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行政人員
08/09/2020

【香港品牌】老牌船廠設遊艇品牌並量產化,致力香港及亞太區發展

#船廠 #遊艇 #香港品牌

  近年不少傳統廠商都踏前一步,建立並推廣自家品牌,藉此拓展零售業務及提升銷量。

 

  逾百年歷史的財利船廠在去年正式推出遊艇品牌CL Yachts,專責遊艇業務。財利船廠副總監兼CL Yachts市場經理羅允劻表示,隨時代及需求的改變,遊艇不再需要客製化,令行業可以量產化;而品牌將以香港為起點,陸續發展亞洲市場。

 

財利船廠副總監兼CL Yachts市場經理羅允劻表示,以往訂購遊艇的客戶較喜歡訂造個人化的產品,但近年不少人都期望可縮短等候時間,令不少遊艇品牌改以產量化形式造船。

 

  財利船廠早於1870年成立,當時在上海開展業務,主要製造及維修商業船。1936年,船廠由內地遷移到香港。在1950年代,船廠開始生產遊艇,並售往美國。羅允劻表示,船廠在2018年才於美國邁阿密國際遊艇展上宣布推出CL Yachts,至今共有3款遊艇型號。

 

  羅允劻指出,遊艇品牌將專注推出100呎以下的型號。他直言,現時品牌的造船形式上,正好迎合行內趨勢。他解釋:「以往不少品牌均會先要求客戶落訂,再度身訂造其遊艇。近年則改為先造船,再等待買家。」現時遊艇的設計全由品牌主理,較少有客戶的個人風格。

 

羅允劻形容,品牌的遊艇在室內設計和空間間隔上著手,迎合家庭客需求。

 

  羅直言,以往訂購遊艇的客戶較喜歡訂造個人化的遊艇,由訂購、設計、生產到完工大概需要一至兩年。可是,近年不少人都期望可縮短等待時間,令不少遊艇品牌改以量產化形式造船。「品牌的量產化遊艇在設計上較適合家庭客,而歐洲及台灣船廠將會是品牌的主要競爭對手。」他另稱,品牌即使以量產化造船,仍會讓客戶在設計上加入少許個人化元素。

 

  談及遊艇的款式開發,羅允劻指品牌旗下不同款式的開發時間不一,並未有固定的設計及生產時間表,視乎不同船型。他舉例,品牌曾花上3年時間設計及建造一艘96呎的遊艇,而一艘88呎的遊艇則由去年開始建造,並於今年完成。而品牌在完成一款遊艇後,方能再設計下一款遊艇。

 

雖然品牌早已改以玻璃纖維造船,但船倉內仍有不少地方以木材建設。

 

客戶個人元素 可加進產品

 

  以往,船廠的遊艇多出售到美國市場,在內部的設計和裝潢都較美式。羅坦言,為免過分依賴單一市場,品牌將致力發展亞太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美國市場,香港對遊艇需求亦有增長,品牌同時有意發展澳洲及新加坡。」中美關係漸趨緊張,是品牌需要開拓其他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

 

  羅透露,船廠每年約出售30艘船隻,當中有5艘為遊艇。在去年,有1艘遊艇在香港出售。他指,品牌屬「香港品牌」,加上本地市場有潛力,會先發展香港市場。「香港是亞洲賣得最多遊艇的市場,香港市場不但多款式,二手買賣亦較多選擇。」

 

07/07/2023

筲箕灣老船廠屹立逾70年!由打造包玉剛長征英國木帆船「耆英二號」至維修街渡,見證香港造船業榮衰

#筲箕灣 #船廠 #造船業 #避風塘 #培記船廠 #黃桂泉 #耆英二號 #包玉剛 #街渡 #舊式船廠

  來到筲箕灣,東區走廊呈 S 形走向,先從兩屏住宅之間穿過。這座從銅鑼灣起步的高架橋,於阿公岩拐了個急彎,突然一邊變得開闊,住宅退到對岸,闢出「另一個香港」的生存空間——橋底下的避風塘沿岸,挨著一堆不太光鮮的雙層鐵皮屋,招牌上多有「船廠」二字。黃桂泉先生經營的培記船廠,是其中仍在營運的作坊之一。

 

 

  黃家戰前在廣州務漁。中日戰爭爆發,黃老先生到了筲箕灣,在銓順記船廠管理生意。回到七十年前,筲箕灣一到新年、端午節,逾千艘漁船泊岸,避風塘裏連駁艇駛都不過去;船廠自然生意興旺。銓順記在筲箕灣的規模不小,承租不少地皮。老闆建議黃老先生承租一塊地,自立門戶。初代的船廠,50年代初於現在寶文街一帶落成,名為黃培記,方便熟客辨認。

 

培記的正面,右邊是畫有耆英二號局部圖的鐵閘

 

  黃桂泉先生憶述,自己在船廠開辦不久後出生,所以從小就在廠內成長,長大後順理成章接手。寶文街的廠址只承辦造船生意,曾經出產過長150尺的木漁船,也打造過坊間訪問經常提及、受「香港船王」包玉剛委託製作的「耆英二號」。

 

  有賴航海、冷藏技術發展,漁民能更安全地到遠洋捕漁,同時妥善保存漁獲。愈來愈多人用鋼鐵造船,培記的生意漸漸以維修漁船為主。

 

  培記的歷史與維多利亞港填海進程息息相關;船廠的位置,從寶文街遷至南安街,又在1993年從南安街遷至阿公岩的現址。然而,阿公岩廠房開始營運的時候,適逢內地開放;大部分漁民寧願回內地維修,減省成本。倒是西貢開始發展旅遊業,出租遊艇和街渡成為培記生意的重要來源。船廠亦從疫情中得益不少。船家都滯留在本地水域,在訪問時的3月,維修訂單已經排到聖誕節。

 

  培記的生意固然景氣,但同時面臨舊式船廠人手不足的通病。高峰時期,培記養活40多名員工,現在剩下7 至 8人,位位經驗老道:木工、油漆纖維、機械維修,不靠圖紙,憑著默契、重型機械幫助,尚能承擔船廠的基本運作。

 

擁擠的廠房,填滿培記上下的腳印與血汗

 

  培記不會「閉門造船」,它更像一間高度開放的「工作室」,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才通力合作:廠內機工檢查引擎等必要機械後,便會找公司訂購受損的部件;海圖、衛星定位、Wi-Fi 等功能的先進電子零件,有來自其他公司的人員上船維修;打鐵、焊接、專業木工等工序。

 

  2012年南丫海難以後,政府大幅收緊法例,廠房需要花上加倍的功夫去維修、檢查船隻。以街渡為例,海事處的驗船官在船排上認可維護水準,才會街渡允許下水。船排只有2個,騰空出有限的空間,才能再接受新的委託……如是者,便累積起排到九個月後的訂單。慢工出細貨,是人手安排、法律演變、空間有限的結果。

 

揮春上的寄予,就是船廠的現況

 

  有個著名的哲學比喻,叫「忒修斯之船」 “Ship of Theseus“ :在經年累月的航行中,忒修斯之船需要不斷更換零件保養;改頭換面的船,跟原來那一艘還是同一艘船嗎?「部分」的更替,會否令原來的「整體」不復存在?

 

  「耆英號」是第一艘從大清遠赴英國的帆船,以時任兩廣總督命名;負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與英方交涉的耆英,後來被處死。一百多年後,培記打造出「耆英二號」,把與「耆英號」一起沉沒的一段文明交流史重新貫通。「耆英二號」在「香港節」展出的多年以後沉沒,黃生說有位內地商人把它打撈回浙江,準備修復後展出。

 

  經歷漁業榮衰、三次搬遷,黃氏家族跟上下員工緊守崗位,把船廠70多年的歷史延續下去——站在甲板上,培記、黃生親身推翻了「忒修斯之船」背後的疑難。

香港老舖記錄冊

Facebook

Instagram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