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種生活
22/05/2020

【民間保育】從舊物考究歷史!本土收藏家:香港人選擇放棄用實體文具!

#人物專訪 #懷舊 #文具 #文青 #旺角 #618上海街 #銀の文房具 #集體回憶 #民間保育

   「我是否一個文具控?坦白說,一定不是。」

 

  在人來人往的旺角、在戰前唐樓活化而成的新商場「618上海街」,有一間收藏了練字簿、機關筆盒、中華牌鉛筆、陶瓷水彩調色盤等懷舊文具的小店「銀の文房具」。店主叫鍾燕齊(Joel),是本地著名收藏家,除文具外,還收藏了不少香港製造的玩具、教科書、漫畫,甚至「九龍皇帝」曾灶財的作品。你以為他在賣回憶?錯了!雖然坐擁二十多萬件文具以及其他數以十萬計的老舊物品,Joel卻不諱言:「我對任何舊物都沒有情懷,甚至沒有情感。」

 

 

  這樣的話,乍聽之下很是無情,卻也理據十足。Joel說:「我從小到大用的文具種類不多,用來用去都是中華牌鉛筆、一把很普通的塑膠間尺、一個布筆袋,還有一些擦膠;現在擁有芸芸十多二十萬件文具,是我從前沒有見過也沒有接觸過,所以就沒有情意結。」既然毫無情感牽絆,大可對那些敵不過社區發展而被淘汰的文具店視若無睹,為甚麼還要不斷收集甚至花錢租幾個迷你倉來「供養」它們的文具?

 

架著超巨型圓框眼鏡、看起來像個卡通人物的鍾燕齊,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一時談文具文化,一時談香港歷史,宛如一位人文社科學者。

 

  答案是:「我對物件本身存在於城市空間,所發生的作用和歷史很感興趣!」

 

  原來在Joel眼中,文具不止是我們舊時學習情況的縮影(寫錯字?用塗改液塗掉再寫。嫌塗改液乾得太慢?轉用塗改帶吧。懶得塗改嗎?乾脆用擦得甩原子筆好了,連改過的痕跡都沒有),還是一個城市變遷的見證(香港賣的文具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由最早期的英國殖民地時期,用的都是英國和美國貨;到了日治時期,便開始用日本文具;再後來重歸英國管治,又用英國和美國製的文具。九七回歸以後,愈來愈多人鼓勵用國貨,便到了用中國貨的年代)。所以走入「銀の文房具」後,你便會發現這裏根本是一個展覽館,由Joel一手一腳策劃、設計、裝置,目的是要讓參觀者從中了解本港文具店的演變,進而對香港的城市規劃提出疑問。

 

Read More:【死守皇都】最後的文字師:一生只懂寫字,靠「真體字」招牌打響名堂!

 

與其說是文具店,不如說是博物館,皆因裏面的文具通通都是非賣品。

原以為紅色塑膠豬仔錢罌是香港本土原創,沒想到竟是以一款加拿大藍色小豬錢罌為藍本的「二次創作」。

 

  每逢有舊式文具店倒閉,Joel就會去接收餘貨,再把「戰利品」通通搬回舖。「基本上我每天都會收到不同的文具,然後會把它們放上陳列架,讓整個環境持續變化。」編者偷偷瞄了瞄他剛剛拎回來的三個紅色大膠袋,後來才知道裏面是已經泛黃、出了斑點的傳統燈籠,一隻隻以彩紙、金線等製成的兔子栩栩如生,好不可愛!

 

  這裏與一般展覽館不同,沒有把展品一件件攤開、以玻璃櫃隔閔展示,反而盡量還原真實場景,更容許大家把文具拿上手細看。「做展覽最好玩的是,策展人(他)一定要在現場,最好還隱藏自己的身分,然後找參觀者聊天。」聊天?聊甚麼呢?甚麼都可以聊,就看你和Joel之間能產生甚麼火花!

 

2016年鍾燕齊在新蒲崗工廈開設文具展覽廳「銀の文房具」,今年搬到旺角「618上海街」。他說:「過去三年,我接受了過百個訪問,連Time Out Magazine都選了『銀の文房具』為最具影響力的私人博物館之一。沒想到搬來這裏短短一個多月,就發現有九成八參觀者都沒有聽說過『銀の文房具』。這正好證明了:就算有十幾萬瀏覽人次,都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當資訊愈發達,資訊其實也會被淹沒得更快。」

 

  愛懷舊、尋情懷的人,總會被吸引來到「銀の文房具」,然後找一個漂亮的角落、擺好pose,滿足影相打卡的目的。所以Joel設計文具店時,把店面劃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再配上不同的擺設和色調。表面看,這樣的用心不過換來一張相片、一個share、一個like或love;但聽完Joel解說,便會發現店內的每一件貨品擺位、空間設計都蘊藏著民間智慧。

 

  「為甚麼這種文具要擺放在當眼位置?因為它是銷售量最高的貨品,老闆要最快捷方便地拿到它。不只有一間文具店是這樣,是全香港所有文具店都是這樣,這是一種由『銷售』建構出來的共同語言。」從舊物中了解及考究歷史文化,從來是Joel的一大滿足。

 

「我並不只承傳文具,還有文具店背後的珍貴歷史。」鍾燕齊說。

 

  在經濟發展巨輪下,舊式文具店已經愈做愈少,雖然Joel承繼了不少文具店的存貨和珍貴歷史,但少不免有人會問:當資訊科技日趨發達,一部智能電話已可處理所有文書工作,實體文具會否有一日全被淘汰?「我不會用『淘汰』二字去形容,因為用不用實體文具是個人選擇。」曾出版《文具物語:寫於時空書桌的歷史》、《物語系列:相片考—影樓篇(一)》、《九龍皇帝:曾灶財的藝術》等書籍的他,至今仍愛用原稿紙「爬格仔」寫稿,可以在刪刪改改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思考軌跡,經過沉澱後才把修改好的文字以電腦打成文稿交出去。

 

  「我不相信文具會被淹沒。」

 

  「是香港人自己放棄用實體文具!你看台灣不會、日本不會、歐洲更加不會這樣做,難道這些國家就沒有電腦和資訊科技嗎?」Joel的這一句話,在編者離開了「銀の文房具」後,仍在耳邊縈繞。你有多久沒逛屋企附近的文具店?有多久沒有用鉛筆、拍子簿寫字?用記事簿記下生活點滴?

 

這樣的練字簿……編者好像從來都沒有見過。

環顧整間文具展覽廳,編者最愛就是這些排列整齊的鉛筆!

 

Read More:【再見裕民坊】難忘世界最臭「老麥」!獨立記者10年challenge記錄老觀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