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慧城市5.0
23/05/2023

解決三隧擠塞問題政府有責!如何利用AI、大數據制定長遠運輸政策?

#智慧城巿 #來三隧 #東隧 #紅隧 #西隧 #交通擠塞 #智慧出行 #政策 #人工智能 #無人機 #低地球軌道衞星影像 #大數據

  今年8月,政府將收回西隧專營權,令當局有更大主導權經營本港隧道運作,有望解決長久以來三隧(東隧、紅隧、西隧)分流的問題,並紓緩隧道擠塞的情況。

 

  對此,政府最近提出多個方案,當中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以及第二階段的每兩分鐘兩元作小額增加或減少,可避免駕駛者因收費驟變而突然改變車速,頗為突破。不過,隧道為智慧出行的重要元素,當局應有更全面而長遠的政策,以配合本港智慧城市的發展。

 

  首先,政府推出政策前,政府必須基於最新數據。香港剛進入疫後復常,過去3年的車流數據未必可靠。而且,2021年人口普查與現時勞動人口也有一定落差,故必須深入分析空間數據和勞動人口數據,以支持政策施行。地理資訊系統(GIS)能提供單一資訊來源(SSOT)作分析,有助決策者選出更佳的解決方案,同時能靈活調撥資源和逐步改善政策。

 

  運輸署多年來掌握全港交通的大量數據,更應充分運用這些空間數據。當局可進一步透過地理人工智能(AI)技術,配合閉路電視、無人機和低地球軌道衞星影像等,以大數據演算法分析,例如統計進入指定區域的車輛數目和逗留時間,從而評估其對道路容量以至環境所構成的壓力,便利當局對過往、現在的交通狀況有更深入、快速和嶄新的分析,可更精準地預測未來走勢,以提升決策成效。

 

  此外,香港的隧道流量高,尤其是上下班的繁忙時間,更是交通擠塞黑點。雖然彈性上班時間已經提倡多年,但成效有限。作為全港最大的僱主,政府既然有決心疏導繁忙時段車流,理應率先實施彈性上班時間,把上下班時間定於非繁忙時段(早上7:30前或10:15後,以及下午4:30前或晚上7:00後),或如抗疫期間的A、B組設計,大家分開上下班時間和日子,同時鼓勵公私營企業也實施彈性上班,如此一來,隧道擠塞問題可望得到解決。

 

  長遠而言,當局應開闢新的核心商業區。現時新界已有近400萬人口,未來隨著北部都會區落成,將會多增100萬人,如果核心商業區(CBD)仍舊在尖沙咀和中環,未來肯定會有更多車輛使用三隧過海,塞車問題就沒完沒了。因此當局在規劃北部新發展區時,必須致力締造另一個CBD,針對當區和跨境的新經濟企業提供專業服務。這既令居民毋須舟居勞頓上班,達到職住平衡,提高生活質素,也能長遠達至疏導三隧的目標。

 

  政府現正展開《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制定具前瞻性的長遠運輸策略,提供可靠、安全、環保高效的交通運輸系統。期望當局能以數據為本,輔以AI等新科技改善交通管理及城市規劃,為未來落實更靈活及智能化的交通管理鋪路。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環保 #地理資訊系統 #城巿發展 #科技 #創科 #智慧生活 #土地用途 #3D圖像 #智慧城巿 #互動地圖 #圖像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