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基金債券攻略
28/04/2023

駿利亨德森科技基金長線回報佳

#人工智能 #科技股基金 #騰訊 #阿里巴巴 #理財 #基金

  連續兩次提到,未來十多年,必定是科技主導這個世界,當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可以去到幾盡,現在仍然難以預測。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未來的生活必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作為小投資者,到底怎樣可以冒最低風險,賺取最大的科技紅利?我自己認為,最好還是透過科技股基金,而且,我偏好主動揀股的基金,而非科技股的ETFs(交易所買賣基金),因為科技日新月異,變化迅速,只有主動選股的基金才能更快回應市場變化。

 

(iStock)

 

  上次我推介了5隻主動選股的科技股基金給大家參考,包括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駿利亨德森環球科技基金、JPM美國科技基金、富達環球科技基金,以及富蘭克林科技基金。

 

  今次我想集中分析一下駿利亨德森的科技股基金,這隻基金是該5隻科技股基金中,基金規模最細的一隻,只有大約27億美元(5隻中最大的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基金資產接近150億美元),但她卻是該5隻基金中,長綫表現最好的一隻。

 

  該基金1996年成立,歷史僅少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一年,但她的累積回報高達1236%(截至2023年2月底止),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只增長444%,也大幅拋離其他幾隻科技基金。

 

  上次我提過,這些大型科技股基金大多都會持有最大的幾隻龍頭科技股,分別只是比重和時機(Timing)。買賣時機對於科技股來說十分重要,因為能夠把握一次升浪,就能為基金帶來豐厚回報。

 

  以Alphabet,蘋果、Meta Platforms(前稱Facebook)、Amazon、Tesla和英偉達(Nvidia)等科技股來說,她們的股價也不是長升長有,當中有一些大升的時候,但同時也會有低潮,近一年的情況更嚴重,最明顯莫過於Meta Platforms和Tesla等等,如果能夠識這些股票於微時,才可累積豐厚回報,更重要是在適當時候「落車」或減持。

 

  在我跟進的這幾隻科技股基金中,我認為,這隻駿利亨德森的科技股基金,在捕捉科技股的升勢方面是不錯的,這就解釋了為甚麼她是一眾科技股基金中,長線回報最高的一隻。

 

  該基金集中幾個科技主題來選股,包括支付數碼化、互聯網轉型、過程自動化、下一代資訊科技基建和人工智能。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是眾多科技股基金中,較看好中資的科技股,在最新的十大持股資料中,又再見到騰訊(00700)和阿里巴巴(09988)的影子了(去年是減持了,但也保留少量阿里巴巴),且看今次基金經理的眼光如何了!
 

02/06/2024

全球減息周期,由歐洲開啟

#歐洲央行 #減息 #美國 #ChatGPT #拉加德 #人工智能 #聯儲局 #電力 #財金大勢 #通脹 #AI

  這廂,美國數據顯示經濟明顯放緩;那廂,歐洲央行暗示減息近在咫尺,中間還有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判罪成,日本政府干預日圓匯率無功而返。上周市場並不缺乏吸引眼球的財經頭條消息,增長放緩、通脹放緩的趨勢為更多人所接受,美國兩年期國債收益率回落,債市對今年減息多了一份信心,而美股則帶領全球股市回落。法國被標普下調了主權評級。
 
  美國最近的經濟數據,有些峰迴路轉的感覺,各式證據齊齊指向經濟放緩。4月PCE通脹為2.7%,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CE通脹為2.8%,兩者均符合分析員的預測中位數。數據公布後,市場對今年減息的希望有所回升,利率掉期價格顯示市場預期美國聯儲局在9月會議上首次減息的概率稍稍超過50%,今年累計減息預計介乎一次至兩次之間。
 
  不過,市場目前並沒有把寶押在更早減息上,筆者也認同這個評估。一則聯儲局在上一次會議上剛剛修改了利率路徑,頻繁改變不利於維持政策信譽;二則物價的回落主要來自能源價格,決策者需要看到就業市場降溫和服務業漲價放緩後才會調整政策利率。筆者維持之前的看法,美國今年減息一至兩碼,最快在FOMC 9月會議上成事。
 
  PCE數據提供的另一個線索是,實際消費按月下滑了0.1%,這是疫情結束後首次出現的消費收縮。一個月的數據不宜過度解讀,但是必須明白美國經濟實際上是個人消費一枝獨秀,現在家庭債務負擔創紀錄,消費信心又在回落。消費回軟,則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就都見到了回歸正常的曙光。
 
  相對於美國,歐洲5月通脹數據則略強過分析員預測,錄得今年以來首次反彈。CPI為2.6%,vs上期2.4%;核心CPI 2.9%,vs上期2.7%。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應聲反彈到2.7%,反映市場對未來歐洲央行的利率政策產生了疑惑。
 
  歐洲央行為即將到來的減息,做了許多鋪墊工作,ECB總裁拉加德最近稱,「有強烈的可能性」6月減息。相信歐洲會率先進入減息周期。通脹數字反彈,會不會令本周開會的ECB暫緩減息呢?筆者認為不會。通脹反彈,首先和復活節今年較早有關,其次和德國結束公共交通補貼相關,並不代表歐洲的物價趨勢發生了基本面上的改變。同時,歐洲經濟確實需要貨幣政策來拉一把。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表示,6月有強烈的可能性減息。(AP)

 
  市場有人認為,歐洲不會先於美國減息。筆者對此不以為然。率先減息的主要副作用是資金流向美元區,導致歐元貶值。其實歐洲內需乏善可陳,迫切需要出口和旅遊來托底,歐元貶值有利於德國出口與日本的競爭,有利於海外遊客的湧入,何況通脹壓力目前並不大。美國現在尋求強美元,確保海外資金流入,所以對歐元貶值也不會太排斥。
 
  儘管筆者認為ECB 6月減息的機會依然很高,7月再度減息的概率就有所下降。決策者需要觀察經濟和市場對政策轉向的反應。預測歐元區今年GDP增長0.6%,CPI 2.3%,累計減息2至3碼。
 
  隨著ChatGPT的橫空出世,人工智能(AI)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中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合成式AI給人們生活帶來驚豔,也開始給不少行業帶來衝擊,給許多工種帶來衝擊。各大科技巨頭在大模型上紛紛取得實質性進展,甚至突破,但是靠此賺到錢卻尚未出現。筆者看來,通用人工智能(AGI)是一個賦能工具,最終為傳統企業、傳統產品、傳統行業和傳統消費者帶來效率上的突破。
 
  對於整體經濟來講,AI掙錢可能主要在應用端。未來幾年,AI PC、AI手機將AI帶向企業,帶向千家萬戶,由此改變生產,改變生活。不過AI蔓延必然帶來用電量的暴增,一個AI伺服器用電量是普通伺服器用電量的20倍,未來3年AI用電起碼翻10倍。
 
  根據國際原子能組織(IEA)今年1月的報告,AI、數據中心和虛擬貨幣三個行業的用電量至2026年幾乎翻一番,新增用電量相當於日本整個國家全年的耗電量。發電、輸電、儲電和智能電網,看來可能成為未來AI迅猛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受到電力挑戰最嚴重的,就是在AI領域創新最多、進展最快的美國。美國有大約3000餘家電力公司,以不同的發電、輸電和配電組合維持著整個國家的電力能源運作。各州的監管各不相同,而電力配送則掌握在市一級機構。可以說美國的電力供應鏈極度碎片化,而且基礎設施嚴重老化,整合效率低下,監管缺乏統一協調能力。
 
  市場已經炒作了一輪電力股。筆者看來電力作為公用事業,自然有公用事業的屬性,不會像大科技公司那樣盈利暴漲,她們的加價能力也受到嚴重制約。相反,筆者更關注電力供應、輸電效率和新能源的誕生。AI所製造出來的龐大電力需求,可能會倒迫新型能源的研究和商業化,直至電力價格大幅降低。
 
  本周有兩大重磅事件,第一是歐洲央行例會,預計打響各大央行減息的第一槍,料政策利率被下調25點,同時關注拉加德記者會上的語境,窺探7月再次減息的可能。第二是美國就業數據,預計非農就業增加220K(這個數字可能被統計口徑調整所扭曲),不排除失業率升到4%。此外,中國出口數據也值得關注。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