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23-06-09

《經濟不停學》熊市時應採取甚麼投資策略?

   當股市由最高位下跌最少20%,就被定義為「熊市」;由最低位上升最少20%,就被定義為「牛市」。投資者亦會以250日簡單移動平均線作為牛熊指標—升破屬牛,跌穿屬熊。不過,當市況並非處於明顯的升市或跌市,而是橫行上落時,移動平均線趨向平坦時,股價就很容易在移動平均線上下穿插,此時以移動平均線去判斷牛熊市毫無意義。

 

 

  然而,當市場確認已進入熊市時,股價多數已下跌了不少(起碼已由高位跌逾20%),因此,部分投資者即使知道市況已經明顯轉勢,但因帳面已出現巨大虧損而不採取止蝕行動。當然,即使已進入熊市,股價亦未必是直線下跌,達到一定跌幅後很可能會反彈,這更加令到這些投資者認為,不止蝕是對的!部分投資者更採取逆市加碼策略,試圖拉低平均買入價。

 

止蝕行動

 

  不過,在跌市中不採取任何行動永遠是錯誤的,因為根據Ned Davis研究顯示,熊市往往會持續幾個月。以標普500指數為例,1929年至2022年間,在27次幅度達到20%或以上時,下跌的時間平均達到292天。可想而知,投資者必須有耐性地去應對下跌的股市。

 

  投資者須注意的是:熊市平均持續的時間夠長,令投資者有充分時間應對;分散投資組合及偏好高質素股票可以降低風險,亦可增加長期回報;防禦性股票行業包括消費必需品、公用事業及醫療保健。此外,政府債券可提供重要的分散效益,以及在經濟衰退時具有強勁回報的潛力。以港股為例,恒指在2021218日從高位31183點,反覆下跌至20221031日最低14618點,最大跌幅達到53.1 %,其後才回穩並展開反彈浪。

 

防禦措施

 

  在熊市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保你的投資組合中,適當地分配各資產類別,而不僅僅是股市。分散投資可以抑制在熊市中通常會增加的波動性,令投資組合免受波動。以美股為例,消費必需品、公用事業及醫療保健的防禦性股份在熊市中表現優異,因為這些股票類別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務,往往不受經濟或市場狀況影響,而且它們還會產生大量現金流,可提供相對較高的股息收益率。

 

  此外,當中不少是屬於擁有強勁資產負債表的大型企業,相關股份在熊市中的表現,往往比小型股份或增長型股份更佳。雖然高風險股票在熊市中從不會出現更大的風險,但長期而言,它們長線表現亦不見得更好,反映投資者在熊市時清除高風險股票的投資組合或也可帶來長期回報。

 

沽出股票

 

  在熊市期間,由於預期股價會下跌,為甚麼投資者不完全將股份脫手?熊市往往會引起恐慌性拋售,誘使任何人將股票變現,轉而持有現金或投資短期政府債券。問題是,很少投資者能夠準確地找到理想的沽貨時間,在下跌期間沽出的許多投資者,將會錯過通常標誌著熊市結束的急劇上漲行情,從而顯著降低他們的長期回報。

 

  一旦他們錯過市場轉捩點,有些人可能會繼續堅持立場,長時間保持未投資狀態。儘管在熊市期間出售股票通常似乎是明智之舉,但實際上它等同於對自己的「市場定時」能力,以及與股市長期而言將會修復熊市時的損失進行押注。

 

對沖風險

 

  在熊市中,投資者希望減少股票風險,或利用各種投資工具去對沖風險,這包括了長年期國債,它們或因為熊市之後緊隨發生經濟衰退而升值,此外還有反向ETF、持有單一股票的短倉及沽出期權,利用股價短線下跌而從中獲利。

 

撿便宜貨

 

  由於每一次熊市過後,隨之而來的都是更高的股價,由此角度來看,熊市時期提供了買入低價股票的機會。定期定額投資策略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通過固定金額,進行定期投資,例如每月1000元。這種策略可讓你在低價時買入更多的股票,高價時則買入較少的股票。對於相信熊市即將結束的投資者來說,也可以買入那些風險較高且在復甦初期表現較佳的股票。當然,如果期望中的牛市變成另一個熊市反彈,這些股票亦很可能遭受重創。

 

  總言之,熊市不適合膽小的人,通常亦非承擔過大風險的時間。在選擇股票及將投資組合進行多元化時,應優先考慮擁有財務狀況強勁及資本充足的股份,而非追逐炒作,如此,就算在熊市,這種策略亦可能帶來巨大回報。

 

經濟通資深市場分析師鄭廣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