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慧城市5.0
12/03/2024

房地產科技巿場價值持續增長!香港業界積極推動創新方案,以科技建構綠色智慧城巿,如何把握PropTech商機?

#綠色城巿 #智慧城巿 #創科 #科技 #房地產科技 #proptech #地政總署 #建築訊息模擬 #地理資訊系統 #智慧生活

  房地產科技(PropTech)近年備受關注,研究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展望全球PropTech的市場價值由2022年的290億美元上升到2030年可達942億元,8年間增長超過2.2倍。

 

  香港也有不少有心人積極推動房地產科技,例如早前香港房地產科技協會與數碼港合作,推動行業採用創新方案。在有關新聞稿中,指目標是以科技構建綠色智慧城市,優化城市生活環境。舉出例子包括以創新科技驗樓、無人機檢查樓宇外牆、影像分析監察工地安全、以地理空間數據輔助項目規劃等。

 

  而地政總署自2021年已製作的全港三維地圖,包括建築物、基建和地形,分階段開放予公眾使用。這些可視化的地理空間數據能支援多種數據分析和應用,包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項目開發、環境評估、交通物流研究、空間分析、遊戲設計等。至今已發布的三維地圖涵蓋九龍東和九龍中,預計今年下半年可覆蓋全港。

 

  可是,政府在建築工程上未見充分運用地理空間數據的價值。2018年起,當局只要求預算3000萬元或以上的政府工務工程,需要使用建築訊息模擬(BIM)來建構建築物的三維模型,當局更應把與空間數據和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整合列入規定,才能有效推進智慧城市規劃。

 

  事實上,GIS與BIM的整合可廣泛應用在建築工程的生命周期,不論新建工程或舊建築物的翻新。例如運用GIS綜合環境特質(地形、風向、日照等),令建築設計更人性化、節能省電,並有助避免水浸等天災;結合物聯網設備和傳感器後,可收集即時數據(如洗手間的空氣質素和衛生狀況、實時警報通知、建築物能源消耗),從而更精準地分析、監察和改善樓宇的運作和保養。

 

  環顧全球,房地產科技的應用已涉及不同層面,締造出各種商機,各界應好好把握。例如PropTech的目標之一,是要構建智慧城市這種可持續的生活環境,因此政府和業界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近年政府為提高建造業的生產力,積極推動產業數碼化,旗下發展局也推出諮詢文件《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當中多次提到BIM與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的配合。而兩種技術的分工是:GIS重宏觀環境,BIM則重建築物本身。因此,如政府和業界在推動數碼建設和PropTech的時候,可把這兩種相輔相成的技術合併看待,便能構建可持續和以人為本的城市。

 

  同時,香港物管業界也需提升服務的專業水平,朝人性化、智能化及持續化方向發展,並向外推廣相關技術。物管監管局分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是香港物管業熟悉的生活及工作模式;而香港物管業在管理大型住宅屋苑和商用物業,包括在鐵路上蓋發展的物業組群方面經驗豐富,如能配合先進的PropTech,便能提高成本效益並更以人為本,令香港在向大灣區輸出這些專業服務方面,得享先機。

 

20/12/2022

環保元素結合智慧構思,建設綠色城市!為香港打造「一刻鐘生活圈」可行嗎?

#智慧城巿 #一刻鐘生活圈 #綠色城巿 #綠色公共空間 #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 #單車 #步行 #法國 #北京 #香港 #環保

  近年來,世界很多城市都倡議「一刻鐘生活圈」,在香港又是否可行?

 

  「一刻鐘生活圈」意即在15分鐘(也有地方定為20分鐘)之內可以上班、上學,以及解決基本生活所需。由來自不同國家、近100個城市市長組成的「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提出其核心原則,包括:生活所需——社區內的居民都能方便地購物和獲取服務,特別是新鮮食品和醫療保健;社區共融——應包含公私營不同的住屋種類、大小和價格,以容納多種類型的家庭,使更多人能住近工作地點;綠色空間——公園等綠色空間,是每個社區不可或缺的;職住平衡——綜合小型工商業、零售和酒店業應共存,讓更多人可在家附近或遙距工作。

 

  彭博新聞社以「烏托邦」來形容這個便民生活圈的構想,其實很有道理。例如巴黎市長伊達爾戈(Anne Hidalgo)提出的「超近距離」計劃,讓當地市民在15分鐘的步行或騎單車之距離內,抵達日常生活中需到的地方,包括雜貨店、辦公室、公園、學校、咖啡店、健身室或醫院診所。她擴闊了行人道和單車徑,到2024年,每條街道和橋樑上會安裝一條單車徑,並會減少6萬個私家車泊位,以轉作如共享工作間;同時,又會在學校操場上建設小型公園,在上學時間以外對外開放,以解決公共綠色空間不足的問題。整個計劃不但方便市民日常,還符合環保意識。

 

  內地這兩年來也積極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去年7月開始,分兩批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80個試點,共推動建設超過1,000個一刻鐘生活圈,覆蓋2,000多個社區、服務2,300多萬居民;當局計劃到2025年,通過打造「百城千圈」,建設一批「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範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城市便民生活圈」。據央視網報道,首批試點地區居民的綜合滿意度達93%。

 

  至於香港,目前仍未有變身成一刻鐘生活圈的條件,因為這樣的社區講求生活和工作之平衡,自給自足,而非目前香港以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等功能劃分的規劃思維;其次,在這種小區便民生活模式中,行人和單車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跟現實中行人和單車爭路的情況截然不同。

 

  話雖如此,當局在規劃新發展區時,如能夠融合減排和增強職住平衡元素,為市民提供方便舒適的生活條件,實現一刻鐘生活圈絕並非不可能。例如當局在可先在「智能道路網」(Intelligent Road Network,IRN)中也涵蓋單車徑,變成「一站式公共交通、駕駛、單車及步行路線」;同時,單車徑地圖也可從使用私營企業的版本,改為地政總署的專業版本,而且附上應用編程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方便初創企業將資訊納入出行應用程式中;然後,逐漸在規劃新界道路時擴闊安全島,減少單車和行人爭路的情況,並增設單車泊位和加強管理,以善用單車徑這個運輸基建。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誠然,為實現碳中和的願景,《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已聚焦於「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以及「全民減廢」四大策略和目標。當中「節能綠建」、「綠色運輸」便可以透過城市規劃以助實踐。期望業界能夠採用破格思維,把環保的元素結合智慧的構思,為市民建設一個既便民又宜居的綠色城市。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