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04/06/2019

「為了避免結束,寧願從未開始」:從詩人筆下尋覓,愛情走到窮巷時的揪心與矛盾

#Art & Culture #Love Philosophy #愛情 #詩詞 #沉溺傷痛 #愛情的窮巷 #別後 #Reading

  當愛情走到窮巷時,思緒也跟著模糊和雜亂。

 

  離別的傷感、錯過的悔恨、害怕結束的無奈……這一樁樁、一件件就像是跳動的弦,撥動著你的心。此時,你或許會大哭一場、或許會打開音樂、或許會翻開一本書、又或許在亂畫亂寫一通……不過是想找個共鳴,在痛到窒息的空間覓一個喘息處。

 

  不論是歌還是詩,難以按捺的感覺總是透過筆下的墨,滲透在字裏行間裏。不知這幾首詩,又是否你愛情走到窮巷的故事呢?

 

因為害怕結束,所以不願開始?

 

  當愛萌生時,你一邊對未來有著各種美好的憧憬和盼望;可沒有安全感的你又在一邊忐忑和不安。最後你因為害怕結束,選擇了不去開始。因為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你寧願從來都不曾擁有也不願失去後的落寞。

 

  「你不願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零。」中國詩人顧城的詩,在簡短三兩句,平靜的字面中,足以刺透你在陷入自我糾結和矛盾中的掙扎,選擇不願種花只是一瞬間的事,但背後卻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間……

 

 

若錯過的不是時間、青春,而是一生呢?

 

  「習以為常」是很恐怖的東西,習以為常的相見、習以為常的再見都是你、我、他/她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只是當你驚覺有天他/她不再出現在你的生命裏時,你才後悔,後悔沒有好好道別……那刻如果有機會能讓你在和他/她相識一次,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別後》之三是之一和之二的延續,不同於前兩首,《別後》之三篇幅簡短。詩人席慕蓉隱晦的將錯過、失去後的悲痛情感藏在短短的字裏行間中,後一句「別後方知」難掩內心悔疚。

 

 

明知道不可能,卻忍不住想你

 

  理性和感性這兩個對立面,就像是天使和魔鬼,在任何情況都參一腳讓傻傻的你徘徊在自我矛盾中。你也知道分別是既定的事實,卻還忍不住幻想如果他/她還在該有多好。美國詩人Edna St. Vincent Millay的《The Dream》中,這短短四句足以道出愛卻不能一起的叛逆與浪漫、糾結與矛盾。

 

 

愛與痛的矛盾體

 

‭  有愛就有痛,就如顧城的詩一樣,因害怕結束而寧願從未開始。可這種種因果卻並不是想避免就可避免。美國詩人Lola Ridge就將愛和痛形容為攣生兄弟,兩者就如兄弟般、密不可分的,相愛相痛……‬‬

 

 

‭  Readmore:

‭  life is a struggle?在不寐的夜,讓這些詩字訴說你的心事,療癒你空了的心

‭  「即使與最親密的人擁抱,我們還是孤獨的?」在蔣勳的句子裡,於孤獨、無力感中尋回力量

 

25/04/2024

白明羅馬個展「百維交匯」:在探討傳統如何走向當下時,或許先擁抱改變

#藝術 #展覽 #羅馬 #白明 #陶藝家 #陶瓷藝術家 #季豐軒 #Artcation #Art & Culture

  四月的威尼斯甚是熱鬧,這邊廂是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那邊廂則是朱德群的回顧展「星雲」,而在距離威尼斯數小時火車的羅馬鬧市中,季豐軒畫廊則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白明於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的個展「百維交匯」拉開了帷幕。

 

白明,《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瓷、多種高溫礦物顏料、瓦斯燒,每件19-26cm(高),7-10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時次展覽以藝術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為主軸,展出80件跨媒介作品,媒介涵蓋陶瓷、裝置、水墨和漆畫,作品所採用的媒介與材料無疑是植根東方文化的底蘊,但經煉化後,傳統與現代匯合,帶來新的解讀。如陶瓷作品《岩畫風景》(2016年)採用了元代發展成熟的釉裏紅與氧化鐵作為釉彩燒製而成,但箭筒器型的瓷器上抽象樣式,卻帶著古代岩石的圖騰;《墟·卷軸牆》(2022年)將瓷泥融入紙漿中,構成捲軸的形態以不同溫度燒製,以非傳統的手法傳遞來自傳統的觀念;《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則以器型、體量、形式與空間作為切入點,探討瓷土不同的表情,以及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除了瓷器作品,其水墨作品《山海新經》(2020-2022年)與漆畫作品《凝固的空間》(2018年)也是循著這思路發展而來。

 

白明,《墟·卷軸牆》,2022年,瓷、紙漿泥、多種燒法,每件8-18cm(長),6-11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山海新經—半島》,2022年,宣紙、國畫顏料、墨、茶,129 x 255cm(連框)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幼細而又充滿律動的線以青花繪製,形成一片水,在透潤的白瓷上搖漾著。看白明的作品,看得不只是瓷器工藝的傳承,還有傳統於當代語境下的存在意義。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並非只有科技與創新,也有傳統文化、工藝、藝術如何走向當代的命題。但其實這個命題並非一時之間冒出的,在每個朝代更新,藝術或工藝都有著微妙的變化,以回應當下社會狀態。但在探討如何走向當下之時,或許是先要擁抱改變。AI或3D打印的出現,無疑完全改變了整個陶瓷的製作方法,但白明卻表示,他找到了當中的包容性,「現當代陶藝並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在傳統裡的經典和審美中去蕪存菁,繼而再增加一些新的東西。」攝影的出現,讓法國畫家Paul Delaroche說出了繪畫已死的感概,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不但沒有殺死繪畫,還讓繪畫從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激發了不同流派的誕生,也從當初的絕望成了推波助瀾的希望。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白明相信未來一定有比3D打印、AI更顛覆思維方式的東西出現,「但所有新的東西未必會以替代某一種藝術為代價。」

 

 

白明,《線釋水系列之二》,2022年,瓷、青花,54 x 58.5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岩畫風景》,2016年,瓷、釉裏紅、氧化鐵,118 x 33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關於白明

 

  白明生於1965年,是屢獲殊榮的跨領域藝術家,其創作媒介涵蓋陶瓷、水墨和漆畫。作品為大英博物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薩拉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重要博物館所收藏。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執行副館長,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展期:2024年4月24日至6月30日
地點: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
地址:Viale delle Belle Arti,131 羅馬,意大利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