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樂

玩樂 What’s On
10/11/2022

M+草間彌生展覽周六開幕|6大主題、逾200件藏品!率先睇「波點女王」3大新作!同場加映:屯馬線化身「南瓜列車」!(附訂票連結)

#文化藝術 #M+博物館 #M+ #週末好去處 #波點女王 #屯馬線 #打卡熱點 #西九文化區 #草間彌生 #藝術展覽 #港鐵 #日本藝術家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裝置藝術 #當代藝術家

  草間彌生粉絲注意!M+博物館(M+)為慶祝開館一周年,將於11月12日起舉辦首個特別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出有「波點女王」之稱的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逾200件作品!談到草間彌生的作品,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用上大膽配色、布滿密密麻麻圓點的「黃色南瓜」!草間彌生為是次M+展覽而全新創作的大型雕塑《南瓜》日前已率先安置在博物館地下大堂供大家先睹為快!想知M+草間彌生展覽還有甚麼其他驚喜?往下繼續睇!

 

草間彌生

攝影:Yusuke Miyazaki

鳴謝大田秀則畫廊、維多利亞.米羅畫廊及卓納畫廊

草間彌生《南瓜》2022年/「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年

攝影:鄭樂天

圖片:M+,香港

 

  去展覽欣賞草間彌生的作品之前,先要做一下功課,了解草間彌生的故事!現年93歲的草間彌生,從小就很喜歡畫畫,卻於9歲那年患上神經性視聽障礙,自此受幻覺困擾,直言:「我看到的世界仿佛隔著一層圓點狀的網」。惟當時她的家人並沒有這些困擾當作一回事,草間彌生唯有將自己的所有情感投注在畫作上,把畫畫則成為她忘掉身心痛苦的唯一方法。後來草間彌生的作品開始受到世界關注,更被視為當代藝術的經典,不斷在世界各地展出。她亦因此獲得「21世紀十大前衛藝術家」、「日本國寶級藝術家」、「波點女王」等稱譽!

 

  是次「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展出草間彌生創作生涯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審視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所發展的藝術創作。展覽共分6個主題,分別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涵蓋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拼貼、流動影像和檔案資料等各種媒材!

 

【M+草間彌生展覽】率先睇草間彌生部分作品:

 

草間彌生《肖像》2015年 /塑膠彩布本 145.5 × 112 厘米

Amoli Foundation Ltd.藏

草間彌生《自我消融》1966至1974年/彩繪人體模型、桌子、椅子、假髮、手袋、馬克杯、盤、水瓶、煙灰缸、塑膠植物、塑膠花、塑膠水果/尺寸可變

圖片:M+,香港

草間彌生《無題(椅子)》1963年/縫製填充織物、木、顏料 81 × 93 × 92 厘米

藝術家自藏©草間彌生

圖片由草間彌生紀念藝術財團提供

草間彌生《性愛執念》1992年/塑膠彩布本,共兩屏 194 × 260 厘米

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間彌生《玉米的枯葉》1945年/岩彩紙本 38 × 50 厘米

藝術家自藏

草間彌生《如今你死了》1975年/墨水、粉彩及拼貼紙本 54.8 × 39.7 厘米

世田谷美術館藏

草間彌生《我那顆煩惱多多的心》2013年/塑膠彩布本 194 × 194厘米

藝術家自藏

鳴謝大田秀則畫廊、維多利亞.米羅畫廊及卓納畫廊

 

下頁:率先睇草間彌生全新作品、更多展覽詳情

 

  今次展覽更特別帶來草間彌生的3組全新作品,除已率先安置在博物館地下大堂的《南瓜》外,還有M+委約創作的大型裝置《神經的死亡》,以及《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

 

  《神經的死亡》參考了生物突觸的聯繫,扣連了「無限」的主題,同時代表了「死亡」是重生的必經階段。有別於本展覽中也有展出的1976年版《神經的死亡》( 1976 )那種陰沉的黑色圓點,2022年版《神經的死亡》色彩繽紛,把草間彌生招牌的無限的網化為立體作品,令人為之著迷!《神經的死亡》( 2022 )位於連通博物館大樓地面和地下樓層的光庭,垂掛至B2層的潛空間,大家可以從大樓內的多個角度觀賞。

 

草間彌生《神經的死亡》2022年/「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年

攝影:鄭樂天

圖片:M+,香港

 

  《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則位於B2層的展演空間,此空間充滿草間的招牌波點圖案和反射鏡,天花板還懸吊著布滿白色波點的巨大汽球,提供一個萬花筒般的感官體驗,也是對草間彌生1960年代創作的經典鏡屋和偶發藝術活動的全新演繹!

 

【M+草間彌生展覽】更多「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圖片: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年

攝影:鄭樂天

圖片:M+,香港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年

攝影:鄭樂天

圖片:M+,香港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年

攝影:鄭樂天

圖片:M+,香港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年

攝影:鄭樂天

圖片:M+,香港

 

  今次展覽更推出了展覽限定獨家商品,譬如手機殼、襪子、保溫瓶、擺設等等,大家可以到M+商店或網店購買!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商店

攝影:葉璋時

圖片:M+,香港

 

M+特別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日期:2022年11月12日至2023年5月14日

時間:(星期二至四及周末)10am-6pm/(星期五)10am-10pm/星期一休館

票價:$240(正價)/$150(特惠#)

地點: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西展廳、展演空間、地下大堂、光庭、潛空間)

訂票按此

 

#註:特惠門票只適用於全日制學生、7至11歲兒童、60歲或以上長者、殘疾人士(與一名同行照顧者)以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M+草間彌生展覽】同場加映:屯馬線化身「南瓜列車」

 

  為配合「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M+更與港鐵公司合作推出草間彌生主題列車!列車已於昨日(11月9日)起至12月27日期間在屯馬線行駛,只要掃描車廂內的二維碼,即可聆聽M+策展人和藝術家王菀之的語音導賞!大家亦可在車上閱讀草間彌生的名言!

 

列車以草間彌生為是次展覽而最新創作的大型雕塑《南瓜》( 2022 )為靈感,將兩個南瓜黃底黑色波點的圖案帶進港鐵屯馬線。

(圖片由港鐵公司提供)

 

10/08/2023

智慧城市易出現文化缺失?數碼轉型為文化藝術迎來新契機,推動傳承與創新!

#智慧城市 #文化 #文化缺失 #文化藝術 #數碼化 #產業化 #創意文化 #政策 #數碼轉型 #就業 #創業機會 #智慧校園 #創意產業

  數碼轉型的趨勢是為香港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而且中央政府在政策上也全力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必可會讓香港具藝術才能的年輕人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時至今日,智慧城市是世界各國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之一,而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精神在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中很容易被忽略,致出現文化缺失現象,我們應加強智慧城市與傳統地區文化的耦合互動,香港政府必須正視制訂文化藝術政策和發展藍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該以傳統文化之「慧」引領智慧城市之建設,以智慧城市之「智」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而實現智慧城市與傳統文化的互動互通,達致共融共贏的局面。

 

由作者提供

 

  另外從一個宏觀角度出發,透過從現實生活實踐「數碼化」和「產業化」是最為合適,因創意文化和藝術涉及的內容,將會有更廣更闊的空間,與此同時若能夠配合政府相關的政策,例如開放相關數據和硬件建設,就可讓香港進一步發展所長。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揉合的大都會,從一個小小漁港至今天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其中傳統文化正正是其中這城市的筋脈和靈魂。現今的數碼轉型的趨勢將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新契機,定可讓本港具藝術才能的年青人有更大的發空間發揮,有規律有序地促進整體的生態環境健康發展,並為行業產業化提供更多就業創業機會。

 

  香港貿發局電子及電器委員會委員、智慧城市聯盟副會長秦仲宇是Art ID Standard監督團和技術委員會成員之一,他指,Art ID Standard致力促進由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管理的「去中心化身份」 (Decentralised ID,DID)。DID模型與頒發識別企業和電腦伺服器數碼證書的早期概念一致,差別在於現在可以把可驗證憑證儲存在去中心化服務器中。

 

  秦仲宇指,區塊鏈等分佈式數碼技術不應局限於消費端,Art ID Standard其中一個宗旨是建立基本協議來驗證藝術品和收藏品,並保護其創作者或擁有人的知識產權。其中一個準則是讓服務供應商,依賴與關鍵基礎設施相同的元數據定義,進行進一步的貿易、保險、估值、抵押品、部份所有權、資產代幣化或任何流動性或拍賣活動。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數碼收藏協議及 Web3 沉浸式技術,正在推動藝術行業的強勁增長。秦仲宇指出,近年流行藝術和廉價藝術品的數量顯著增加,而香港作為國際旅遊、金融和物流中心,正好是業界捕捉數碼藝術增長機遇的理想市場。

 

  秦仲宇說,ART ID Standard及其元數據定義和虛擬資產的新監管制度將相輔相成,能支持藝術和收藏品的代幣化。資產為藝術品收藏家或基金提供流動性,同時減少盡職調查處理和文書工作成本。這正好抵銷甚至解決了很多在傳統上有價值但流動性差的資產相關問題。

 

  而所謂的生態環境,牽涉到各方各面,這些包括人才培訓和吸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市場擴張,觀眾培養,公眾藝術教育,創意產業及其他產業如旅遊業的互助互補,但目前這種種因素既互相牽引也互相牽制。我們必須找尋突破口,讓整個生態系統健康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而使互相牽制變成互相補足,數碼轉型也為文化藝術帶來「產業化」的契機,這樣的良性循環讓藝術領域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總而言之,在不同的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範疇上,一直有不少有心人在香港這片獨特的文化土壤上,創出一片文化藝術的天空筆者相信,而智慧校園的理念更是要讓科技的活力將一個校園達到所至「智慧化」的境界,不論採用甚麼技術,均至少要具備Learning、Interactive、Automation、Capture、Sensing 、Uniqueness Recognition、Interaction 及communication。

 

  早前由HKtag主辦的智慧校園專題研習活動,看到今天的中學生由參與構思與設計中,他們關注校園內的學生安全顯得尤為重要。他們的項目很多從 AI 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的角度解讀,但感恩是他們更會提議在未來的智慧校園更應該以學習者參與(Learner Participation) 為中心,運用各種ICT 科技,創建全體學生樂於參與和分享的環境,透過集體智慧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共同建構出的一個真正讓所有學生樂於互動參與和交流學習的智慧校園社群。他們懂得擷取各種人、事、物、數據,並且根據各種模型進行分析。

 

由作者提供

 

  我深切同意並認同智慧,是往往來自於累積下的經驗,而其中最重要的機制,就是持續學習與反思,往往過於強調「物」與「信息」之間的連接,卻缺乏「人」與「社群」之間的關係。

 

  人與仁之間的平衡才是一切ICT的根本。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