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比特幣現貨ETF
2013-02-01

命中率只六成 「一月效應」無譜?

  一月剛過,港股表現不俗,為一年帶來好兆頭,亦是時候部署餘下十一個月的投資策略。有言若一月股市造好,全年便有運行,反之亦然不過觀乎過去二十年港股及A股的數據,「一月效應」(January Effect)未必湊效,要投資,還是好好做功課吧!

 

觀乎過去二十年港股及A股的數據,「一月效應」未必湊效  (Henry 攝)

 

1月升 全年望好

  「1月效應」又可稱為1月溫度計(January Barometer),是民間投資智慧的一種,意指用1月份的股市表現便可以預測整年表現,如1月市升則全年市升,1月市跌則全年很大機會亦跌。

  美國人Yale Hirsch於1972年提出此理論,其後他統計了1950年到2006年這57年間標普500指數,發現預測準繩度高達七成。但本港股市由1993年至2012年二十年間的表現中,命中率只有六成。

  另有學者指,「正宗」之1月效應,是指每逢踏入1月份,股市總是升多跌少。原因是有稅務效應、粉飾廚窗、年終花紅效應及「一年之計在於春」等。

  今日我們主要是談及第一種「1月效應」。記者統計了過去20年的恆指表現,中有12年恆指首月的表現與全年表現掛勾, 當中只有6年是年發揮了正面的「1月效應」。1998年更見1月跌,其後11個月升,最後全年仍難逃一跌的情況(見表)。

 

不應驗年 多「否極泰來」

  基本上,8個沒有應驗「一月效應」的年份中可分為「虎頭蛇尾」及「否極泰來」兩類情況,當中後者即1月呈下跌但年內表現向好,致全年收升的較為普遍,佔六年;而升最多的年份分別是1999年及2009年,這兩年都正處經濟復甦期。

  1999年正值亞洲金融風暴餘波,首月大市出師不利跌10%,不過年內恆指卻發奮向上,勁升近九成,年結時恆指當然令人興奮,升了69%。而金融海嘯之後的2009年1月份,大市表現不濟恆指跌了8%,正當人人不看好之時,2月至年底股市反彈六成半,埋單計數全年恆指升52%。

  而「虎頭蛇尾」則佔兩年,剛好是相隔十年的2001年及2011年。2001年本來1月升7%不過全年卻跌25%。而2011年首月微升2%卻未能保持勢頭,年末總結,全年跌了足足兩成。

 

 

 

 

A股效應更強 

  A股方面, 「一月效應」應驗的年份比港股多,共有16年,不過年內的表現比較波動,如1993年,年初大升54%,年內大挫30%,結果全年只升7%。十年後的2003年,1月升10%,令股民滿心歡喜,怎料全年原地踏步,毫無寸進。

  而A股與港股相反, 「虎頭蛇尾」的情況比比皆是,共有2年如此,包括98及04年,以2004年為例,年初升6%,怎料2月至年底卻下挫兩成,埋單A股不見了15%。

 

 

 

10年一個循環?

  經過一輪數據分析,亦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每10年便好像有一個循環,股市的走向會有類似的軌跡,但是以2003年來看當年1月跌1%但年末反彈,今年開盤卻升5%,似乎未可「捉路」。而A股2003年高開10%之後原地踏步,但是今年1月亦是走高,未知會不會又是一年過後無寸進呢? 一句到尾,「1月效應」信不信由你。

 

撰文: 王錦霞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生財有道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