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07/05/2024

校園抗議升級,有助特朗普「箍票」

#威少看世界 #美國 #以色列 #巴勒斯坦 #特朗普 #以巴衝突 #美國大選 #拜登 #哥倫比亞大學

  美國大學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校園抗議活動已進入第二階段,學生在校園搭建的戶外營地基本上都被當地警察拆除,一部分被捕的學生日後將被起訴。不少學生計劃在畢業典禮時發起抗議行動,一些大學因此取消了全校範圍的大型畢業典禮,希望在放暑假前維持校園平靜。這場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引起全世界注意,也給美國社會帶來巨大衝擊,短期而言,對今年的總統大選也會有一定影響。

 

  拜登政府在學運發酵期間反應遲鈍,沒有主動採取任何「排雷拆彈」舉措,拜登本人也一直躲避新聞界的追問,未就校園抗議活動表明立場。在警方大規模介入之後,拜登才謹慎表態,既強調保證言論自由,學生有權抗議示威,同時又說要保證秩序,無權製造混亂,結果令當事各方都不滿意。在紐約受審的特朗普公開支持警方的行動,抨擊拜登未能及時制止校園動亂,並以社會秩序維護者自居,試圖爭取更多「真正美國人」(real Americans)的支持。

 

在警察介入後,不少參與反以色列抗議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被捕。(AP)

 

警方武力清場,學生改變戰術

 

  支持巴勒斯坦人的一批學生在校園內安營紮寨,最早出現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當時基本上平靜安寧。在校長沙菲克邀請警方入校拆毀帳篷、實施清場後,有百多名學生被逮捕,這讓一些學生受到很大刺激,他們不僅繼續在校園內抗議,而且行動升級,佔領了見證過歷史事件的漢密爾頓樓。此後,警方再次進入哥大,從樓內將學生帶往警局。與此同時,全美各地頂尖大學的學生紛紛發起聲援行動,在自己的校園內設置營地,但這些營地先後被全副武裝的當地警察清拆。至今已有兩千多名學生被捕,一些大學明確宣布對參與抗議的同學予以停學甚至除名的處罰。不少大學校內氣氛比較緊張,有的還限制外人入校,這與幾星期前的自由開放環境大不相同。

 

  雖然遭受挫折,但一部分學生依然堅持其訴求,並且改變了抗議形式。在已經舉行畢業典禮的學校,一些學生在主禮嘉賓演講時起立抗議,展示巴勒斯坦旗幟,將自己的訴求公之於眾。為避免發生類似事件,一些學校改為只在各學院舉辦畢業典禮,取消了全校數萬人參加的大型儀式。這令一些家長很反感,他們認同學生有言論自由,但不能接受因學生的抗議行動而取消畢業典禮。對於很多沒機會上大學的家長來說,看到孩子上台領取大學畢業證書,是他們一生最驕傲的時刻。而抗議學生提出的某些要求,亦非公眾關注的焦點,難以引起社會大眾普遍的共鳴。

 

為防止學生趁機抗議,哥大取消全大學規模的畢業禮。(AP)

 

精英「小眾訴求」,難獲普遍支持

 

  哥大等多所大學的學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訴求——公開披露大學基金的投資細節,停止將學校資金投入與以色列相關的公司。他們的理由是,不應該直接或間接支持以色列在加沙濫殺巴勒斯坦人。學生的「撤資」(divest)要求被哥大校長拒絕,另有大學表示可以就此進行探討,但沒有學校明確接受學生的訴求。

 

  美國名校資金雄厚,哥大2023財政年度的大學基金高達136.4億美元,而美國頂尖大學普遍擁有數十億美元甚至更多資金。大學基金主要來自學費、校友捐款及一些機構或富裕人士的捐助,每所大學都有一個專業的金融管理團隊,透過不同方式的投資爭取最高回報,確保大學能長期運作。在上世紀80年代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時,哥大學生曾要求大學從與南非相關的公司撤資,並且得到社會上的普遍支持。近幾年,一些學校的學生要求大學從製造碳排放的行業(石油、煤炭、化工等)撤資,將大學基金投入到支持環保的行業,哈佛等一些大學對此作出了響應。但將大學資金撤出與以色列有關的公司比較麻煩,因為與以色列有業務往來的美國公司太多,大學基金的影響力很小,即使全部撤資,對以色列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不會有任何明顯影響。

 

哥大的學生促校方停止資助以色列進行種族清洗,應將資金投放在教育。(AP)

 

  從涉及以色列的公司撤資是個「小眾訴求」,它顯示出少數頂尖大學尤其是常春藤名校的學生只知道追求理想,對社會大眾的心態卻掌握不夠,而且缺少鬥爭經驗,無法令自己的訴求得到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支持。這與21世紀美國名校的左翼傾向有關,大學內追求政治正確的做法變相將學生「洗腦」,令他們更加關注民主黨提出的主張,例如減少碳排放、支持性別平等、維護婦女墮胎權、保證每個人的基本權利等等。這些理念比較進步,有的還比較超前,即使美國人能接受,也不代表他們會將其付諸行動。另一方面,包括大多數大學生在內的年輕人,在基本訴求上與中老年人沒有太大分別,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都差不多,包括通貨膨脹、就業前景、住房問題、醫療保健、管控槍枝等等。因此,這次校園抗議活動的最大效果,並不是學生們改變了甚麼,而是學生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量有多大、今後的路應當怎樣走。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次校園抗議活動雖然聲勢很大,但實際參與的學生人數和在校大學生總數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即使是在哥大,參加抗議活動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少數大學的抗議活動能受到全世界高度關注,主要原因是這些學校位於紐約、洛杉磯、波士頓、亞特蘭大等大城市,那裏是傳統主流媒體的大本營,所以學生的活動得到了超出正常比例的報道。而共和黨政客也抓住機會,透過傳媒抨擊名校的精英分子脫離實際,批評民主黨對手縱容年輕人走向極端,並把校園抗議帶來的各種亂象歸咎於拜登政府所代表的民主黨理念。

 

特朗普藉機「箍票」,鞏固選民基礎

 

  特朗普可能是最大受益者。過去兩周他一直在曼哈頓出庭受審,忙於對提供證詞的人作各種評論,也因此違反了法官的「禁言令」,被法官處以罰款。學生運動讓他這位「反精英鬥士」在競選集會上有了新的話題,他批評拜登「不作為」,稱校園抗議活動為「拜登的校園混亂」(Biden’s campus chaos)。今後幾個月,特朗普肯定會藉此機會猛打「身份牌」(identity card),將民主黨人和學生抗議者說成是「他們」,稱其為社會動亂的禍根;同時把他的支持者定義為「我們」,即維護社會秩序的衛士和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忠誠愛國者。

 

特朗普在曼哈頓出庭受審前,不忘抨擊拜登政府處理校園抗議的手法。(AP)

 

  特朗普可以藉此鞏固其立場保守的選民基礎,確保基本票不會流失。而拜登這次的表現讓很多年輕人感到失望,一些人可能不再支持拜登連任。此消彼長,特朗普勝選的機會似乎又大了一點。但對於參與抗議並在校園內被捕的學生來說,這類分析應該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因為黨派政治離這些「天之驕子」追求的理想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11/06/2024

「超級選舉年」中,與中國有關的兩場選舉

#威少看世界 #印度 #莫迪 #辛鮑姆 #墨西哥 #美國 #中國 #中美關係 #大國博弈 #大選

  「超級選舉年」是指今年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行議會選舉、領導人選舉,其中包括兩個新興經濟大國印度和墨西哥。印度人民黨再度勝出,總理莫迪已於星期天(9日)開始其第三個5年任期;墨西哥大選則由執政黨候選人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 Pardo)獲勝,成為該國首位女總統。印度和墨西哥在中美全球競爭大格局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從其內外政策走向,可以看出美國的影響力和中國的局限性。

 

「莫迪神話」光環漸暗,政策偏激引發反彈

 

  已經執政10年的印度人民黨在國會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折,在人民院(議會下院)僅得到240個席位,比上屆的303席少了兩成,未能達到單獨執政所需的272席,要與幾個小黨組成全國民主聯盟,這導致莫迪在第三個任期內有點「底氣不足」。選前的普遍預測是人民黨會取得壓倒性勝利,莫迪更開出「拿下400席」的目標,但「莫迪神話」不再靈驗。他近年推出涉及宗教的偏激政策,令一些選民無法接受,促使他們將選票投給其他政黨,以避免人民黨佔據議會壓倒性多數後趁機修改憲法,讓印度教變相成為國教。有評論稱,印度人民用選票來制衡莫迪,是「民主制度的勝利」。

 

莫迪雖然成功開展第三個總理任期,但其印度人民黨在國會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折。(AP)

 

  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包括在身份地位、社會福利等方面向印度教信徒傾斜,並重點打壓有兩億人口的伊斯蘭教信徒,令少數族裔和低種姓民眾的利益受到傷害。與此同時,莫迪還透過人民黨掌控的國家機器,以反腐敗的名義來打擊政治對手,阻撓他們參加議會選舉。因此,在野黨派加強協調與配合,在選舉中共同對付人民黨候選人,防止莫迪繼續為所欲為。

 

聯美抗中無助經濟,中印關係難有改善

 

  印度在莫迪執政期間經濟發展迅速,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推算,其GDP總量處於世界第五,明年有望超越日本,成為美、中、德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這有助於提高莫迪的聲望。同時,美國和日本等西方國家為了拉攏印度抗衡中國,在國際場合給足莫迪面子,對他打壓異己的反民主做法視而不見。莫迪還應邀到白宮進行國事訪問,並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俄烏戰爭爆發後,莫迪從印度的經濟利益出發,拒絕跟隨西方國家切斷與俄羅斯的經貿聯繫,反而從俄羅斯進口大量廉價原油,變相支持了俄羅斯經濟。華盛頓對此感到惱火,但又不敢懲罰印度。

 

  靠攏西方國家,讓莫迪在國際舞台有更多表現機會,但並不能直接促進印度的經濟增長,美國不會像援助烏克蘭那樣向印度提供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也不會向有意到印度投資的美國公司提供資金或稅收上的直接幫助。真正有興趣也有能力在印度投資的,是中國企業,但莫迪政府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對中資企業在印度投資設置了很多限制,導致一些中資企業被迫收縮甚至停止在當地的業務。印度的服務業出口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但製造業較弱,難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更無法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據印度智庫CMIE統計,印度整體失業率為8%,但青年人的失業率高達45.4%。青年人對前景感到迷茫,對政府的支持度下滑,這也是人民黨失去選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印在邊境地區常起紛爭,兩國關係持續欠佳。(AP)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今的國際格局,莫迪對中國的態度並不友好,印方時常刺激兩國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並在關鍵問題上觸碰中國的「紅線」。印度大選結果公布後,台灣的領導人賴清德給莫迪發了賀電,莫迪對此很開心,在社交媒體上稱,期待與台灣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上周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就此事向印方提出交涉。

 

  印度外長蘇杰生(S Jaishankar)是一位資深外交家,前年他曾談及「亞洲世紀」這個概念,認為只有印度與中國走到一起,「亞洲世紀」才會到來。蘇杰生熟悉中印兩國的發展歷史,因為他曾在2009年至2013年任印度駐華大使(迄今為止在任時間最長的印度駐華大使)。離開北京之後,他立即轉任印度駐美大使,因此對美國也有深入的了解。蘇杰生提倡印度與中國等亞洲國家加強合作,但他的遠見卓識難以成為印度對華政策的主流觀點。

 

  莫迪領導下的印度新政府不會在對華政策上做出明顯改變,而且由於在國內政壇失利,莫迪可能會更需要在外交上有「亮麗的表現」,這意味著印度會與西方走得更近,與中國則漸行漸遠。

 

治安惡化民不聊生,扶貧亟需創造就業

 

  物理學家出身的辛鮑姆今年62歲,曾任首都墨西哥城市長。她在大選中得到現任總統洛佩斯和執政黨國家復興運動黨的全力支持,各界普遍預料她上台後不會改變現政府的基本政策,而墨西哥的當務之急是改善治安狀況。在本次大選期間,有38名候選人被殺,公共安全的糟糕狀況令墨西哥人忍無可忍。與毒品相關的犯罪集團常年活躍在北部與美國接壤的一些地區,導致當地暴力事件持續不斷,新政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來保證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辛鮑姆上任後,須盡快改善國內治安及創造新就業機會。(AP)

 

  創造新就業機會亦是墨西哥政府的重要任務。官方數據顯示,該國三分之一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為販毒、搶劫、綁架等不法行為提供了溫床。隨著拜登政府推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一些跨國公司開始考慮將其在中國的工廠遷到墨西哥或在墨西哥建造新廠,但目前尚未見到明顯進展。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去年曾宣布,在墨西哥北部的新萊昂州投資50億美元,建立全球最大的「超級工廠」,但隨著特斯拉的汽車銷量下滑,這個計劃至今仍然只是計劃。

 

中企意在「借船出海」,美國禁令阻礙落實

 

  與此同時,中國的一些企業已開始布局在墨西哥投資設廠,利用該國的特殊地位來增加對美出口。但美國官方已將中企在墨西哥製造的產品「打入另冊」,不按自由貿易協定予免稅優惠。白宮還向墨西哥施壓,促使洛佩斯政府今年4月以「防止不公平競爭」為由,對鋼、鋁、紡織品等544種中國產品新開徵數百項關稅,稅率從5%至50%不等,令中企「借船出海」的龐大計劃難以落實。墨西哥還暫停了與中國汽車製造商的所有投資談判,顯然是由於美國施壓,因為華盛頓要阻止物美價廉的中國新能源車利用墨西哥這個跳板進入美國市場。

 

墨西哥從今年4月起,對鋼、鋁等544種中國產品新開徵數百項關稅。(AP)

 

  預料墨西哥新政府將會繼續執行上述政策,因為在中美政治與經濟對抗中,墨西哥只能站在美國這個強大的鄰國一邊。這是地理位置決定,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遊戲規則」,說到底還是由實力決定。無論哪個國家不想再遵守現行的規則,或利用某種「治理方案」來改變遊戲規則,必須先具備足夠的實力,否則只會淪為空談。這是一個基本道理,對任何國家都適用。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