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27/02/2024

俄烏戰爭改變歐洲政治版圖

#威少看世界 #北約 #俄羅斯 #芬蘭 #瑞典 #政治 #大國博弈 #俄烏戰爭

  俄烏戰爭上周進入第三個年頭,它已導致歐洲的政治版圖出現根本性變化,重新構建了歐洲國家之間的關係,也令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遇到暫時的挫折。在政治與經濟層面的一些變化將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會影響到歐洲以外的國家和地區。

 

政治對立難以逆轉

 

  上世紀90年代初,東歐和中南歐地區出現一批新獨立的國家,她們曾經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或是受前蘇聯控制的共產黨執政國家。獨立後她們多數加入了歐盟,有些還加入了北約,目的是透過集體安全體制來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儘管政治體制各有不同,但這些國家與俄羅斯保持著相對平穩的雙邊關係,只有烏克蘭在2014年遭到俄羅斯的直接攻擊,失去了克里米亞半島。從那以後,歐盟國家開始與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聯手制裁俄羅斯,但並未完全切斷與俄羅斯的經貿聯繫和民間往來。

 

 俄烏戰爭已屆兩周年,歐洲國家普遍支持烏克蘭。(AP)

 

  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除了白俄羅斯仍與俄羅斯保持親密關係,其他歐洲國家基本上都旗幟鮮明地支持烏克蘭,參與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這使得歐洲內部的政治對立加劇,引發一系列變化,而影響最深遠的是芬蘭和瑞典放棄了武裝中立政策,申請加入北約,因為今天的外部形勢比冷戰時期更為嚴峻,換句話說,如今的俄羅斯比當年的蘇聯更具威脅性。

 

  在冷戰後期的1985年9月,我隨中國新聞代表團訪問了北歐四國,擔任隨團英語翻譯。我們向芬蘭外交部官員詢問了該國的對外政策,包括如何看待「芬蘭化」這個說法。芬蘭在二戰期間曾遭蘇聯入侵,並被蘇聯掠走部分土地。戰後,芬蘭盡量避免與蘇聯發生衝突,官方限制國內反蘇勢力的政治活動。芬蘭媒體被迫自我審查,避免直接批評蘇聯,一些芬蘭人還被蘇聯情報部門收買,協助蘇聯影響甚至直接干預芬蘭的外交政策。這種在「中立」框架下對蘇聯委曲求全的生存狀態,被西方政客和媒體稱為「芬蘭化」,雖然它為芬蘭爭取到幾十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但卻令芬蘭無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芬蘭人不喜歡這個說法。在蘇聯解體後,芬蘭實現了真正的獨立,並在1995年加入了歐盟。

 

  瑞典一直堅持武裝中立政策,冷戰時期拒絕在大國競爭中選邊站,不願加入北約。我們當年拜訪了瑞典首相帕爾梅(Olof Palme),並採訪了瑞典外交部官員,了解該國的外交政策。與瑞典人交流的感覺是,他們對國家充滿自信,相信武裝中立政策可以捍衛瑞典的主權,因為瑞典有發達的製造業,軍火工業也是強項,從而令瑞典人更有底氣。冷戰結束後,瑞典繼續執行上述政策,直到俄烏戰爭爆發才確信,要想有效阻嚇俄羅斯,必須加入北約集體防禦體系。

 

 芬蘭去年4月正式成為北約成員,入盟流程是北約史上最快。(AP)

 

  去年4月4日,芬蘭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隨著匈牙利議會昨天(26日)批准瑞典加入北約,瑞典有望在近期成為第32個成員。隨著芬蘭和瑞典的加入,北約將更容易控制波羅的海通往大西洋的戰略水道,從而制約俄羅斯海軍艦隻和潛艇的行動。更重要的是,除愛爾蘭外,西歐和北歐的所有國家都已是北約成員,各國聯手對抗俄羅斯的發展趨勢已經定型。

 

經濟領域完成脫俄

 

  在政治較量之外,歐洲多數國家也在經濟上改變了對俄羅斯的政策,其最大特點就是「脫俄」。過往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逐漸減少甚至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產品,其他國家也減少甚至終止了與俄羅斯的各類經貿往來。這一調整在2022年冬天給上述國家帶來嚴重後果,原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影響了普通民眾的生活。但在一段時間之後,各國經濟和民生逐漸恢復正常,客觀上完成了脫俄。

 

2022年北溪天然氣管道遭破壞後,歐洲天然氣價格一度急漲。(AP)

 

  因西方國家對俄羅斯輪番制裁而導致的脫俄,未來會繼續削弱俄羅斯的實力,這是俄烏戰爭帶來的又一重要變化。歐盟上周決定對俄羅斯實施第13輪制裁,美國也宣布對俄羅斯作出500項新制裁。這些制裁不僅造成俄羅斯外匯收入減少,還令俄羅斯企業難以接觸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得不到製造業所需的關鍵原材料,從而限制俄羅斯企業的發展,加大俄羅斯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甚至會影響俄羅斯賴以生存的軍工產業。俄羅斯雖已透過各種方式盡量避開西方的制裁,但這並非長遠之計,長期受制裁只會導致俄羅斯的綜合國力被進一步削弱。

 

軍費開支大幅增加

 

  歐洲國家在冷戰結束後普遍大幅裁軍,軍火工業明顯萎縮。據《紐約時報》報道,冷戰結束後,瑞典將軍隊人數削減了九成,空軍和海軍的規模削減了七成。隨著瑞典加入北約,該國的軍工企業將會擴大產能,與德國、法國、英國等主要軍火工業大國一起,為本國和北約其他成員提供更多武器。

 

瑞典的軍工企業將擴大產能,為本國和北約其他成員提供更多武器。(AP)

 

  按照北約內部的規定,各成員國的軍費預算應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但將近一半的國家未能達標。目前的預測是到2024年底,大約有18個成員可以達標,其中歐洲成員的國防開支總額將達3800億美元。今後幾年,這一數字將會持續上升,原因之一是歐洲國家意識到,要抵抗俄羅斯可能發動的攻擊,各國必須具有足夠的軍事實力,美國的「保護傘」未必可靠。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日前公開表示,若北約成員國的軍事開支不達標,在遭遇俄羅斯攻擊時,美國不會去救該國。這段話令歐洲人感到擔憂,因為特朗普有可能再次當選美國總統。

 

  歐洲出現的變化自然會影響歐盟和北約對區域外國家的政策,其中包括對華政策。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被歐洲視為支持俄羅斯,這對中歐政治關係的發展不利。美國在南海地區製造事端,還拉北約的歐洲成員國派軍艦到南海做騷,試圖進一步把水攪渾,加深歐洲國家與中國之間的不信任,這類做法也阻礙中國與歐洲國家發展正常關係。要想化解美國的干擾,改變歐洲國家認為中國具有攻擊性的印象,避免歐洲國家跟隨美國將所謂的「去風險」變成實質上的對華脫勾,北京有許多具體的事要做,僅靠公開的政策宣示遠遠不夠,因為歐洲人也懂得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28/05/2024

提早與特朗普電視辯論,拜登決定「賭一把」

#威少看世界 #美國總統大選 #電視辯論 #拜登 #特朗普 #美國大選 #美國

  從1960年開始,每逢美國總統大選年,代表兩大政黨或以獨立身份參選的政客,都會參加電視直播的多場辯論,一般是在9月和10月,屆時民主黨和共和黨已分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並正式確認各自的總統候選人。今年的情況與以往不同,雖然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尚未召開,但現任總統拜登和前總統特朗普已穩獲各自政黨的提名,因此兩人將在6月27日進行第一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過去幾個月,特朗普一直向拜登發出挑戰,願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拜登進行電視辯論,而拜登卻一直不接受挑戰,讓人感覺他頗有怯意,似乎是缺少自信。如今他為何改變主意,決定提早與特朗普正面交鋒?過去8個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拜登一直落後於特朗普,這場辯論能令拜登扭轉不利局面嗎?

 

明知「口才不濟」,拜登「志在一博」

 

  拜登現年81歲,特朗普77歲,但從他們在公眾場合的表現來看,兩人之間的差距不止4歲。拜登有時顯得年老乏力,反應遲鈍,而特朗普卻中氣十足,思維敏捷。一些曾與拜登有面對面交流的民主黨人說,拜登其實反應不慢,但在語言表達上被外界認為不如特朗普,原因之一是拜登做過幾十年參議員,講話時習慣於分析因果,然後給出結論;而特朗普在答問時往往用詞簡單,直截了當,像是某種條件反射,因此讓人覺得他反應迅速,而且早有準備。相比之下,拜登就顯得「口才不濟」。

 

特朗普在拉票活動上中氣十足,思維敏捷。(AP)

 

  來自拜登陣營的這類說法難以改變公眾印象,而拜登一直不敢直接回應特朗普的挑戰,更令他處於被動地位。這次同意與特朗普辯論,拜登似乎是在投身於一場「賭博」。電視辯論是避不開的,因此愈早「卸掉這個包袱」愈好,即使這次出現失誤,日後還有改進機會(下一場辯論將在9月10日舉行)。從民主黨人對外傳遞的信息來看,我覺得拜登對這場辯論至少有兩個目標:一是展示3年多的政績,讓選民相信自己有能力再幹4年,而且「明天會更好」;二是透過辯論之後的民意反饋,找到特朗普的主要弱點,以便日後展開重點攻擊。

 

  考慮到特朗普掌控辯論現場的能力及其慣用手段,拜登團隊向主辦辯論的CNN開出了具體條件,一是要求在亞特蘭大CNN總部的演播廳內,只有輪流提問的兩位CNN主持人和工作人員。以往的電視辯論都有現場觀眾,有時還允許觀眾提問,這次不安排現場觀眾,可以避免場內的特朗普支持者做出某些舉動,影響現場氣氛。二是要求CNN的製作人員控制兩位候選人的話筒,只有在規定的發言時間內開放其話筒,也就是一方發言時,對方將被靜音,以防止發言被對方打斷。打斷對手發言是特朗普的強項,有了這樣的限制,可以避免拜登吃虧。而拜登團隊最希望的是,電視觀眾只見特朗普張嘴,但聽不到他說甚麼。

 

標籤對手「獨裁」,恐嚇戰術失效

 

  拜登準備利用電視辯論來宣傳自己的政績,這是其競選策略的微調,與前幾個月的「恐嚇戰術」完全無效有關。今年以來,拜登屢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他與特朗普的競爭代表著民主與獨裁之爭,因為他是民主自由的代表,是維護美國憲法的衛士;特朗普不承認大選結果,不尊重憲法和現行體制,試圖用獨裁手法強推某些政策,避開國會的監管和制約,如果特朗普再次掌權,將會導致美國走向集權體制,破壞美國的民主根基,並動搖人們的民主信念。拜登還批評特朗普與阿根廷總統和匈牙利總理等外國強權人物交往,試圖建立保守派國際聯盟,其結果是損害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公信力。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近以「美國是否能防禦獨裁者?」為主題(圖片由作者提供)

 

  拜登似乎是在高喊「狼來了」,但很多美國人對此不感興趣,一部分人對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仍堅信不疑,另一些人則對現行制度感到無奈,所以他們都不理會拜登的連番警告。民調顯示,大多數選民並不擔心特朗普上台會改變美國的體制。一些民主黨競選顧問於是建議,拜登應該改變競選策略,盡量多講他的政績,強調他致力於為不同階層帶來實惠,從而讓選民對他繼續執政抱有更多希望。

 

西點軍校演講,未能引發關注

 

  對於民主黨競選專家的建議,拜登團隊目前有選擇地接受,在一些場合,「捍衛美國憲法」仍是拜登在公開場合強調的主題。

 

  上周六(25日),拜登在西點軍校的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提到美軍在世界各地面臨的挑戰,以及西點畢業生的責任。講這類內容是完全應該的,因為聽眾是軍校師生及畢業生的親友,他們都是美國陸軍大家庭的成員。由於軍隊的主要任務是抵禦外敵,因此拜登在演講中要求西點師生捍衛美國民主是特有所指的。他強調,美國的民主不是自然而然得到保證的,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捍衛民主、保護民主、選擇民主。

 

拜登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的講話缺乏新聞性,並不止一次口誤。(AP)

 

  逾半個世紀以來,作為美國的三軍總司令,歷任總統都在西點軍校的畢業典禮上發表過演講,例外的只有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卡特(Jimmy Carter)兩位。總統在演講中往往會披露一些政策性內容,從而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相比之下,拜登的演講缺乏新聞性(他只重申不會派美國軍人去烏克蘭參戰),而且在演說中不止一次出現口誤,例如把「北約化」說成「芬蘭化」,然後又糾正;在讀提示器上的講稿時他看錯行,不得不停下來,找到之後重新讀。這篇質量打了折扣的演講,沒能引起較大的關注。

 

  要論總統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列根(Ronald Reagan)1981年5月27日的那次應該算是最棒的,從文字內容到演說技巧,至今都無出其右。為了對抗當時的蘇聯,列根準備大幅增加軍費,於是他在講演中批評前任政府的赤字政策導致高通脹、低生產力,並製造了失業大軍,「而你們幹活需要的工具卻得不到優先處理」。這是對軍人們說,前政府虧待了你們。他接下來給聽眾打氣,「我很高興地告訴你們,美國人民已經從這個短暫的反常現象中猛醒了。在我們國家的大地上,有一股復興的浪潮,人們渴望再次為美國而驕傲,渴望為美國今天的一切和未來可能的一切而感到驕傲」。話音剛落,台下立即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因為列根說出來他們的心底話。講到軍人的榮譽,列根引用了英國大文豪莊臣(Samuel Johnson)200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軍官雖然只有很少的錢,但卻比任何人都更加受人尊重」。這簡單的一句話,能讓台上台下穿軍服每個人都感到自豪。

 

 列根的演說技巧,堪當今的美國總統學習。(AP)

 

  如此有思想、夠高度的煽情文字,加上老演員列根無可挑剔的朗讀,應該算是總統演說的天花板了。我對這段故事記憶猶新,因為40多年前,我用半導體收音機收聽了「美國之音」的現場直播,同時還用卡式錄音機錄下了這段節目,之後反覆聆聽,逐段背誦,至今仍記得上面這幾段的原文。

 

  歷史是一面鏡子,對照歷史可以知道,當今美國總統的能力真不如他們的前任,「御用撰稿人」的水平也趕不上前輩。幾個月前,在國會宣讀總統國情咨文時,拜登的「奇招」竟然是扯著嗓子喊,目的是證明自己精力充沛。雖然有些可笑,但似乎效果不錯。下月單挑特朗普,他會在辯論時祭出甚麼妙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會故伎重施,因為特朗普比他嗓門大。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