式。」那麼對自己目前的表現滿意嗎?「這麼快給自己評分?」Sandy哈哈大笑幾聲,然後認真地說,「如果10分滿分的話,我覺得5分吧,暫時剛剛合格。」

 

Sandy笑言,她正在學習如何由「創業者」轉型做「行政總裁」。

Sandy與員工相處融洽。她笑指,「我將會開第六間分店,要聘請的師傅都是由同事介紹。雖然他們沒有把『喜歡公司』說出口,但如果他們不喜歡一間公司的話,又怎樣把朋友介紹入來做。」

 

Read More:【我是創業家】一口一份幸福感!暖男工程師為「寵妻」發明叮叮雞蛋仔

 

07/05/2024

巴黎奧運掀霹靂舞熱潮!從自學、參加大型比賽到參加《全民造星V》,望搣甩B-Boy負面形象「帶入屋」!港隊代表B-Boy C Plus施嘉鑫:霹靂舞令我學懂自我表達!

#人物專訪 #霹靂舞 #ViuTV #施嘉鑫 #全民造星 #B-Boy #Breaking #C Plus #巴黎奧運 #奧運

 

 

  霹靂舞(Breaking)帶給你的印象是甚麼?夜蒲?夜青?街童?或許小時候看到人們在街頭跳舞都有一種負面的既定印象,但其實霹靂舞是讓很多舞者找到自己、學懂自我表達的途徑。2024年巴黎奧運,霹靂舞正式成為其中一項賽事,全城矚目、期待這種舞蹈踏上奧運舞台之際,有一名香港出身的霹靂舞運動員,想透過霹靂舞說故事。

 

  告訴你學霹靂舞的不是壞孩子,希望大家從他身上了解到這個富有藝術感的體育運動,想話你知霹靂舞對他而言是甚麼,為霹靂舞除去這些既有Hashtags!

 

從在學校開「舞林大會」到正式學霹靂舞

 

  「我叫C Plus施嘉鑫,是香港霹靂舞代表隊成員」,C Plus鏗鏘有力、挺直胸膛,堅定地自我介紹,想不到原來未接觸霹靂舞之前,是一個默不作聲的男生。C Plus自言從小寡言,不太會表達自己,直到14歲時,沉迷觀看當時最流行的台灣綜藝節目《棒棒堂》、《黑澀會》因而認識霹靂舞。「當時看影片,看到節目內有人跳這種舞,發現原來可以用一隻手支撐身體,然後用頭部轉圈」,雖然事隔十多年,C Plus憶述時仍然十分雀躍。

 

  對霹靂舞著迷的他,於是每日回校和同學準時展開「舞林大會」,以為有甚麼高手在民間,但原來他們全部都不懂得跳霹靂舞,只是默默地上YouTube找台灣教學影片再自學。一群人集體跳舞,引起老師的關注,隨即制止,但當時他們對霹靂舞的熱情沒那麼容易熄滅,老師沒法子下直接請來導師讓他們正式學跳舞。

 

 

  「所有事都由零開始,發現大家有興趣看,之後一起比賽、表演,最巔峰時,跳舞成為生活必需,一個月內一星期跳足7天,後期朋友聚會都不應約,一心只想著跳舞,經常跳到很晚才回家,弄得滿身傷患,家人擔心我是不是打架,朋友都不理解,漸漸社交圈子都改變」。C Plus說。

 

 

下一頁:跳舞帶給「我」甚麼?

 

跳舞帶給「我」甚麼?

 

  C Plus以往在學校玩過不同活動,都有參加籃球校隊,但被霹靂舞所吸引,很快就全心全意鑽研舞步。「第一個學習的高難度動作叫Air Freeze,是用單手倒立,那時花了一個月時間每天不停練倒立,再練只用單手,到現在這刻都有在做這個動作,成功感很大」。跳舞帶來的滿足感固然重要,但霹靂舞帶給C Plus的,不只這種收穫。

 

 

  「霹靂舞 B-Boy中有一個特別之處是,我們比較追求的不是表演,而是自我的表達,要追求如何創造出個人風格。認識跳舞之後發現,原來表達是一樣很奇妙的事,只不過我的表達方式並不是用很多語言上」,一個安靜的男生終於因霹靂舞更懂得自我表達。

 

下一頁:靠一個比賽打「強心針」轉全職

 

靠一個比賽打「強心針」轉全職

 

  霹靂舞打開了C Plus心扉,多年來一秒也沒有離開過。中學文憑試後到舞蹈學校當助教,一下班直接留在排舞室跳舞,這樣的日常維持了一年多,後來重返校園,也依舊專注於鑽研舞技。畢業後開設自己的公司做客製化禮物,「當時一出外比賽,一去便十多天,經營自己的公司可以好好控制時間」,維持住一邊賺錢,一邊跳舞出遊比賽的生活,但這種習慣經過一次海外比賽後截然不同。

 

 

  「2022年末到了韓國參加比賽,一到會場看到的全都是來自世界各地霹靂舞界的『神』」,當時大開眼界,令初出茅廬的C Plus感到壓力無比,但正因為「初生之犢不畏虎」,他和隊友毫無包袱地於初賽豁出去,以最佳狀態迎戰,結果初賽排第18名,這個成績令C Plus十分驚訝,雖然最後於64強不敵世界排名第2的日本選手,但回到香港後,亦令C Plus反思其實自己的水平不差,倒不如孤注一擲,讓自己放下工作,全職跳舞和訓練。

 

  運動員經常到處飛,到外國比賽交流,不少人無論到哪裏比賽,都會帶著幸運之物,C Plus都不例外!「霹靂舞比賽的服裝沒有硬性規定,所以有時我會把這條頭巾綁在頭上,或繫在褲側。在美國、剛才所說的韓國等大賽也有帶著」。

 

 

下一頁:把霹靂舞「帶入屋」

 

把霹靂舞「帶入屋」

 

  在奧運增設霹靂舞項目之前,大家對這個舞種或許還是帶有負面印象,但C Plus對霹靂舞的態度單純如最初。沒有人認識自己、缺乏了解霹靂舞的觀眾,他就主動出撃,參加電視台大型選秀節目《全民造星》,誓把霹靂舞「帶入屋」,「當初參加不是想贏冠軍,而是想更多人了解到原來香港有B-Boy,報名前都有想過自己不懂唱歌怎麼辦,但很想讓大家看到霹靂舞,所以還是參加了。」,就這樣一個「善舞」,但「不能歌」的B-Boy C Plus入圍,成功在電視機前出現,也成功令「造星迷」留下深刻印象,「本來很想起碼晉身多一圈,令更多人在電視機看到我跳霹靂舞,但無奈當時奧運積分賽開始,所以選擇退賽,看看能否闖進奧運」。雖然很早已離開比賽,但他獲邀在決賽表演,最後還是成功把霹靂舞帶到更大的舞台。

 

 

 

下一頁:「堅持、追求、享受」

 

「堅持、追求、享受」

 

  在香港,霹靂舞仍不是精英體育項目,未獲體育學院的資源。C Plus常笑言是「自己畀自己全職」。事實上,不只經濟上未能滿足運動員需求,連訓練場地、教練及醫療團隊等都沒有支援,C Plus要有規律訓練,就要靠自律。一星期有5至6天跳舞,2次健身訓練,每次用電話拍下自己跳舞的動作,小休時自己修正,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教練。眼見隊友、前輩們慢慢要考慮經濟而上班,又或者退出霹靂舞圈子,但C Plus「反其道而行」,人人重返職場,他卻選擇看看全職訓練水平可以有多高,全職生涯展開後不同的大賽也陸續出現,包括為人所知的杭州亞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BOY C Plus 施嘉鑫(@szeka_ef)分享的貼文

 

 

  C Plus自言不是天才舞者,但日練夜練,小時候很快贏到很多香港大賽,所以從小就向當「世一」出發!「一直都想趁還有能力時做到世界冠軍,但沒料到會有奧運這個大舞台出現,很多前輩都會跳了一段時間後離開,可能看不到很多突破的事情發生,所以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時候真的要堅持才會看到希望,並不是看到希望才會堅持這句話是真的」。

 

 

  不斷迎戰高水平比賽,不斷設法與世界各地對手交流令自己進步。十多年來霹靂舞生涯中,C Plus從沒有想過要放棄,更笑稱自己對霹靂舞的感情是「痴迷」。「在霹靂舞生涯中,我覺得堅持很重要,沒有堅持就不會有B-Boy C Plus這個人出現,另外就是追求,我自己比較喜歡挑戰,第三就是享受的態度,人們經常問我辛不辛苦,我都說一定要做自己享受的事才不會覺得苦,以後也會以這三個態度繼續下去,可能到60多歲還會跳,只不過不再做太多高難度動作,又或者轉換一個身份」。

 

  C Plus及其他香港霹靂舞代表隊最終未能於暑假的巴黎奧運亮相,但即將有亞洲及世界錦標賽、世界運動會等賽事,希望屆時在C Plus身上的賽事Hashtag日漸增多,亦有更多人認識香港霹靂舞代表隊。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