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FOCUS
08/11/2023

【FOCUS】創投明星申破產保護,Wework再添現實一課

#自由現金流 #Wework

  估值一度高達470億美元,縮水至最新約百分之一(4400萬美元),隨著昔日共享辦公室巨頭Wework本周申請破產保護,愈來愈多的數據、軼事浮出水面,上演「東方有許家印,西方有諾依曼」戲碼之餘,再提醒經營或投資金律--自由現金流。

 

東方有許家印,西方有諾依曼

 

  2020年到今年上半年累計淨虧114億美元,雖然比起恒大兩年蝕5800億人幣是「小巫見大巫」,但創始人諾依曼(Adam Neumann)的畫餅天賦和融資財技,比起許老闆可謂難分仲伯。

 

諾依曼(Adam Neumann)的畫餅天賦和融資財技,比起許老闆可謂難分仲伯。

 

  時間回到2010年,身高1.95米、飄逸長卷髮的以色列移民諾依曼,乘著共享經濟潮方興未艾的東風,在紐約SoHo的街角,創立了第一個共享辦公空間Wework,為備受金融海嘯衝擊的求職人者、兼職人提供安身工作、抱團取暖的空間,並稱其願景是「build communities,create culture」。為了體現歸屬感,Wework將使用空間的租戶稱為會員,而自己則儼然是社區精神領袖。

 

  憑藉低息、量寬年代的廉價資金充斥,Wework開啟快速擴張,並通過「空間即服務(Space as a Service, SaaS)」的口號,以及人工智能偵測使用咖啡機的人數、應用程式促進會員實體社交網絡之類的噱頭,將自己從二房東包裝成科網明星。

 

IPO野心揭開「皇帝的新衣」

 

  高超的講故事技巧,令Wework先後吸引了Benchmark Capital、傑富瑞、摩通、高盛等大咖的青睞,並在2017年一舉獲得來自軟銀願景基金的31億美元注資,推升估值突破200億美元。此後隨著軟銀牽頭銀團的40億美元注資,Wework估值於2019年1月達到470億美元巔峰。

 

Wework自2020年到今年上半年,累計淨虧114億美元。

 

  然而,諾依曼試圖更上層樓--公開上市的野心,卻成為Wework「皇帝的新衣」轉折點。IPO文件披露,儘管在全球126個城市擁有逾8百家門市,但Wework自成立以來從未盈利,其中僅2018年第四季就淨虧損高達5.9億美元,甚至曝出諾依曼向公司近零息貸款買房,再「回租」牟利等醜聞。

 

  巨大的財務黑洞和治理危機,最終令Wework於2019年9月宣布無限期延遲IPO,估值暴瀉至僅80億美元,軟銀隨後提供95億美元救急,並獲得公司80%的控制權,諾依曼袋著近10億美元辭任執行長。

 

  後來的故事則是,Wework大幅裁員、新冠疫情爆發、2021年繞過上市披露通過SPAC登錄紐交所、過去三年累虧107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續虧7億美元,最新周一申請破產保護。

 

企業、中產皆命係自由現金流

 

  增加空間、吸收租戶、再增加空間、尋更多租戶,此種恒大式的擴張法,當資金低廉、利潤豐厚時暫時有效,但一旦上述兩大條件逆轉,短期現金流無法覆蓋長期成本,燒錢遊戲最終就會燒到自己。

 

  初創明星跌落神壇,再次提醒巴菲特強調的「避免過度負債」和「自由現金流」財務紀律。而諾依曼浮誇的自信,同令人反省極緻的樂觀恐隱藏危險,例如微軟創始人蓋茨就指,技術變化如此之快,必須保證公司有足夠的現金,以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維持12個月。

 

  再換個角度,網絡近日熱議「買房是破產的最快方式」,指中產買房實際是揹上每月消耗大量現金流的負債,一旦原本的高薪不再,恐意味現金流斷裂、甚至資不抵債。淨負債36億美元、欠付租金或租約終止費近億美元的Wework,最新擬終止紐約曼哈頓地區的40份商業地產租約,尋求壯士斷臂,這個寒冬勢不好過。

 

21/08/2023

共用辦公室壽終正寢!與Uber、Airbnb被譽為美國共享經濟三巨頭,WeWork為何會死得咁慘?

#數碼營銷 #虧損 #業績報告 #共用辦公室 #Camfire #The Hive #Wework #現金流 #輕資產 #科技美學 #股價 #辦公室出租 #利潤 #破產 #扮矽谷 #Google Analytics for Space #大數據公司 #Garage Society #包裝 #共享經濟公司 #訛騙 #美國共享經濟巨頭 #Spaces #IWG #Ooosh #The Desk

  過去10年,WeWork及他們的山寨版模仿者曾經曇花一現,光是在香港,就有The Hive、Garage Society、The Desk、Spaces、Ooosh、 Camfire(已經陣亡),相信在未來一兩年,大部分都可以拜拜,壽終正寢。

 

 

  WeWork第二季度財報一出,分析員看衰一片。不止投行,連WeWork管理層都開始垂頭喪氣,還能不能撐到明年,誰心裏也沒底。

 

  8月8日美股收市後,WeWork管理層在Q2業績報告中稱:「嚴重懷疑公司能否持續經營,當前公司面臨持續虧損和辦公空間會員不斷取消租約的處境。」

 

 

  言外之意就是,巨虧之下,現金流非常緊張,公司隨時有可能破產清算。

 

  2010年從美國紐約起家的WeWork,專營辦公室出租業務,最大特色為在與房東簽下長期租約後,將辦公室內部以「扮矽谷」的科技美學重新設計、翻裝後再轉租,形同二房東,自身並不擁有房產,但即便這樣的輕資產模式,小至一個座位、一張桌子,大到千人以上的大型辦公室不等,業務擴張至歐洲、南美洲和亞洲中國及香港、日本。

 

 

  其實WeWork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共享辦公室理念的企業。

 

  早在30年前,比利時公司IWG(前身Regus)就開始做這門生意。IWG不僅在會員數量,覆蓋國家和城市,運營的辦公地點數量,全球的租賃面積都大大超過WeWork,但是估值只有37億美元,遠遠低於WeWork最高的470億美元。如果按房地產公司的估值,WeWork可能連37億美元都不值。

 

  那麼投資者是瘋了嗎?WeWork為何一度價值470億美元?一切都可以歸功於包裝和訛騙。

 

  首先,將自己包裝成共享經濟公司。和Uber、Airbnb被譽為美國共享經濟三巨頭。跟住將自己包裝成大數據公司。公司稱自己的資料分析是Google Analytics for Space。

 

  凡跟共享經濟掛鈎的企業,在一級市場都受到熱捧。

 

  死亡警告發出後,WeWork股價徹底崩潰了,WeWork股價一度暴跌超40%,截至收盤,WeWork股價僅剩0.124美元,年內累計跌幅擴大至92%,最新總市值僅剩2.65億美元。

 

 

  管理層最後還加上一句,其能否繼續運營,取決於其在未來12個月內提高流動性和盈利能力的能力。

 

  WeWork累計接近800家,但仍舊是不賺錢、甚至說是持續燒錢的現狀。在最近的7年時間裏持續虧損,共計接近虧損150億美元。自從2021年上市以來,股價已經下跌了99%。看來,投資者們也不對WeWork報以期待了。

 

 

  當持續虧損已經成為WeWork的常態,其他的共用辦公就如同資本領域裏漫長的冬季,一直走不出瀕死的困境。

 

  當年,日本投資大佬孫正義的SoftBank對WeWork持續瘋狂下注,投資總額超過180億美元,這筆投資也成為了孫正義投資生涯中最失敗的案例。

 

 

  摩根士丹利評價稱:「WeWork首次公開募股的失敗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投資者已經不再願意為過度投資埋單,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自此,資本市場徹底拋棄了共用經濟。

 

  進入2023年,資本寒冬陰霾仍在,居家辦公、遠程辦公大火,共用經濟企業的處境愈發艱難,裁員、倒閉,共用辦公的需求急劇減弱。

 

  時至今日,商業寫字樓仍未完全復甦。目前,全球許多城市的寫字樓都處於空置狀態,舊金山、芝加哥、香港、北上廣深、日本等城市的寫字樓空置率已接近25%。寫字樓相關的股票已經較新冠疫情前的高點下跌了50%。

 

  事實證明,被資本瘋狂追捧的共用經濟就是一個偽命題,一大批獨角獸燒光了巨額資金,燒出了巨大規模,卻始終換不來現金流、淨利潤。這也不難解釋,WeWork為何會死得咁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