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慧城市5.0
05/12/2023

創新科技|消防處用地理資訊系統配合AI成功救失蹤男學生!政府需擴大採用創新科技:為初創提供機會+打穩國際創科中心根基

#智慧生活 #消防處 #地理資訊系統 #人工智能 #AI #創科應用 #無人機 #公共基礎設施 #國際創科中心 #創科

  消防處早前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配合人工智能(AI),迅速分析過萬張無人機拍攝的相片,收窄搜救範圍,成功搜獲失蹤一周的男拔學生,令人振奮。

 

  該次搜索,要在10平方公里、茂密樹林下,找尋身上沒有手機的失蹤者,搜救隊需應用可顯示基本山形地勢的靜態電子地圖,以分析最新的地理資訊,同時透過無人機拍攝過萬張相片建構的季節性地圖,縮窄搜救範圍。然後以AI深度學習模型,在樹蔭下一些肉眼較易遺漏的地方識別行山失蹤者。AI能大幅節省圖像識別工作時間達75%,由以往以肉眼分析需時8小時,大大縮減至2小時,引證創科應用的高效能。

 

  事實上,政府早於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支持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提高評審標書時技術因素所佔的比重,讓具創新建議的標書有更大機會中標」,顯示香港對創科應用的重視。

 

  根據去年立法會文件,自2019年4月實施起,政府各採購部門把評分制度內的技術評分比重,由以往的30%至40%,上調至50%至70%,而且若干的分數用於評審創新建議,包括與應用科技、環保及社會關愛等相關的創新建議。重要的是,價格比重下調至30%至50%,自此超過70%的採購由技術評分最高的投標者中標,並非取決於「價低者得」。

 

  截至2022年5月底,當局已資助121個由32個部門及辦公室提出的科技項目,撥款總額約5.6億元,雖然比起政府總開支的8,104億(2022/23年度),這只佔0.06%,堪稱九牛一毛,但總算是個開始。而英國顧問公司於今年9月發表的AI經濟影響指數(AI Economic Impact Index)報告指出,香港位列第10名,在創造(innovation)上不太突出,但在科技改良應用(adaptation)方面卻表現卓越,這次消防處應用的AI技術正是一例。

 

  除了消防處,不同政府部門也逐漸使用創新產品及服務,例如土木工程拓展署運用無人機配合AI提升公共基礎設施的檢測效率;屋宇署採用AI、機器學習及三維掃描等技術以自動識別破損招牌,加強執法效率。

 

  不過,這些措施看來都是零散的項目,缺乏協同效應。因此,政府擴大採用創新科技之餘,同時也要鼓勵及促成更多公私營協作,協助更多初創企業的自家發明技術及產品獲得更廣泛的使用。如果有一個整全概念集中讓初創施展創新科技,解決現實難題,相信可促成初創有更多發揮空間。

 

  例如,年前的「起動九龍東」原是以展示智慧城市對社會所產生的效益為概念。該計劃以九龍東作為香港研究發展智慧城市的試點,展示智慧城市的創新方案,尤其在「出行」方面可以如何提高生活質素和有助香港發展。惟試點研究早於2019年底完成,未及在社會引發討論便遇上新冠疫情,令人無奈。

 

  我認為政府不要把這些概念就此束之高閣,而是應該再檢視成效,並考慮廣泛實行當中建議的可行措施於新區域發展中。這樣既可為初創提供更多機會,也有利將來把智慧城市方案出口外地,可有助香港打穩國際創科中心的根基。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環保 #地理資訊系統 #城巿發展 #科技 #創科 #智慧生活 #土地用途 #3D圖像 #智慧城巿 #互動地圖 #圖像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