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30/04/2024

打壓學生導致「星火燎原」,哥大校長難脫其咎

#威少看世界 #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 #學運 #以巴衝突 #巴勒斯坦 #以色列 #加沙團結營地 #大國博弈

  美國大學生為巴勒斯坦人發聲、促請學校停止投資以色列企業的校園抗議活動,最近一周在全國展開,蔓延到幾十所院校。從東北部的波士頓,到西南角的南加州,從南方的得克薩斯,到北方的明尼蘇達,抗議浪潮此起彼伏。手無寸鐵的大學生和平抗議,全副武裝的警察強行將他們與教授一起押上警車,這類暴力執法的畫面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

 

 哥大的學生為聲援巴勒斯坦人,在校園內搭架臨時營地抗爭。(AP)

 

  學運是今年以來美國最大的社會事件,引爆點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4月18日,哥大校長沙菲克(Minouche Shafik)不顧該校大學評議會執委會(學校最高管理機構)的反對,召喚紐約市警察入校,強行清除學生在校園內搭架的臨時營地,當場逮捕百多名圍坐在營地的學生。這是哥大幾十年來未出現過的暴力行動,激起了全美各地大學生的強烈憤慨。他們在校園內發起類似的抗議行動,堅持和平理念,捍衛言論自由,聲援勇敢的哥大同學。沙菲克的決定有如點燃了星星之火,讓學運在美國各地蔓延開來,如今愈來愈難收場。

 

哥大「主動輸誠」,欲免「重蹈覆轍」

 

  哥倫比亞大學是常春藤八校之一,不僅學術水平一流,而且匯聚各路精英。哥大有較多中東阿拉伯裔師生以及專門研究中東問題的院系,同時哥大可能也是美國擁有最多猶太裔學生的大學。《紐約時報》日前的報道稱,哥大有5000名猶太裔學生,而根據官網數據,2022年秋季在校生共有36649人,換句話說,大約七分之一的學生是猶太裔。去年10月加沙衝突爆發後,哥大一直有抗議示威活動,引起各界關注,校方則盡量疏導學生,力求保持校園平靜。但華盛頓的政治風雲,令穩定的局面難以維持。

 

 哥大的以色列裔學生也舉辦遊行,替巴勒斯坦人發聲。(AP)

 

  美國國會眾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去年12月舉行聽證會,調查三所頂尖大學——哈佛、賓夕法尼亞和麻省理工校園內反猶太主義活動的情況,共和黨籍議員在會上輪番指責三位校長失職,並聲言要將其「拉下馬」。這場聽證會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一些猶太裔富豪隨即決定暫停向賓大和哈佛捐款,導致賓大校長馬吉爾迅速辭職。我當時毫不覺得奇怪,因為「校長的首要任務是籌款」。這是2005年9月我在耶魯大學採訪萊文(Richard Levin)校長時,他告訴我的親身經驗。校長不可得罪捐款人,賓大校長違背了這條「潛規則」,所以只能主動辭職。哈佛校長蓋伊在聽證會後同樣飽受抨擊,但由於獲得哈佛教授們的支持,才得以硬撐了一段時間,最終還是被所謂的「學術造假醜聞」壓垮,黯然辭職離場。顯而易見,外部勢力的政治壓力令校長們難以捍衛大學的學術自主權,也無法保證學生和教員的言論自由,這給同樣要去國會作證的哥大校長沙菲克發出了警號。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詳細記述了沙菲克去國會作證前後的言行。哥大為這次聽證會做了幾個月的準備,聘請了多位有經驗的華盛頓「圈內人」幫助沙菲克做準備,包括前白宮法律顧問、希拉里.克林頓的助手以及國會議員助理等。哥大聘請了華盛頓一家著名律師行做顧問,並在該律師行的會議室做聽證會的模擬演練。哥大還預先將幾千頁文件提交給國會,包括從未公布過的敏感資料,顯示哥大已經勒令15名學生暫時停學(包括民主黨籍國會眾議員Ilhan Omar的女兒)、5位教授暫停教課等候審查(其中3人被指「令猶太裔學生感覺不安全」)。

 

沙菲克在聽證會明確表示,會對違反校規的言行予以嚴厲懲處。(AP)

 

  在4月17日的聽證會上,沙菲克也明確表示,會對違反校規的言行予以嚴厲懲處。沙菲克向共和黨籍議員「主動輸誠」,令聽證會的氣氛比上次「審訊」三位校長時有所改善,坐在台上的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籍眾議員比因(Aaron Bean)甚至說,「哥大打敗了哈佛和賓大」,意思是沙菲克比已辭職的那兩位校長「識做」。

 

財金官僚掌舵,哥大傳統難保

 

  雖然沙菲克在國會「順利闖關」,但等待她的卻是更棘手的問題。當天一大早,上百名哥大學生在校園內大草坪上用露營小帳篷築起了一個營地,起名為「加沙團結營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他們要求哥大從與以色列有關的投資項目中撤資(divest),停止在經濟上支持以色列;要求允許那些被暫時停課的學生復課,並且不再追究他們此前的抗議行動。就在沙菲克準備作證時,哥大校方向學生發出警告,要求他們離開營地。一位高級副校長與學生代表展開溝通,但無法達成一致。當天下午,沙菲克在律師行的辦公室裏與哥大不同學院的院長電話交談,隨後正式通知大學評議會,她決定請紐約市警察局派警員明天進校清理學生搭建的營地。大學評議會執委會明確表示不同意這樣做,但沙菲克堅持要讓警察來清場。

 

哥大的學生要求校方從與以色列有關的投資項目撤資,停止經濟上支持以色列。(AP)

 

  此時此刻,身為校長的沙菲克理應趕回校園坐鎮,盡量與學生溝通,化解潛在的危機或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但她卻留在華盛頓參加一個早就定下的私人晚宴,主辦者是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索斯旗下的貝索斯大地基金(Bezos Earth Fund)。這個不合常理的舉動,為沙菲克的為人作了完美的註釋。

 

  沙菲克不是著作等身的學者,也不是聲譽卓著的科學家,而是國際財金圈內的頂級官僚。她父母是埃及人,她本人出生於埃及,在美國長大,並在英國讀書多年。從牛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她曾效力英國政府國際發展部,並在多個金融機構中拾級而上,在世界銀行升至副行長,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任副總幹事,在英倫銀行(英國央行)出任主管市場與銀行業的第一副行長,並在多年前被英國女王授勳,成為沙菲克女男爵。擁有美英兩國國籍的沙菲克在金融圈內長袖善舞,華盛頓和倫敦是她的基地。這樣的背景,令她成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並在去年被哥倫比亞大學找來擔任校長。校方顯然是希望利用沙菲克在金融圈的人脈關係,為該校籌得更多款項,而保持大學自由開放的傳統和推動學術發展,自然不是她的強項。

 

  沙菲克的前任布林格(Lee Bollinger)教授是知名法學家,以精研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主張言論自由而享譽學術界和司法界。他在哥大掌舵21年,提倡開放創新,反對自我設限,2019年曾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標題是「我不會開始監視在外國出生的學生」(No, I won’t start spying on my foreign-born students)。文章提到,聯邦調查局要求大學加強監視外國出生的學生和訪問學者,尤其是華裔,布林格對此一口拒絕,他說自己50年來一直提倡言論自由,監視學生與美國自由開放的精神不符,且不利於大學的發展。

 

 布林格在哥大掌舵21年,主張開放創新,反對自我設限。(AP)

 

  20多年前,我曾擔任紐約外國記者協會主席,2023年的記協獎學金頒獎晚宴,邀請剛剛就任哥大校長的布林格做主禮嘉賓,因此我與他有過短暫的交流。他問我,他的講話以甚麼作為主題比較好?我說,就講講你面臨的官司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聯邦最高法院的案件名字上,「名留青史」。他一聽就笑了,「好,就講這個」。我讓他講的故事是,一位申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未成的人,批評該校的招生制度不公平,並將大學告上法庭。案件一直打到聯邦最高法院 ,而案件的名字是Grutter v. Bollinger,因為布林格到紐約出任哥大校長之前是密歇根大學校長,所以他作為被告將「名留青史」。

 

  布林格去年6月30日卸任哥大校長時已經76歲,想不到幾個月內就出現了如此的複雜局面,這是無人能事先預料的。如果他還在擔任哥大校長,他對事件會怎樣處理呢?能避免今天的危機嗎?

04/06/2024

特朗普被定罪,反助其「狂吸」捐款

#威少看世界 #美國大選 #拜登 #特朗普 #捐款 #政治 #美國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周四(5月30日)被曼哈頓地方法院裁定有罪,但這不會影響共和黨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他仍然可以在今年的大選中與民主黨總統拜登再決高下。在6個星期的審訊期間,特朗普一直抨擊這場「不公平的審判」,稱自己是冤案的受害者,而製造冤案的則是拜登和民主黨人。

 

  這一史無前例的政治事件對大多數美國選民的投票意向並未產生影響,但客觀上給特朗普的籌款活動創造了一次難得的機會,讓他能順勢打「悲情牌」,動員憤怒的「鐵桿粉絲」向他捐款。特朗普在上周五(5月31日)的記者會上透露,法院的裁決公布之後不到10小時,他的籌款網站便收到3480萬美元捐款,其中很多是幾十美元的小額捐款,顯示出普通民眾對他的廣泛支持。由於捐款者太多,接收捐款的網站還曾出現短暫癱瘓。其後兩天內,捐款數額突破5300萬美元,超過今年1月和2月兩個月的總和,到星期天(2日)更多達7000多萬美元。

 

特朗普被裁定有罪,反激起更多粉絲向他捐款。(AP)

 

特朗普稱「為憲法而戰」,靠博同情吸納捐款

 

  特朗普的「成功秘訣」是他堅持扮演「受害者」角色,強調自己在民主黨實力最強的選區接受審判(曼哈頓的選民超過八成支持民主黨),主審法官也偏向支持民主黨(曾在2020年大選時給拜登捐款15美元,且其女兒擔任民主黨政治顧問),因此這場審判不合法、不公平。他在記者會上說,「我是在維護憲法,遠不止是為特朗普一個人而戰」,「這樣的事不應發生在任何一位總統身上,絕不能允許這樣的事再次發生」。在陪審團裁定他有罪後,法官仍不准他公開發表評論,特朗普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強調歷史上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候選人要受這樣的限制。

 

  扮演「殉道者」或「受害者」十分有效,新增的款項對特朗普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他籌集的競選經費少於拜登。由於沒有競爭對手,拜登在民主黨黨內初選中自然獲勝,省下了大筆競選經費。但特朗普為了贏得共和黨的黨內初選,在一些州花錢投放了抨擊競爭對手黑利等人的電視廣告,同時他還要支付四起官司的律師費用,導致一度競選經費捉襟見肘。近日的「井噴式」捐款浪潮,令他有能力擴大競選活動,在金錢上不輸給拜登。

 

裁決促進共和黨團結,國會領袖助籌款

 

  對特朗普的有罪裁定,令共和黨政客瞬間團結起來,國會的共和黨籍議員紛紛發表講話,公開為特朗普辯護,猛烈抨擊拜登和民主黨人利用司法體制搞政治迫害。他們還在自己的官網上公步為特朗普捐款的鏈接,鼓勵自己選區的民眾向特朗普捐款。這種少見的舉動可能是出於個人利益的考量,有人想在特朗普獲勝後進入政府做官,也有議員被媒體稱為「副總統候選人的潛在人選」,還有一些議員相信,此時對特朗普「表現忠誠」,將會方便日後與特朗普打交道。

 

  儘管特朗普聲稱他得到大量小額捐款,但其實不乏億萬富翁對他伸出援手。特朗普的兒子埃里克(Eric)周日在FOX News的電視節目中透露,幾十美元的小額捐款總共有7000多萬,但如果加上大額捐款,則超過2億美元。

 

金沙集團創辦人艾德森在生時,與妻子米里亞姆都是特朗普的支持者。(AP)

 

  據媒體報道,這次的捐款大戶,包括已故美國猶太裔賭場大亨、金沙集團創辦人艾德森(Sheldon Adelson)的遺孀米里亞姆,她在特朗普被定罪後承諾捐款1億美元。2021年去世的艾德森,生前向共和黨政客提供過巨額捐款,僅2016年,他和米里亞姆就向共和黨捐款6500萬美元,其中2500萬美元捐給特朗普,支持他參加總統大選。艾德森夫婦強烈支持以色列,並利用一切手段為以色列謀利。特朗普上台後,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宗教聖城耶路撒冷,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對。此前的幾任美國總統曾說過要這樣做,但在任內都沒敢做,可見在特朗普任內,猶太裔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力有所增強,這也證明他們對特朗普的大量捐款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美國頂級投資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總裁蘇世民(Stephen Schwazman),也表示會全力支持共和黨參議院候選人和特朗普的競選活動,理由是對美國校園出現的反猶太情緒感到擔心,他認為拜登政府的經濟政策、移民政策及外交政策方向錯了。這類說辭其實都是套話,對富豪們最有吸引力的可能是特朗普的多次保證,即一旦重返白宮,他會加大減稅力度,為美國的富人謀取更多利益(受益人包括他自己及家人)。據美國電視台CNBC報道,由兩位風險投資家牽頭的籌款晚會,將於本周四(6日)在三藩市舉行,入場券5萬美元,最高捐款額限定30萬美元,夫婦兩人可捐50萬美元。這樣的晚會還將在洛杉磯和得克薩斯州的多個城市舉行,這對特朗普籌集選舉經費幫助極大。

 

金錢難買高人氣,變數眾多難估結果

 

  雖然金錢能影響美國的政治選舉,但單靠金錢未必能買到高人氣,拜登的競選經費多過特朗普,但特朗普的人氣讓拜登望塵莫及。

 

特朗普上周六觀看終極格鬥冠軍賽時,拍攝短視頻放上TikTok。(AP)

 

  在被定罪之後,特朗普的一連串動作吸引了媒體的高度關注,為他帶來難以估算的廣告效應。特朗普在任時曾下令封禁社交軟件TikTok,但未能成功,如今拜登政府要求中國公司字節跳動出售這軟件,否則就會將其封殺。上周六(1日)特朗普轉變立場,加入了TikTok,首次發布的短視頻是他在新澤西州觀看一場終極格鬥(UFC)的冠軍賽。兩天之內,他的粉絲數已達400多萬,瀏覽人次超過7000萬。相比之下,拜登加入TikTok多時,但粉絲人數只有大約34萬,還不及特朗普的十分之一。

 

  除了特朗普被定罪,近日美國政壇的關注焦點還包括拜登兒子亨特.拜登涉嫌非法購買及擁有槍械的案件。這是首次有在任美國總統的子女受審,亨特被控買槍時作出虛假陳述,以及在使用成癮藥物時購買槍枝等三項罪名。在今後兩周的審訊期間,共和黨政客會眾口一詞借亨特的案件來抨擊拜登,民主黨政客肯定會全力反駁,稱這是共和黨的「政治獵巫」(political witch-hunt)。這場新「口水戰」,與特朗普受審期間的情況有相似之處,只不過希望從中獲利的雙方轉換了角色。民主黨政客將成為亨特的代言人,為他「遭受的不公」鳴冤;而共和黨政客則會利用「拜登家族腐敗的代表人物」大做文章,極力抹黑拜登本人。

 

 亨特.拜登涉非法購買及擁有槍械,是首個受審的在任美國總統子女。(AP)

 

  從現在到總統大選投票日還有整整5個月,很多突發事件都會產生連帶效果,並最終影響大選結果,而最有可能「立竿見影」的第一個重大事件將是本月27日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屆時拜登和特朗普將有機會互相詰問、互相攻擊、互相抹黑。雖然一場辯論不太可能改變現有的競爭格局,但這場「長者互毆」應該是有不少看點的,而且拜登的表現可能成為轉勢的關鍵。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