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
2017-06-26

【回歸廿年】陶冬:香港需重拾企業家精神 「指望政府」一定失敗

  2014年,一場「雨傘運動」讓香港成為全球焦點;過去三年,港人移民外地人數更年年遞增。要另闖天地,難道只能背井離鄉?

 

  瑞信私人銀行高級顧問陶冬接受《經濟通通訊社》專訪時表示,香港過去的成功都是香港人做出來的,香港之所以這20年落後,就是自己停下來指望政府做事情。如果香港人還是指望政府做甚麼規劃、出甚麼措施,香港一定失敗。

 

陶冬直指,港人用「地產霸權」發洩感情可以,但更需要的是「企業家精神」 (Dennis攝)

 

  對於有說法指香港已淪「李家之城」,他以馬雲、馬化騰10年前殺出血路並顛覆過去的霸權為例反駁,直指港人用「地產霸權」發洩感情可以,但更需要的是「企業家精神」。

 

有創新和轉型條件 惟未做任何事情

 

  他反問,「香港的的underachievers(未讀大學或大學中途輟學者)去哪兒了?香港的underachievers全做房地產中介去了;而美國的underachiever,像Bill Gates,他自己在車房弄點了甚麼東西出來,Steve Jobs也沒有畢業,這個是差別。」

 

  陶冬續指,今天身為全球創業中心的矽谷,上世紀70年代時只是一片櫻桃農地,「到底有些甚麼東西讓它最終成為一個科技創新中心?」

 

  他指,第一是Ideas,即創新的思維;第二是創業基金,即有錢;第三是創業的人;第四是當上述一二三齊備後,有資本平台獎勵創業成功者。

 

  「這樣的模式香港有沒有?我的第一反應是香港是個房地產世界,這些是美國才有的。」然而,「我們到一小時車程之外的深圳看看,正正是一個充滿創業思維的中心。中國人有Idea、有商機,可能10年前他們還真有需求和香港合作,但香港沒有做任何事情。」

 

  他稱,香港有大把的錢、有足夠好的居住環境、有人才交流機制,但「最後選擇沒有做,這只能怪自己,這自己除了政府有責任,整個香港社會都有責任,在香港與大陸經濟的此消彼長間,不進則退反映得太明顯。」

 

但求有生意做 未思考製造出新需求

 

  陶冬還提到自由行,指香港對這一歷史性機遇沒有珍惜,「珍惜的涵義不僅是指有沒有對大陸遊客陪個笑臉,而是反映在香港沒有利用這個好的窗口期做出經濟和產業的轉型……看下迪士尼的做法、再看下鐘表珠寶商們的做法,基本都是希望有生意做,而沒有一次用轉型製造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新需求,這就是我所說的企業家精神。」

 

  「當賺得盆滿甚至暴利的時候,卻沒有更上一層樓,這就是我認為過去20年香港和香港經濟的遺憾。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有High的時候,就有Low的時候,年輕人走到中環街頭,有政治的原因,也一定有經濟的原因。」

 

  那麼香港要如何從困局中走出來?他感慨,今天的香港和20年前的香港、40年前的香港的最大差別,就是企業家精神。香港沒有跟上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原因,就是香港的企業家沒有跟上中國經濟的發展。

 

  香港是自由競爭的社會,擁有廉政公署、低稅制、反壟斷、消費者權益保障等制度優勢,政府可以做的是鋪一條路,「這條路是高速公路還是泥濘小路,這是政府辦事的能力,但是上面跑的車一定是企業。」

 

撰文:俞瑾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最新專題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