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
2018-10-10

港人為樓而生,張超雄60歲上車,供到80歲

【過渡屋篇】一家四口迎新生活 過渡性房屋成小天地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細絕全球,劏房呎價貴過豪宅,但100平方呎不到的狹小空間住上一家幾口,行出行入有碰撞在所難免,爭執由此而生,家庭關係怎會好?陳女士以前一家六口住劏房,沒有地方放洗衣機,只好背住當時幾個月大的女兒,在廁所用膠盤,逐件衫手洗、扭乾,還要買餸煮飯、照顧兩名讀幼稚園的兒子,本已難搞的婆媳關係,在劏房「困獸鬥」之下,矛盾日益加深。「租金要6,500元,業主每度電收2.2元,水電每個月已要700、800元,老公會話電費點解咁貴,劏房不通風,開風扇小朋友會放手指入去,睇唔到咁多,迫住開冷氣。」

 

新居有個大窗讓陽光照入室內,已令陳女士十分滿足。

 

鄰居投訴 無家可歸

 

  最終陳女士約在一年前離婚,帶住3個2歲至5歲的年幼仔女搬入九龍城另一個劏房,不足100平方呎,租金已要5,500元,「細路年紀太細,不能住太高,有好多業主見我有3個細路,直頭唔肯租畀我。」單位在唐樓一樓,唯一一個窗向後巷,蚊多灰塵多,「試過咬到個仔成塊面腫晒。」手洗完的衫褲亦只能掛在廁所,她說總覺得衫褲長期有陣霉味,劏房更容不下廚房,只能放個電磁爐,簡單煮食,大部分時間要在外開餐,一個餐與兒子分食,順道多坐一會,讓兒子有枱做功課。

 

260平方呎的單位能間出一個房間,讓日夜湊住仔女的陳女士可偷閒休息。

 

  不過馬死落地行,剛離婚的她但求有地方落腳,而且領取綜援設有租金津貼上限,只有4,900多元,揀樓時只能「睇餸食飯」。但入住的第一個星期,她已接到地產代理的電話,指其他住客投訴她的仔女太嘈,「細路仲細,好難控制他們唔喊,他們(鄰居)半夜兩三點開電視、同朋友開Party我都無投訴。」可以想像劏房牆身不厚,為免爭執太多,陳女士和仔女長時間流連在街外,「去吓公園、行吓商場,去快餐店食完飯再坐,返屋企只是睡覺。」

 

最希望能獲派公屋

 

  幸好,這種生活只維持了數個月,由於劏房容不下電視機,陳女士對社會房屋聞所未聞,要幼稚園家長叫她才知申請,今年初入住九龍城一個260平方呎舊樓單位,終於能劃分出廚房、廁所、睡房和客廳的空間,「以前只用上手租客的傢俬,消毒後就用,而家都不捨得買傢俬,但起碼別人畀我的可以要,可以諗吓點樣慳位。」說時,陳女士流露的喜悅是意想不到的,一個媽媽的願望是如此簡單,可以放個二手櫃,放仔女的物品,放張小摺枱和3張小椅子,給他們做功課、食飯,「而家可以畀他們自己慢慢食,我去做其他事,以前地方不夠,一定要逐個餵他們。」

 

  單位大了一倍,又不用怕只有一牆之隔的鄰居投訴,陳女士說兒子終於會興奮地跟她說︰「返屋企了!」,「以前成日同他們講,唔好咁嘈唔好喊,甚至唔畀他們玩玩具,個人都好緊張,好易燥。」現在更難得的是,陳女士可以忙裏偷閒,安心讓他們在客廳玩,她在睡房躺下休息一會「現在有了私人時間和空間。」

 

  營運社會房屋的樂善堂以不高於綜援租金津貼上限的金額,將單位出租給有需要的家庭,以往陳女士要用綜援金補貼租金,現在每月省下的數百元,她說已「好好用」,可給讀K3的大兒子補習。說起大兒子,陳女士一面讚他懂事,一面擔心他學習能力低,說起小兒子有小聰明,但百厭仔最愛與她鬥氣,陳女士仍然是笑笑口,大概是小窩居為她帶來的喜悅,讓管教仔女的煩惱頓成小事,她最大希望是租約完前獲派公屋上樓。

 

施政報告將大推過渡房屋

 

  有消息指今次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是政府將大力推行過渡性房屋,並以空置工廈和員工宿舍為目標,以及在閒置用地上興建組合屋,預料林鄭將交代實質數量。

 

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表示,計劃的大小事務全由兩個職員負責,希望政府能設立社會房屋基金,讓機構可申請以便擴大計劃規模。

 

  在過去一年多,房協和社福機構成為過渡性房屋的「主力」,除了社聯統籌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外,樂善堂也自資推行社會房屋計劃,主要與恒地(00012)合作,撥出空置舊樓,並負責結構維修,「現在仍有500個申請在我們的等候名單上。」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表示,機構自去年底推出計劃,已接受了兩輪申請,但同是位處九龍城的兩幢舊樓,只能提供33個單位,介乎260至450平方呎,可容納3至6人居住,目標今年底入伙的土瓜灣落山道項目,也只能提供50個單位,「單位實在好少,現在每個星期都收到新申請。」

 

望將計劃恒常化

 

  樂善堂只接受輪候公屋中的家庭申請,現時單親家庭佔兩至三成,由於家庭人數較多,所以每個家庭可有獨立單位,毋須與其他人共用廚廁,「我們選擇的對象一定要有小朋友,因為居住環境會影響家庭關係,繼而影響小朋友的成長,而且劏房咩人都有,樓下可能有按摩店、食肆,家長始終會擔心。」

 

陳女士以前住的劏房沒有廚房,搬入新居後多了留在家煮食。

 

  劉愛詩明白到不能長期靠發展商供應臨時房屋,解決辦法之一是將計劃恒常化,萬一發展商收回大廈,希望可安置家庭到其他大廈,她也希望尋找住宅以外的可能,包括傳聞中施政報告將提出的工廈改建,「這方面真是要政府出手,交通配套都是問題,假設一個單位住3個人,100個單位便是300人,而多數工廠不近鐵路站,需要接駁車,製造了一定負荷,但只要政府與巴士小巴公司傾,問題好易解決。」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生財有道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