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香港‧寶‧藏 - Alex Lai
29/11/2023

梅艷芳逝世廿載: 回首樂壇貢獻,細數香港女兒對當代的意義

#梅艷芳 #樂壇 #梅艷芳逝世 #Art & Culture

  梅艷芳逝世20周年在即,為記念曾經遇上,自兩年前一套票房報捷連連報捷的傳記電影《梅艷芳》開始,到今年年中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開鑼,以「芳華再續」為軸,選映張國榮、梅艷芳的電影,及至10月旺角MOKO「傳承•永恆傳奇#梅艷芳」多媒體紀念展覽,同場舉行「梅艷芳電影節」、「梅艷芳座談會」,一浪接一浪的活動,相信到12月下旬文化博物館「絕代芳華」展覽,大家還是「芳」興未艾,將繼續緬懷這位香港女兒的卓越成就。雖然據悉官方並沒準備像10周年那般舉辦紀念演唱會,但坊間一眾梅迷及後梅迷,20年來不絕投入各式紀念活動,近日便有資深歌迷珍藏視像資料出土,上,趁機找來後梅迷舒詠晨(筆名),亦即是近年有心有力把IG @anita.mui_ 辦得有聲有色有勢的版主,不少人被其情真意切、透析度高的網文記載與分析感動,那就不妨找她來討論「梅艷芳」這三個字在緬懷以外的當代意義。

 

( Alex | 舒 — 舒詠晨)

(圖片提供:舒詠晨)

 

  A:每年11-12月都要revisit一次Classic Moment,至今仍記得看首場她唱《不信愛有罪》,狀態不佳,當下心酸心痛心也沉了下去。DVD最後發行竟然輯錄了這段讓人不忍卒睹的演出,你認為唱片公司此舉有甚麼深意?

 

  舒:我不知道唱片公司當年為何會收錄《不信愛有罪》,它獲編排的位置也耐人尋味,不是放在她個人演出部分的 DVD,反而是收錄在和嘉賓合唱的另一張 DVD 裏頭。據我所知,這首歌當年只唱了首場,不知是因為效果不佳還是甚麼因由,之後七場都沒有再唱過。記得曾經有一次電台訪問,她說當年錄音的版本自己不太滿意,或許是想在最後一次演唱會把這首歌唱一遍好的吧。我猜大概是唱片公司希望發行一個完整的紀錄為梅艷芳作最後致敬,所以即使演繹未盡如人意,都特意收錄,而礙於狀態明顯有別,就放在第二張影碟裏。雖然她狀態欠佳,但以其對比其他歌曲的優秀演繹,更凸顯她受病患折磨下仍能越戰越勇的超人意志和穩如泰山的功架。

 

  兩張影碟內曲目的編排有如和梅艷芳 2002 年慶祝入行二十週年的《極夢幻演唱會》呼應。《極夢幻演唱會》的意念是一場夢,而 2003 年的絕唱以《夢裏共醉》開場,或許就是延續未完的夢吧。《不信愛有罪》如像把觀眾狠狠帶回現實,跟梅艷芳在舞台上最後一首安歌《珍惜再會時》,是影碟最後的兩首歌,夢終究要醒了。

 

(圖片提供:舒詠晨)

 

  A:梅艷芳歌都能「口到拿來」——小調、老歌、快歌、慢歌、rock ballad、hip hop、電音、慵懶、tango……除了歷練、悟性、天份、勤奮外,還有甚麼原因?

 

  舒:說來可能有點悲哀,我猜是糊口養家的必要。梅艷芳四五歲已經要賣唱為生,賺多少歌酬、觀眾喜不喜歡她、老闆要不要下次再邀請她演出,都看她有多少看家本領。要是觀眾點唱某些受歡迎的歌曲,她不懂得唱,就會給「踩台」,就失去一次賺錢的機會了。她在一個叫《七八話當年》的電視訪談中講過小時候賣唱的種種難題,其中一個是比自己名氣大的歌星能優先選擇當晚獻唱的曲目,要是選了她準備好的歌,她就不能唱,要即場換另一首。大概是因為不得不克服這些難關,她必須懂得唱很多很多歌曲,不同類型的也要懂得唱,還要學得快,也需要靈活應變,不論狀態不論曲風,她都要「口到拿來」,久而久之就練成了能「百變」的演唱能力。

 

(下頁繼續)

 

 

( 圖片提供:舒詠晨)

 

  A:梅艷芳絕少討論她的歌喉、舞台創作、歌曲演繹、MV製作構思(傳媒只圍著她的八卦新聞轉)……她只是「做畀你睇」,如黄霑說「帶晒嚟嘅」。梅姑姑如唱到現在天天要出IG story的日子,會否「蝕底」?Why/why not?

 

  舒:我覺得不會「蝕底」的,我們現在也不會見到梁朝偉寫「千字文」去解釋如何準備演一個角色吧。每一代明星各有其模式,屬於她那個年代的歌手演員都直接「用作品說話」,我相信她不會因為社交媒體盛行而突然改變作風。

 

  梅艷芳不是沒有解說過作品背後的意念和籌備,只是很少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跟她合作過的人後來有透露一些經典作品原來源自她的。鄭國江先生憶述《孤身走我路》中,本來的歌詞是「寂寞時伴我影風中舞」,梅艷芳讀後提議改作「歌中舞」,讀音、詞義、意境都比原作上乘。近期潘偉源亦透露原來《蔓珠莎華》本來是名字和歌詞都是「當天晚上」,是梅艷芳大筆一揮改成「蔓珠莎華」的。這些幕後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然而,梅艷芳從來沒有提及過,歌唱得好才是要任,唱得不好,背後創作有多匠心獨運也是徒勞。雖然粉絲一定希望多了解作品背後的構思和製作過程,但有時候保持一點神秘感和幻想空間也是一種美麗的留白。

 

(圖片提供:舒詠晨)

 

  A:最近《她的前半生》「出土」,如果由你發辦出一隻sidetrack碟,及籌組演唱會,你會選甚麼歌曲?

 

  舒:當然要選《她的前半生》,我總覺得頭兩句歌詞「她將酒杯灌滿又再喝盡,沒有聲音」的畫面感強烈,也像是在唱她自己。如果要給她編排一個 sidetrack 演唱會,我會多選一些她後期的歌曲,例如在 1999 年大碟《Larger Than Life》裏面的《電話謀殺案》,一首很戲劇、很希治閣的詭異歌曲,還會選 2000 年專輯《I'm So Happy》內的《美女與怪獸》,相信大家都不知道梅艷芳可以唱 Rock 吧,Sidetrack 演唱會就選些大眾不知道梅艷芳能唱的風格吧。太多她很少現場演繹的歌曲我都很想聽她唱,一言難盡,例如八十年代的《傲慢》、《尋愛》、《熱溶你與我》等,有些可能唱過,只是沒有收錄在影碟唱片裏,我這個有點遲來的粉絲就平白錯過了。

 

(下頁繼續)

 

(圖片提供:舒詠晨)

 

  A:梅姐出道不久便擺脫酒廊味,更拿過「藝術家年獎」,今時今日,她會怎樣提升進化歌唱表演這門藝術?

 

  舒:憑她最後的幾張大碟《Larger Than Life》、《I'm So Happy》和《With》,我覺得她會慢慢開始邁向非主流的音樂風格,尤其那時她已經自組公司,不再受大型唱片公司的商業利益束縛,她應該會主動實驗更廣泛和另類的曲風和唱法。再者,現今接觸世界各地音樂的渠道這麼多,她一向喜歡突破自我,應該會吸收到更多音樂養分。我感覺她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還有很多潛能可以發展出新的演唱技巧和風格。她後期的聲線轉趨低沉,聲音色彩帶點黑暗,但仍然磅礡大氣,歌曲處理亦更細緻,《With》裏面有幾首歌初嘗電子音樂效果不俗,我猜她會進化成暗黑電子歌姬。就憑她說過「代表作永遠在未來」的態度,我相信她會繼續挑戰自己,帶來一個又一個的新面貌。

 

 

(圖片提供:舒詠晨)

 

  A:20年後娛樂又已翻過不少風雲,各式曲風進化不在話下,字正腔圓、歌精舞勁也未必再是歌手的首要/唯一/獨門條件,那梅艷芳對香港樂壇還能夠帶來甚麼啟示?

 

  舒:我相信梅艷芳仍然會是舞台表演和專業水準的 gold standard,一場優秀的現場表演所要求的魅力和技巧不會因為時代變更而過時的,反而可能因為現在的音響更敏感、鏡頭更清晰,令無需 auto-tune 兼具舞台魅力的歌星更為突出。

 

  現在好像很崇尚 authenticity,梅艷芳從來不缺 authenticity,這甚至是她多年來仍然獲圈中人傳媒人愛戴尊敬的最重要原因。現在很流行的「寵粉」也是梅艷芳的強項,歌星很喜歡標榜的「努力」,梅艷芳更是榜樣,而香港樂壇影壇近年推廣「聽廣東歌」、「看港產片」,更是梅艷芳這位演藝人協會榮譽會長後期積極做的事。

 

  梅艷芳之所以離開二十年後仍然牽動我們的心弦,就是因為她的一言一行、她留下的歌影足跡,和她以行動實踐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很 relevant,甚至在物換星移間更顯彌足珍貴。

 

(下頁繼續)

 

(圖片提供:舒詠晨)

 

  A:梅姐喜扶掖後進,你認為她會怎樣跟Serrini、林家謙、Mirror、Error等「我會和你共處」,或催生甚麼形式的合作?

 

  舒:梅艷芳很喜歡提攜後輩,我想,擔任新一代歌手的演唱會嘉賓和邀請他們當自己演唱會的嘉賓會是最基本的動作。要是她涉足經理人工作,如以前為剛出道的草蜢擔任經理人,或許會簽幾個她認為是可造之材的到她公司旗下。如果電視台邀請她出席綜藝節目、頒獎典禮之類,我想她也會參與的。以她往日協助幾位徒弟的方式猜想,她未必會常和年輕一輩亮相幕前,也不會刻意傳授甚麼舞台技巧,讓他們有自己的天地盡情發揮。我覺得她的提攜方式會是在幕後的,以她人脈之廣、地位之高,她不會吝嗇的。

 

(圖片提供:舒詠晨)

 

  A:如果……真的如果,還有她和哥哥在,繼《芳華絕代》後,會有另一首甚麼類型的合唱歌?

 

  舒:梅艷芳和張國榮合唱的《緣份》和《芳華絕代》相隔了將近二十年,要是他們還在,我希望不需要再等二十年吧!我覺得他們或許會合作推出一張互相唱對方的經典歌的專輯,內裏會有另一張秘密的驚喜 playlist,是六七首歌曲串連成一個故事,中間夾雜少許對白獨白,如一齣有音樂的廣播劇,或是一齣沒有影像的音樂劇。他們演唱俱佳,又這麼渴望演 musical,這樣的一個企劃能滿足他們的、和我們所有人的願望。光是幻想著都覺得很美好。

 

  跟@anita.mui_ 版主舒詠晨討論梅艷芳,心裏不由一陣悸動,她給每位梅迷在各自不同生命階段帶來不同程度的觸動及啟發,或許也源自這位聲色藝全的香港女兒,其生命歷程不無遺憾,但她將之轉化成舞台上聲情並茂的肢體語言,跟充滿各種可能的香港交替遞進,製作、演繹上仍然不停求變,尊重觀眾也尊重自己的專業,留下百般難忘瑰麗畫面,以臻寒梅傲雪、萬古流芳之境。請拭目以待,下期繼續跟舒談談梅式電影。

 

(圖片提供:舒詠晨)

 

10/05/2024

龍捲風的一拳,古天樂的一句

#九龍城寨之圍城 #古天樂 #梅艷芳 #電影 #港產片 #演員 #Movie & Drama

  睇戲睇得太入迷,往往產生一些不正常想法。

 

  小時候看《異形》(Alien),覺得異形好型,正常做法大概是買隻Figure來玩就算,我呢,竟然想到如果能死於「他」(抑或用「牠」?)手上或脷下,這種死法,絕對無上光榮。

 

  事隔多年後,人大了,成熟了,再沒有過類似想法,直到看《九龍城寨之圍城》時,這種想法竟然再一次出現。

 

《九龍城寨之圍城》

 

  我竟然渴望像初入城寨的陳洛軍,硬食龍捲風一拳。你可能會奇怪,為甚麼不選擇像殺人王阿占那樣,享受被龍捲風剃鬚的樂趣就算?連我也不知道。

 

《九龍城寨之圍城》

 

  電影裏每一個高手,都有自己一套武術風格,陳洛軍是搏老命爛仔交,信一用刀仔,阿七耍雙刀,王九刀槍不入,至於龍捲風,就只是一拳,一拳打飛陳洛軍,一拳令大老闆身受重傷。

 

  而我想說的是,古天樂演繹的龍捲風,實在好有型。

 

《九龍城寨之圍城》

《九龍城寨之圍城》

 

  塵世間有兩類演員:一類是學院派,每次演出,都會讓你感受到澎湃技巧;另一類,你看不見技巧,可能是他/她有意隱藏,也可能是他/她原本就沒有技巧,這樣形容,絕對不含貶義,因為觀眾要看的,不是張揚外露的技巧,而是自然內在的演繹,古天樂所演繹的龍捲風,就是如此自然內在。

 

《九龍城寨之圍城》

 

《九龍城寨之圍城》

 

  有一點需要留意:古天樂講對白的方式。演員講對白的時候,固然不是動用自己平日說話的方式,而是去扮演另一個人去說話,今時今日很多演員,在講對白時都很用力,不只語氣,還力求字正腔圓,以致觀眾聽到的,往往是一段用技巧表現的台詞,不是人會在日常所說的話;古天樂講對白,聽落,感覺是在說日常話,當他是龍捲風,說的就是一個大佬的日常話,不怒自威,卻又沒半點蝦蝦霸霸意味。就算不演黑幫大佬,例如在《梅艷芳》,演以劉培基作藍本的時裝設計師Eddie,說話時,語氣帶陰柔,陰柔之中,有氣勢有體貼有煩憂,古天樂一把聲,詮釋了Eddie不同心理狀況。

 

《梅艷芳》

 

  更重要的是,古天樂的說話方式,亦方便他去演繹喜劇,所以,龍捲風不只令敵人驚,也可以令城寨的人笑,自自然然。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