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慧城市5.0
29/03/2022

私家車流量有增無減?以環保工具出行、打造低碳可持續生活環境,香港人做到嗎?

#智慧城巿 #低碳 #交通工具 #出行模式 #私家車 #單車 #公共交通 #單車路線 #電動滑板車 #電動單車 #環保交通工具 #氣候變化 #環保

  有研究指出,汽車廢氣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兩成,所以私家車流量增加不但引致交通擠塞,還會嚴重影響空氣質素。可是在過去10年,本港領牌私家車數量增幅達4成。相反,公共交通的乘客量卻明顯下降,即使屯馬線投入服務,鐵路佔公共交通比重於2020年仍較2018年下跌超過3%。

 

  事實上,類似情況不僅在香港發生,全球不少城市的公共交通載客量同樣向下調。美國公共交通協會(APTA)的數據指出,美國過去10年人口持續增長,但公共交通乘客人次卻由2014年逐年減少;《經濟學人》指,加拿大多倫多的成年人也逐漸減少乘搭公共交通(乘客總數上升則因政府資助兒童免費乘坐);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和德國柏林的公共交通乘客量也沒有跟隨就業率而上升,以往每年遞增的乘客升幅已不復見。

 

  新冠疫情令問題雪上加霜。《經濟學人》結合蘋果、Google和荷蘭導航公司TomTom的數據,研究10個大城市的出行情況,發現2020年8月疫情開始減退時,不少人仍憂慮被感染,但卻不想戴口罩,便選擇自行駕駛,所以公共交通用量只回到疫前的4成。

 

  面對私家車數量的增加,許多城市擬訂各項政策及方案去解決問題,例如透過徵收交通擠塞稅(倫敦:15英鎊,約158港元;斯德哥爾摩:最多105瑞典克郎,約89港元)、提高泊車費(紐約:兩小時35美元,約272港元)、禁止非電動車進入市區(如馬德里、奧斯陸、布魯塞爾等10多個城市)等。愛沙尼亞更早於2013年開始大膽嘗試,以稅收補貼公共交通,讓市民享用免費乘車服務,但去年該國國家審計部門發表報告指,這個計劃成果不似預期,私家車數量未有減少,至今超過一半人上班仍以私家車代步。

 

  既然難以減少汽車量,不少地區改行單車政策,力求以單車這個可持續的出行模式應對氣候變化。研究機構NPD指,截至2021年4月,全球單車銷售按年上升了57%,達65億美元,比2019年度更上升了140%;這只是傳統單車的情況,新式的電動單車在歐洲更是方興未艾,配合多國政府(如德國和英國)提供2至4成車價的稅務優惠,估計到2030年,3,000多萬新購單車中,1,700萬部屬於較昂貴的電動單車。

 

圖片:unsplash.com

 

  多國政府更同時在基建中加以配合,例如倫敦就增加了40英里的臨時單車徑,政府揚言會撥款20億英鎊(約211億港元)建設新的單車基建。不少城市如雅典、布達佩斯、米蘭、紐約及巴黎等,都紛紛把馬路劃為行人專用區,既助市民保持社交距離,也可劃出新的單車徑。

 

  在香港,礙於人口稠密和行人道狹窄等原因,令使用單車出行有不少困難。而且,電動單車或電動滑板車等較環保的代步工具,至今仍未能合法在港行走。不過,香港現正進行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如港府能在規劃時力求發展和環保並重,把這些新型的環保交通工具一併考慮,著手提升單車的可行度,鼓勵市民以環保工具出行,相信便可打造一個低碳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環保 #地理資訊系統 #城巿發展 #科技 #創科 #智慧生活 #土地用途 #3D圖像 #智慧城巿 #互動地圖 #圖像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