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
2018-09-26

【愛恨脫歐之冥冥注定】司法邊境貿易權皆受縛 歐債危機成導火索

  1951年12月,一代名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於唐寧街會見西德總理阿丹拿(Adenauer)時稱:「大英帝國將常在歐洲左右(Great Britain will always stand by Europe's side)」;阿丹拿回應:「首相,你讓我失望了,英國就是歐洲的一部分(England is a part of Europe)。」

 

  歷史總是吊詭,65年後的6月23日,脫歐派於英國脫歐公投險勝,令這個心理上、地理上獨立於歐洲大陸的島國決定奔向徹底自由,並由此開啟長逾兩年的「分手」談判。

 

  曾經三度努力方才獲准加入歐盟的英國為何選擇離去而非留低?除了歐盟森嚴的「家規」、令人頭痛的東歐移民、與德法的「老大」之爭……或許還有冥冥中海上王國樂意冒險的DNA使然。

 

根據歐盟定位,其不單是經濟聯盟,亦是政治聯盟(iStock圖片)

 

150萬東歐移民湧入惹英人不滿

 

  跟德國與歐洲9國領土唇齒相依不同,英國與歐洲大陸最近亦隔著34公里寬的英倫海峽,關係若即若離似早已命中注定。早在2016年震驚全球的「6.23」脫歐公投前,英國就曾於1975年6月就「是否繼續留歐」公投。儘管當時67.2%的民眾選擇「留歐」,但民間疑歐的思潮從未消失。

 

  根據歐盟定位,其不單是經濟聯盟亦是政治聯盟,這正是1993年由原本「歐洲經濟共同體(ECC)」改名為「歐盟(EU)」的原因。基於此,英國不單約60%的法例由歐盟委員會制訂並須遵從歐盟司法裁決,有違英國憲法「議會至上」(Parliamentary Supremacy)原則;亦不能隨意與其他國家磋商貿易協定,而須由布魯塞爾代表歐盟成員國作商討,被疑歐派轟為「喪權辱國」。

 

  此外,以勞務、人員自由流通為基本準則的歐盟,明確歐盟公民均享有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居住和生活的權利,令英國失去邊境管制和移民自主權。自2004年8個東歐國家先後加入歐盟,已有約150萬東歐籍移民進入英國。大量移民不單搶奪當地人飯碗,更推高罪案率,英國監獄內的外籍囚犯多達萬人。

 

會費驚嚇:2020每周燒4億鎊

 

  而真正觸發疑歐勢力急速膨脹的導火索當屬2009年歐債危機。由於希臘、愛爾蘭、西班牙等歐盟小國紛遭下調評級,英國不單須參加歐盟為歐元「背書」的紓困計劃,規模達2500億英鎊(約2.98萬億港元),更須承擔更多歐盟開支。

 

  據英國財政部數據,2013年、2014年、2015年,英國分別交了113億、188億、178億英鎊給歐盟。據脫歐派預計,英國每星期為歐盟成員身份至少花費3.5億英鎊,且將於2020年增加為每星期4億英鎊。

 

  隨著移民、邊境、貿易、會費等問題長期發酵,主張英國退出歐盟的獨立黨(UKIP)異軍突起,並對意圖在2015年大選中競逐連任的保守黨首相卡梅倫構成威脅。

 

  為了增加勝算,早前在蘇格蘭獨立公投中僥倖勝出的卡梅倫決定再賭一鋪,於2013年1月23日的英歐關係演說中承諾,如果保守黨贏得2015年大選,將最遲在2017年年底前就英歐關係舉行公投。如同「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身為英國最年輕首相的他的「好運」從那刻起已埋下了句點。

 

卡梅倫豪賭 校友撐脫歐逆轉形勢

 

  2015年5月,保守黨爆冷贏得331席成為大贏家,卡梅倫成功連任,並組建23年來保守黨首個多數黨政府。此後卡梅倫全力為留歐造勢,民調顯示留歐陣營一度領先脫歐陣營10個百分點。

 

  不過,政治一日都太長;就在2016年2月21日,卡梅倫在牛津大學和伊頓公學的校友、時任倫敦市長的約翰遜(Boris Johnson)正式表態支持「脫歐」,稱「英國留在歐盟會導致『民主被侵蝕』」,這位超人氣政客的改旗易幟,令形勢出現逆轉。更有甚者,就在公投前的兩晚,約翰遜參加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辯論時揚言,6月23日將成為英國的「獨立日」。

 

  2016年6月23日的公投結果顯示,近3358萬英國民眾以51.9%:48.1%決定脫歐,坊間形容,結果體現了卡梅倫「罕見且致命的錯判」。獨立黨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更在慶祝會上歡呼,「懷疑歐洲的精靈已經從瓶中釋出,現在已回不去了。」

 

  次日,卡梅倫宣布辭職,並由有「戴卓爾夫人第二」之稱的內政大臣文翠珊接任首相。儘管一直低調地支持留歐,但文翠珊表示必須尊重選民意願,「不可試圖留在歐盟、重新加入或舉行第二次公投」,並最終於2017年1月17日公布脫歐路線圖,宣布於當年3月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這個被稱為「不只是部分脫歐,而是徹頭徹尾地脫歐」的雄心勃勃計劃,埋下英國與歐盟至今的漫漫角力伏筆。

 

邱吉爾歐洲夢 VS 戴卓爾3個「No」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坊間不時有聲音問:倘若邱吉爾在世,他是否會投票支持「留歐」?皆因其在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9月19日,於瑞士蘇黎世大學以《歐洲的悲劇(Tragedy of Europe)》為題演講稱,「我們必須創建一個類似歐洲合眾國(We must build a kind of United States of Europe)」,只有這樣,千千萬萬辛辛苦苦勞作的人們才能夠重新獲得純樸的快樂和希望。

 

  不過,亦有史學家指,邱吉爾從未將英國包括在歐洲合眾國之中,因在其1948年10月保守黨年會提出的著名的「三環外交(Three Circles)」論中,明確指出「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俄國、加拿大及其他英聯邦自治領」、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應三環並存,而英國是在這三環中的每一環都佔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國家。

 

  邱吉爾對歐洲大陸的若拒還迎,令英國最終拒絕加入歐洲共同體、歐盟的始祖--由法國、西德、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盧森堡1952年發起的歐洲煤鋼共同體。

 

戴高樂兩阻英國加入EEC

 

  1957年,上述六國再簽訂《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成為成員國之間自由貿易、自由旅行的開端。當時,保守黨出身的英國首相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眼見西歐經濟騰飛,不惜親自前往巴黎游說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Gaulle)力爭加入EEC,但遭擔心法國影響力不保的戴高樂一口拒絕。戴高樂警告其他五國,若接納英國,EEC將面臨解體。

 

  1969年,戴高樂下台後,英國再次申請入歐,終獲接替戴高樂的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放行。1972年1月,英國首相希斯在布魯塞爾簽約,英國於1973年1月1日成為EEC成員。

 

  幾經艱辛入歐,但面對70年代經濟持續不景,通脹失業率雙高,執政的工黨和反對黨保守黨皆就留歐脫歐意見分歧。1975年6月5日,英國就是否脫離EEC舉行公投,以67.2%決定留在EEC。

 

集權式歐共體如「噩夢」?

 

  看似平息的爭議卻因一個女人改變。1975年,戴卓爾夫人在保守黨黨魁選舉中擊敗希思,成為反對黨領袖,並於1979年大選中當選英國首相,此後於1983年、1987年兩度連任。

 

  進入80年代,保守黨內閣的疑歐聲音漸佔上風,戴卓爾夫人直言,集權式的歐洲共同體對英國意味著「噩夢」,抱怨英國對EEC的貢獻大於收穫,並對日益由德國主導的政經加速一體化目標日益抵觸。1990年10月30日,她在英國議會下院辯論中指摘歐洲委員會主席德洛爾(J.Delors),稱「對,委員會想增加它的權力;對,這個委員會並非經選舉產生,我不希望增加委員會的權力去對抗本下議院」,甚至直接以3個「No」反對歐洲一體化呼聲。

 

  兩日後,保守黨內閣支持歐洲一體化的外相賀維(Jeffery Howe)宣布辭職,此隨即引發保守黨逼宮,並最終令戴卓爾夫人揮淚告別唐寧街。

 

表列英國與歐洲愛恨史及脫歐大事記:

 

 

撰文:俞瑾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剖析天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