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慧城市5.0
12/07/2022

推動創科有利提振經濟改善民生!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政府身上?

#智慧城巿 #創科 #環球創科生態 #投放資源 #人才 #多元化 #目標 #科技 #Fintech #金融科技 #國際金融科技中心

  香港創科之路並不平坦,雖說基礎科研底子深厚,若要可持續發展,有關當局還有很多方面必須考量。

 

  首先,環球創科生態競爭激烈,研發投放必不可少。上屆政府曾計劃五年內把研究和發展(R&D)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提升至1.5%,但多年來只由0.74%提升至0.99%,投入遠不及預期。相較一河之隔的深圳,當地的研發經費於2009年已佔GDP比重逾3%(279億元人民幣),之後一直穩步上升至2020年的5.46%。如果說我們在幾年間投放創科1,500億港元是「史無前例」,深圳單是2020年一年的研發就已經達到1,510億元人民幣,我們有必要審視現時研發投放的力度是否足夠。

 

  此外,投資宜多元化,避免投放太單一。面對疫情,香港以發展醫療科技為中心是理所當然,但如果只集中生物科技而短期內未見成效,就很難說服公眾繼續支持。以色列10大最活躍科創投資平台之一OurCrowd的創辦人指出,投資大原則是多元化,因為「你不會知道下一刻哪個領域會興起」。該平台投資的,便包括人工智能、資訊保安、電子商貿、醫學護理、食物科技等,2017年以來投資項目超過260個,包括已獲Uber收購的共享單車企業JUMP、微軟收購了的網絡安全公司CyberX、已在美國紐約上市的保險業平台Lemonade,以及生產植物肉的Beyond Meat,務求把雞蛋分放在多個籃子內,以增加成功率。

 

  其實,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兼且不乏金融人才,對業界所需、潮流觸覺都非常敏銳,加上法制完善,大有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的潛力。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各國獨角獸企業(估值至少達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在軟件、深度科技(deep tech)、FinTech、消費者4大領域的分布,中國在FinTech上明顯偏少,大約只佔內地獨角獸企業半成,比全球平均數明顯地少。香港應善用自身FinTech的強項,補國家之不足,助大灣區發展成為領先的國際金融科技中心。

 

《竊聽風雲 2》劇照

 

  同時,香港正邁向創新型經濟,發展本地高質人才庫至為重要,但高技術培訓與職位卻有錯配問題。過去20多年,研究院畢業生的失業率一直高於學士學位畢業生,就以2019年為例,研究院畢業生的失業率便高達5%,但同期學士學位畢業生則為2.8%。由於就業前景不明朗,修讀相關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人數明顯銳減。試問創科一日不發展成枝葉繁茂的生態環境,哪有父母會鼓勵子女修讀理工科課程?我們須打造一個生態環境,除了繼續資助企業聘用STEM畢業生,或考慮大幅度減免學費外,還需檢討研究院課程如何與市場需求配對,並積極與企業合作,推出在職培訓課程,提升人才質素。

 

  最後,我們必須定立關鍵績效指標(KPI)和時間表,以求投資和成效成正比,同時顧及到未來如何持續發展。KPI既要評估研發創新的成效,也可與其他地方作比較,以便當局了解當下的研發投資狀況,並隨著時間推移,能否逐步實現目標,有助大眾得知公帑是否用得其所。惟KPI必須簡單易明,還要因應不同行業情況而作出適當調整。

 

  推動創科有利提振經濟,改善民生,解決問題,期望政府能廣納善言,為長遠的創科發展定下確切目標,以推動香港未來發展騰飛萬里。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環保 #地理資訊系統 #城巿發展 #科技 #創科 #智慧生活 #土地用途 #3D圖像 #智慧城巿 #互動地圖 #圖像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