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2017 10:15

【滬上漫筆】真的會「無現金」嗎?

  上個月回香港,踏過關口不足一天,打散的紙幣與2蚊、5蚊銀仔便讓褲兜腫起一個包,既大且重。而回到上海,錢包似乎立馬甩掉一身贅肉,回復成一位苗條佳人。駐滬一年有餘,深感與「毛爺爺」(百元鈔)見面的次數與日俱減,收集找零硬幣用的盒子漸漸變得空空如也。

*阿里騰訊再爭百億支付市場*

  內地移動支付一日千里,早已老生常談。但前周與留學海外後回國實習的故人推杯換盞,對比一番中美陸港現狀,又不免感歎起內地移動互聯網的步伐迅猛。
  恰好平靜許久的移動支付市場,最近再掀波瀾。阿里巴巴在本月推出「無現金城市周」活動,與騰訊(00700)旗下微信支付的「8﹒8無現金日」活動大唱對台戲,兩家分別投入「獎勵金」與「鼓勵金」抵扣優惠,吸引用戶選擇自家支付平台。在這個異常酷熱的8月,終於又一回嗅到補貼大戰的硝煙味。
  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第三方移動支付整體年交易規模已達35﹒33億元人幣,今年預計保持超100%增加,2019年有望擴張至逾百億元。面對一塊愈做愈大的蛋糕,難怪兩大巨頭要再度短兵相接。

*政府是移動支付普及的受益者*

  此番的主角卻不僅是阿里騰訊,還多了央媽。不久前,社交網絡上流傳出一紙文件,顯示央行批評無現金支付方式的宣傳與做法已干擾到人民幣流通,此後人行武漢分行約談阿里旗下螞蟻金服,要求在活動中刪除「無現金」字眼,並告知商戶不得拒收人民幣現金。一時間「無現金」似乎蒙上一層邪惡的面紗,對於互聯網巨頭強推移動支付的各種質疑接踵而至。
  文件的真偽值得懷疑,人行也表示,從未下發過此書面通知。畢竟給支付寶扣上一頂「干擾人民幣流通」的帽子,實屬駭人聽聞,因為歸根溯源,無論支付寶帳戶餘額還是微信錢包餘額,都是人民幣,雖是由第三方託管,但絕不同於Q幣或Asiamiles積分等虛擬產品。使用支付寶或微信錢包餘額支付,就是在用人民幣支付,通過帳戶綁定的銀行卡或信用卡交易更是如此。內地居民利用支付寶與微信進行更多消費,減少的只是對紙鈔硬幣用量,不僅沒有阻礙、反而是在增加人民幣的流通。
  從人行角度來看,「無現金社會」也非洪水猛獸,反而是值得支持的對象。現金交易具有難以比擬的匿名性,因此偷逃稅或黑色交易都會使用現金,而如果未來在一個「無現金社會」,所有的交易都必須以電子手段進行,筆筆走帳,交易信息的透明度與可追溯性必大為提升,政府將更易全面地監管和提取數據,屆時黑幫們在小巷中打開手提箱、露出一疊疊鈔票的橋段可能只會存在於魔幻劇裏了。
  可以說,政府是現金使用減少的最大受益者,高盛就指出,政府會是未來消滅現金的最主要力量,北歐和印度的實踐正印證著這一論點。央媽約談螞蟻金服之餘,不忘召喚出「二兒子」網聯,一統移動支付監管江湖,亦不難看出,人行對於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一手數據的重視與渴求。

*現金不會退出歷史舞台*

  「無現金」一詞起碼已有兩年歷史,並未攪擾人行神經,但拒收現鈔頻發,終刺激央媽半路殺出。「無現金」營銷儘管是為推廣移動支付,但容易令人產生現金終將退場的誤判,實際上近年來電子支付與現金支付雖然此長彼消,卻也並行不悖,有時更可互為補充,強行不收現鈔,既有違法之嫌,也是對消費者選擇權的侵害,流言與批評自然蜂擁而來。
  支付寶此前豪言,要用五年推動中國進入無現金社會,也許是大勢所趨,卻也難言篤定。畢竟不少老年人及農村地區居民,因習慣或硬件制約,依然偏愛現金傍身,強行無現金無疑是漠視這部分群體的實際與權益。前陣去新疆遊歷,便見識到內地許多偏遠地區,移動互聯網設施仍不成熟,甚至一些景區,連刷卡POS機都無法使用,買票付款只有現金一途。
  這正反映出移動支付的弊端之一,太過依賴網絡設施的穩定,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網絡中斷
,移動支付也就武功盡廢,倘若屆時現金真得不復存在,恐怕只能物物交換了。就像電氣時代沒有滅絕蠟燭,收音機在網絡社會仍有用武之地,電子支付滲透至生活方方面面的未來,現金作為一種選擇與保障,也將長期存在。「無現金」可以看作一個大方向,卻並不絕對。
  前兩天去徐匯濱江公園運動,遵循新潮流,只帶了手機和鑰匙出門,不想卻在地鐵站碰了壁
,因為那個車站還不能用支付寶或微信買票,無奈只好回到地上叫車出行。你看,即便是在上海
,現金依然還是需要的。
《經濟通通訊社駐滬記者王嘉寧17日上海專電》

【母親節限時優惠】 送價值$288維柏健30天逆轉肌齡(膠原蛋白+生物素) ► 火速行動

最新焦點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