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看透生死
13/12/2017

人生就是一棵樹

#生死教育 #人生

  已故香港真光中學校長何中中女士,曾經寫過一首小詩,詩題是《我願像一棵樹》:

 

  「我願像一棵樹,

  把生命的根,深種在大自然的懷裏,吸取無盡藏的養料和活水;

  把生命的力,想著宇宙的光和熱,盡量向著至高至上處生長。」

 

  很意氣風發吧, 但這裏描寫的,只是猶如處於春夏壯闊波瀾的青春日子,這時候人彷佛有無窮的精力,為理想馳騁,不用休息似的。

 

  但未幾生命已進入秋冬,老態漸現,精力下降,且看小詩的另一段:

 

  「在蕭颯的秋冬季候中,

  雖然給西北風吹至飄零,

  花果雖然給人們採摘淨盡,

  但,生命根源,已深深地蘊藏在大自然生命懷裏。」

 

  真的,人生就好像一棵樹,走過四季,受過磨練,歷盡風霜,也許曾咤叱風雲,又或者曾潦倒落泊,但這又怎樣呢?他只要像棵樹般屹立不倒,那怕因年紀漸長而落葉片片,甚至枯枝滿頂,他仍然是一棵樹。

 

 

  及至死之臨至,老樹終於倒下,枝幹仍可當柴燒。 人的生命也是一樣,只要堅持自愛自重,沒有一處地方是多餘或者無用。 即或遇上挫折或極大困境,其中都有可供學習和藉以成長的地方。

 

  希伯來民族有位英雄人物叫但以理,才高八斗,曾歷任兩朝四帝的重臣,可謂豪傑中的豪傑,但時不與我,他也敵不過時間這個巨人,總得面對生老病死成住敗空這個自然規律。聖經記載當他年老時,「渾身無力,面貌先色,失去知覺」(但以理書10:8-9), 到一地步「要靠天使扶起,為他解讀異象」(10:18)。 可以想像昔日豪情壯志的但以理,已變成反應遲鈍,身心俱殘的老頭兒。

 

  夕陽雖美,只是已近黃昏。當人生步入中晚年,體力心力大不如前,若再加上疾病纏身,定必感到惆悵失落。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內心,學習放下與交託的功課。

 

  且看年邁的但以理如何度過人生的晚期?聖經記載造物主吩咐他好好休息:「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 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份。」(12:13) 老人家不是無事可做,他要做的正是好好休息;老人家也不是在無奈地「等死」,他等待的是一個更榮耀的未來,就是造物主為他預備的福份。

 

  人生就如一棵樹,雖會老會死,但只要曾經結出花果,他的生命必有永恒的價值。

 

29/04/2022

死亡沒想像中可怕!夫婦留港創社企推廣簡約殯儀+生死教育!殯儀社企負責人︰活好當下,愛要及時!

#遺體防腐師 #殯儀館 #人物專訪 #中大醫學院解剖室 #新冠肺炎 #傳統殯儀 #伍桂麟 #身後事 #遺體捐贈 #殯儀用品 #傳統習俗 #從死看生,活好當下 #棺材 #第五波疫情 #愛得及時 #非常人物 #死亡 #骨灰盅 #喪禮直播 #瞻仰遺容 #一切從簡 #殯儀社企 #疫下舉殯 #莫泳怡 #疫情 #生前告別禮 #簡約殯儀 #生死教育 #喪親者 #長者 #遺體防腐 #無言老師 #新派殯儀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必經階段,你又何曾主動談生說死?

 

  來到21世紀,大家對「死亡」看似變得開通了,但內心難免仍有一絲恐懼。然而,香港就有位80後,一點都「唔怕死」,年紀輕輕就到殯儀館做學徒,之後加入中大醫學院解剖室工作,去年更放棄中大的厚職跟太太設立殯儀社企「一切從簡」,多年來的生活幾乎離不開「死亡」兩字,這位80後就是遺體防腐師伍桂麟(Pasu)。

 

 

  殯儀社企「一切從簡」主要由伍桂麟(Pasu)跟太太莫泳怡(Winnie)籌辦,跟一般社企不同,他們跳出傳統框框,致力推廣簡約而又不失莊嚴的後事服務,而且屬「一條龍」,即是協助安排身後事,更會提供全面的情緒支援,「身」後事和「心」後事都兼顧。同時,社企亦會在社區推廣生死教育,為公眾帶來實用的生死教育知識。

 

「一切從簡」創辦人伍桂麟(Pasu)(圖左)

「一切從簡」總監莫泳怡(Winnie)(圖右)

 

下頁睇社企成立的故事及理念

 

離開VS 留下?

 

  Pasu原修讀藝術,畢業後在畫室教畫畫和從事設計相關的工作,後來經家人介紹到殯儀館學做遺體防腐,他就一邊做藝術設計,一邊做殯儀,實行雙線發展。在華人傳統觀念中,「殯儀」往往被視為不吉利,向來甚少有年輕人入行,Pasu回想當初踩入殯儀業界可謂「誤打誤撞」,他也有一刻為之卻步,原因並不是因為怕死,「而是不甘心家人認為做設計不能糊口。」Pasu自從接觸跟遺體相關的工作,慢慢對殯儀行業產生了興趣,發現自己不懂如何安慰喪親家屬,於是主動進修生死教育相關的課程。

 

Pasu在中大醫學院工作11年,是「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的發起人,2019年榮獲十大傑青後,前年更獲得紅十字會人道年獎。

 

  在2010年,Pasu轉到中大醫學院解剖室工作,發起了「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11年過去,眼見中大的工作已上軌道,他就在2020年嘗試申請社創基金開設殯儀社企。Pasu坦言,有段時間曾考慮過移民離開香港,但是因為疫症來襲,發現有不少獨居長者缺乏辦理身後事的支援,「與其準備一筆資金去做投資移民,不如留下做一些幫助到社會的事。」剛好資金又成功獲批,Pasu覺得彷彿上天都認同他們的計劃,如是者一個與別不同的殯儀社企就這樣誕生。

 

 

「死亡」沒想像中那麼可怕!

 

  每當談起殯儀,腦海就會閃過悲傷、陰暗、凝重,大家定必疑惑這間殯儀社企到底有幾與別不同。「一切從簡」不在殯儀館附近,而是在深水埗某幢商業大廈;甫進去,燈火通明,書櫃擺滿與生死教育相關的書籍和繪本,木櫃就放著大大小小精美的骨灰盅和紀念品,窗邊更放置了一對古董喇叭,整個環境都散發著「文青咖啡店」的氣息。雖然眼前有為數不少的殯儀用品,但是至少不會令人覺得「冷冰冰」、可怕或渾身不自在。

 

 

  「我們很想將這變得生活化,在大家面對死亡前,以一個輕鬆的狀態,走上來行街似的,看看我們的殯儀產品,輕鬆地打開死亡的話題。」Winnie認為,理想的善別規劃就是生前就應該討論好後事的安排,過程不一定很莊嚴地坐下來去商量,而是可以視作生活的一部分。「我有遇過真實的個案,家人生前有將意願告知家人,家人的情緒和哀傷都會減少,辦後事亦會輕鬆得多,因為在這種時候還要做決定真的很不容易,家屬往往都會怕下錯決定。」

 

  面對家人至愛離世,我們總會想做盡一切的傳統習俗來跟先人好好告別。對於Pasu和Winnie來說,殯葬儀式不是愈傳統、愈多就愈好,更要思考箇中的意義,「有時我們很想在儀式上彌補給先人,以為自己正在付出,但最後帶不到最好給先人,反而為親友帶來額外的負擔和傷害。」Pasu 說道。在他們的眼中,一切從簡的意思就是揀選一些值得做的事;儀式只是簡單而不是簡陋,減去一些不必要或繁瑣的過程,在節省金錢、時間和心力的同時,更可以照顧到喪親者的情緒。

 

  在疫情變得嚴峻之前,社企會在店內和社區舉辦講座、工作坊、參觀和體驗活動等,推廣生死教育。Winnie就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面對死亡,老年人似乎看得更透徹,相反中年人則有較多的恐懼,他們擁有家庭、生活、工作,害怕死亡會令他們失去一切,因而選擇避談。「往往是當長者想交代身後事,子女就會說『你長命百歲』來回應,導致大家未必有好好的溝通。」Winnie無奈地說。

 

Pasu曾經帶領參加者參觀天主教墳場天使花園 。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有看過ViuTV《賭命夫妻》的話,或許對「生前告別禮」不會陌生。在活動中,參加者可以體驗人生中最後的告別,與親友分享4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和道別)。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下頁睇疫下的喪禮

 

疫下舉殯關關難過?

 

  每年冬天和春天是殯儀的「旺季」,碰上第五波疫情在香港一發不可收拾,死亡人數大幅增加,莫說安置遺體的地方、火化爐、靈車的數目供不應求,就連棺材、紙紮等殯儀用品都因為運輸問題一度供應緊張。而社企的工作量亦大增,他們經手的個案中有8成都是新冠遺體。Winnie回想,3月的時候,社企同事根本是放不了假,每日工作時間都超過12小時,全個殯儀行業都很忙碌。Pasu又說︰「不只是多了人過身,就連行內人都相繼染疫,人手短缺,但是服務對象大增,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葵涌公眾殮房的通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殯儀工作困難重重,家屬要在疫下舉辦喪禮都要跨過重重難關。不計領取死亡文件的話,第一關就是租用殯儀館或禮堂舉殯。全港約有120個殯儀館用的禮堂房間,數量在第五波疫情下並沒有增加,所以家屬要租用禮堂並不容易。Pasu 指出︰「基本上殯儀館和火化場都是大排長龍,大家將原本要做的時間都壓縮到好短,喪親者過渡哀傷的過程都變得倉猝。」

 

  解決過地方的問題之後,家屬隨即就要在艱難的時刻跨過一個又一個的心理關口。在傳統的習俗上,完成入殮後,家屬就會走到棺材旁瞻仰遺容,可是疫症卻剝奪了喪親者最後一次見至愛的機會。由於染疫遺體有機會造成傳播,大部分的殯儀館都不容許瞻仰遺容和讓遺體更換衣服。即使後來東華三院寰宇殯儀館轉為指定瞻仰遺容殯儀館,Pasu 和Winnie都會忍心勸家屬不要考慮,因為瞻仰染疫遺體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為,加上遺體變壞的話,衝擊就只會更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新冠死者的家屬來說,不只在家人過身後才出現情緒,家人健在的時候一直去不到老人院探訪,他們已感到無力,過身後見不到最後一面,加上(當局)處理得好慢,遺體會變壞,這些衝擊都變成二次傷害。」Pasu明白,他們勸阻家屬瞻仰遺容絕對是一種打擊,但這正正道出了社企服務的限制,「一定要殯儀館的措施做得好,殮房將遺體儲放得好,這樣才是真正減少到喪親者的遺憾,我們只是作支援的性質,有能力令家屬不用面對創傷的是當局和殯儀館。」

 

疫下喪禮也要轉型!

 

  疫下的儀式除了要一切從簡,就連喪禮的形式也逃不過「轉型」的命運,因為家屬亦有可能因為染疫、隔離或是在外地而出席不到喪禮。聽Pasu和Winnie說,社企在疫情下有三成的個案都會在喪禮加入直播的元素,或是將整個過程錄影,而他們就曾經舉行一個全程都沒有實體參與者的「另類喪禮」。Winnie憶述,由辦文件、認領遺體、出席喪禮,到獻花和鞠躬都是由社企的同事代為完成,他們就用Zoom兼以中英對照的形式直播對給來自世界各地和香港的親友。「疫情前,不少老一輩都會好避忌,在殯儀館不應拍攝,但在疫症下,大家似乎都將迷思拋開。」Pasu笑說。

 

  至親突然離世,時間又限制了我們可以為家人做的告別儀式,家屬要又如何與哀傷共存?Pasu就建議可以在喪禮加插一些另類的告別方法,例如寫信、做特別的相、花或是有特別花紋的棺材等等,「不會完全代替到舊有(的儀式),但起碼在疫症,甚至乎在災難中,都有些事可以彌補到給親友。」

 

除了揀選一個有特別花紋的棺材之外,Winnie還說有些家屬會選擇抄心經和畫畫。

 

下頁睇疫情給我們的生死課

 

疫下的生死課

 

  曾經有研究指出,香港人已經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男性和女性基本上可以活到84歲以上。疫情來襲前,或許有不少人會覺得自己跟「死亡」還有一段距離,而因為這場突如期來的疫症,我們逐漸意識到「死亡」變得不再遙遠。

 

  Pasu多年來推廣生死教育,一直都希望社會學懂「從死看生,活好當下」這個道理。他認為,死亡不一定在我們預料的時間之內,重要的是如何每日活得好,即使突然離去也不會帶著遺憾。與此同時,Pasu亦希望大家可以吸取第5波的教訓,「萬一有同樣規模或是更嚴重的一波疫情,到底香港還會承受得住第六波嗎?」Winnie則認為我們更重要的是愛得及時,「想做的事就要早點做,不要等(家人)過身後才送大屋、金銀衣紙或其他東西,趁(家人)健在的時候就好吃頓飯、聊聊天,你那封手寫信最好就是提前給他/她閱讀。」

 

經歷過疫症後,你又點睇生死?

 

  第五波疫情令香港陷入了一片慌亂,疫症的無情奪去了逾9,000人的性命,當中更有不少都是長者,大家又上了怎樣的一課?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