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4-05-21

「大都會日記」與紐約人的溫情

  很多人覺得「大城市,冷冰冰」,但有時並非如此。在美國紐約住過的人都知道,「大蘋果」(The Big Apple,紐約市別名)其實是一個很有溫度的城市,不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比較容易,而且熱心助人者眾多,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五湖四海的人來到紐約,都可以成為紐約人(New Yorker),不需要在紐約出生長大,也不需要有紐約口音,唯一需要的是一種紐約人特有的生活態度——包容、睿智、禮貌但有分寸、精明但不計較。陌生人相遇時,一個眼神、一句話,兩人便可「擦出火花」,一段可長可短的對話,給雙方留下長久的印象。在紐約生活十幾年,這樣的場景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是很多「前紐約人」(ex-New Yorker)的集體回憶。

 

  《紐約時報》有個「大都會日記」(Metropolitan Diary)專欄,每周發表紐約人或者前紐約人的幾個小故事,很多都是對一段難忘經歷的回憶。讀這些故事經常讓我笑出聲來,因為一些細節描述太能體現紐約特色了,讓我感覺身臨其境,其中包括下面有代表性的這幾個。因為是讀者投稿,所以原文都用第一人稱。

 

兩人拼桌,一張帳單

 

  一位男士的來信:

 

  有一天我去曼哈頓東格林威治村的Veselka餐廳吃個簡單的午餐,領位的服務員說,一個人的桌子要等15分鐘,我有點失望。排隊站在我前面、略微年長於我的女士問:「如果我們倆是一起的,現在會有位子嗎?」表情有點困惑的服務員說可以有,我馬上說:「我沒問題!」

 

  在服務員帶我們入座時,我的飯搭子對我說:「聊天可有可無。」意思是不必勉強。然而就是這句話,竟然引出了我們倆一個鐘頭沒停過的一通海聊。原來大家都住在布魯克林區的同一個街區,相距大約10條街,而且我們的子女還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於是我們聊起家庭生活,還交流了外出旅遊的小貼士。到結帳時,我告訴女服務員,一張帳單就可以了,然後轉頭對我的飯友說:「今天我請了。」

 

  (我自己在紐約雖然沒有與陌生人拼桌吃飯的經歷,但經常與鄰桌的人閒聊,每次的開始都很自然,結束時雙方都很開心,彼此微笑道別,像是多年未見的老熟人。)

 

「兩人拼桌,一張帳單」(《紐約時報》網絡版截圖)

 

地鐵車上讀荷馬史詩

 

  一位女士的來信:

 

  一天晚上我搭地鐵1號線,進了最後一節車廂,擠著坐在一位高個男士旁邊,繼續看我的電子書。他用略帶詫異的口氣問我:「你在地鐵裏讀《伊利亞特》?」我解釋說,這是一個新出的英譯版,接著問他:「你怎麼知道我在讀甚麼?」他回答說:「我看到幾個名字,所以知道肯定是這本書。」我問:「你會希臘文?」他點頭說:「我在研究生院讀了3年荷馬。」我接著再問:「真的?你還能記得多少?」於是,他搖頭晃腦地用希臘語背誦起開篇的那幾行。

 

  古老的語言聽起來像行雲流水一樣舒暢自然,它的美讓我徹底折服,同時也引得我大笑,畢竟在地鐵裏聽到用希臘語背誦荷馬史詩實屬意外。我繼續讀我的書,他起身準備下車時對我說:「謝謝你堅定了我對荷馬的愛。」我一時不知如何作答,直到他就要跨出車廂時才回了一句:「謝謝你堅定了我對紐約的愛!」

 

  (我有很多次這種與陌生人交談的經歷,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曼哈頓的巴士上。見到一位白人女士和她帶著的7、8歲大亞裔女孩,我問那位女士,她是來自中國嗎?對方回答「是」,並接著問我是不是中國人。得知我來自香港,她像是找到了知音,詳細告訴我幾年前如何從中國領養了這個美麗的小姑娘,如今這孩子如何聰明出眾,那種深愛之情溢於言表。)

 

「地鐵車上讀荷馬史詩」(《紐約時報》網絡版截圖)

 

由陪審團成員變成愛侶

 

  一位女士的來信:

 

  1983年5月,我很不情願地去曼哈頓下城的地方法院報到,與另外五人成為一起民事訴訟案的陪審員。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決定去法院附近的J&R Music World唱片電器商店看看,坐我旁邊的一位陪審員說他也想跟我去,這讓我很意外。我們在路上簡單聊了幾句,然後回到法院。

 

  到周末,這起案子解決了,我們完成任務可以離開法院了。那位陪審員約我去吃午飯,我答應了。一周後的一個晚上,我們在曼哈頓小意大利區的一家餐廳正式約會。如今我們已經幸福地結婚36年了。有些事真是無法預測。

 

  (兩個陌生的紐約人就這樣在盡公民義務時結成良緣,這故事也太溫馨了吧。而陪審員這個詞,又讓我聯想到眼下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曼哈頓受審的案子,那12位陪審員也都是紐約人,他們當中會有甚麼樣的故事?)

 

紐約人外向兼善於溝通,很容易發展出情緣。(Shutterstock)

 

鄰居伸出援手,解救燃眉之急

 

  一位男士的來信:

 

  1977年,我住在布魯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一座連排樓的二樓,樓下新搬來的女士有一天給我打電話,說煤氣公司的人找不到她的煤氣帳號,沒法幫她接通煤氣,她在門口信箱上看到我的名字,於是打電話問我,能否把我的煤氣帳號告訴煤氣公司,以幫助對方找到她的帳號。

 

  我覺得這很合情合理,於是就找出我的帳單,把帳號給了她。幾個禮拜之後,我主動約她出來,第二年我們就結婚了,如今我們已經用同一個煤氣帳號45年了。

 

  (真實的故事可能出乎意料之外,但合乎情理之中,這恰恰是「大蘋果」的魅力所在。)

 

  一位男士的來信:

 

  有一天下午我在家裏,面對後院的窗子外傳來一個男人的喊聲:「哈囉!有人嗎?」我當時看不到窗外有人,但外面喊聲不斷。這時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你需要幫忙嗎?」

 

  那個男人大聲回答:「需要!我住在1B,我把自己關在衛生間裏啦,因為衛生間的門把手掉了。」那個女人跟著喊:「天哪!我幫你叫管理員。」男人回了她一句,女人沒聽清,「你說甚麼?」

 

  只聽那個男人扯著嗓子喊:「我說,我把你的名字加到我的遺囑上啦!」

 

  停了一下,女人回答說:「謝謝你,我住在9E!」

 

  (這段對話太可愛了,簡潔、幽默。女的樂於助人,男的處變不驚,兩人的交流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類似的緊急場面我也經歷過,當時我住在曼哈頓東90街。有一天住隔壁的小伙子敲我家門,說出門忘記帶鑰匙,想從我家的窗戶鑽出去,經牆外的逃生樓梯爬回自己的房間。我們兩家的逃生樓梯緊挨著,可以爬過去,但這屬於不安全的行為。我答應了小伙子的請求,幫他省了請開鎖師傅的費用。)

 

平凡小事盡顯紐約人的溫情

 

  如今,雖然社交媒體已經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模式,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談愈來愈少,但「大都會日記」所記錄的平凡小事,令人信服地說明,在紐約這個國際化大都會,陌生人之間的交流依然順暢自然。時代雖變,但紐約人的溫情基因沒變,「大蘋果」的魅力至今猶在。我相信,來到紐約的人遲早會被感染,而離開紐約的人則會長久懷念。

 

在紐約這個有溫度的城市,陌生人之間的交流順暢自然。(Shutterstoc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6月限時優惠】 送價值$175維柏健明目藍莓精華36:1► 火速行動

更多威少看世界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威少看世界 #紐約人 #紐約 #大蘋果 #生活態度 #溫情 #美國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