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Art Walk@Paris - 白水
07/01/2016

樂園中,「死亡」也是存在的

#Art & Culture

阿卡德的牧人 Les Bergers d ’ Arcadie或Et in Arcadia Ego

布油畫:0.85米x 1.21米

畫成於:1638年左右

畫家:(法)尼古拉‧普桑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71歲

現展藏於羅浮宮黎賽留翼二層14室

 

  普桑可算是法國古典主義最重要的畫家。羅浮宮有專廳展覽他的作品,油畫達三十九幅,素描六十多張,那都是路易十四世時期的宮廷藏品。

 

  在前年介紹「普桑自畫像」曾提過他的一生活動基本上在羅馬。路易十三世時期權重一時的宰相黎賽留樞機主教,千方百計將他弄回巴黎,給予很高待遇;據普桑寫給友人的信,他說分派的工作室在羅浮宮花園內,樓高三層,九間房,當然有大廚房及馬房及工人房,信中也說很滿意;畫院還派六十人聽他使喚,裝修羅浮宮的大廊拱壁畫。但這段日子是他一生創作最差的一段,後找藉口說夫人病在羅馬要回去看看,就此一去不回,黎主教不久也死去,老闆路易十三也跟著去了,從此普桑安心在羅馬畫他喜歡的東西。

 

  羅浮宮前館長Rosenberg做過一本普桑畫的清單,他答應過在他去世前寫普桑畫的介紹,他是在2007年說的一番話,現已2016年,我真期待他的專著面世。羅浮宮的幾任館長,行內對他最尊敬,主要是「有料」。其餘幾位都是技術官僚為主,羅浮博物館愈搞愈向市場趣味傾斜。

  這幅「阿卡德的牧人」可算是普桑最為人熟悉的一幅油畫,也是很難作出任何終結定論的畫作。

 

  主題是:Et In Acadia Ego .拉丁文,大意是:就算在阿卡德,我(死亡)仍在。

 

  阿卡德是古代詩人幻想的世界某角落的樂土,那裏的人無憂無慮過活、沒有鬥爭、沒有饑餓、沒有股票的上上落落。牧羊人在空氣清新,彷佛有音樂陪伴地自由自在地做活。但「死亡」仍在,終有一天要死。

  畫面三牧人,在阿卡德這麼幸福的地方也發現墳墓,上面刻有Et in Acadia Ego預告,人總有一死的,無可避免。右邊的神仙或普通婦女,伸右手輕輕放在穿紅衣的牧人的肩背上、牧人手指向難明的符號,正凝望那很有氣質的女士。看,他們面容並沒有絲毫怖憟的感覺,左邊的好像是帶笑容。

  訂購畫的人,一般認為是Rospiglios樞機主教,後來成為教宗Clement IX。據說,當時主教請普桑畫一幅默想「死亡、墳墓及時間」的作品。普桑擅長用形象寫詩,這幅畫,如他其他許多作品,都是在寫詩,甚至有道德教化的味道,他的作品很耐看。

 

  畫呈現訊息:死亡在前面等著我們,人要學會怎樣正面對它。

 

  新年的互相祝賀、說聲新年快樂!但究竟有甚麼含義呢!若人已快樂,則不需再祝賀,正如數學天才去應試,明知他一定無問題,又何必祝他考試成功呢?

 

  在祝賀後面,隱藏著欠缺,不足。

 

  其實人生是苦是樂,那是很主觀的。東方智慧認為人生是苦的,故離苦就是樂。西方文化中的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也把人生看成渡過「涕泣之穀」;現代人去尋快樂,比較是外向的、平靜是福是樂。在普桑的畫上我找到同聲同氣的想法。

 

25/04/2024

白明羅馬個展「百維交匯」:在探討傳統如何走向當下時,或許先擁抱改變

#藝術 #展覽 #羅馬 #白明 #陶藝家 #陶瓷藝術家 #季豐軒 #Artcation #Art & Culture

  四月的威尼斯甚是熱鬧,這邊廂是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那邊廂則是朱德群的回顧展「星雲」,而在距離威尼斯數小時火車的羅馬鬧市中,季豐軒畫廊則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白明於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的個展「百維交匯」拉開了帷幕。

 

白明,《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瓷、多種高溫礦物顏料、瓦斯燒,每件19-26cm(高),7-10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時次展覽以藝術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為主軸,展出80件跨媒介作品,媒介涵蓋陶瓷、裝置、水墨和漆畫,作品所採用的媒介與材料無疑是植根東方文化的底蘊,但經煉化後,傳統與現代匯合,帶來新的解讀。如陶瓷作品《岩畫風景》(2016年)採用了元代發展成熟的釉裏紅與氧化鐵作為釉彩燒製而成,但箭筒器型的瓷器上抽象樣式,卻帶著古代岩石的圖騰;《墟·卷軸牆》(2022年)將瓷泥融入紙漿中,構成捲軸的形態以不同溫度燒製,以非傳統的手法傳遞來自傳統的觀念;《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則以器型、體量、形式與空間作為切入點,探討瓷土不同的表情,以及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除了瓷器作品,其水墨作品《山海新經》(2020-2022年)與漆畫作品《凝固的空間》(2018年)也是循著這思路發展而來。

 

白明,《墟·卷軸牆》,2022年,瓷、紙漿泥、多種燒法,每件8-18cm(長),6-11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山海新經—半島》,2022年,宣紙、國畫顏料、墨、茶,129 x 255cm(連框)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幼細而又充滿律動的線以青花繪製,形成一片水,在透潤的白瓷上搖漾著。看白明的作品,看得不只是瓷器工藝的傳承,還有傳統於當代語境下的存在意義。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並非只有科技與創新,也有傳統文化、工藝、藝術如何走向當代的命題。但其實這個命題並非一時之間冒出的,在每個朝代更新,藝術或工藝都有著微妙的變化,以回應當下社會狀態。但在探討如何走向當下之時,或許是先要擁抱改變。AI或3D打印的出現,無疑完全改變了整個陶瓷的製作方法,但白明卻表示,他找到了當中的包容性,「現當代陶藝並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在傳統裡的經典和審美中去蕪存菁,繼而再增加一些新的東西。」攝影的出現,讓法國畫家Paul Delaroche說出了繪畫已死的感概,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不但沒有殺死繪畫,還讓繪畫從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激發了不同流派的誕生,也從當初的絕望成了推波助瀾的希望。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白明相信未來一定有比3D打印、AI更顛覆思維方式的東西出現,「但所有新的東西未必會以替代某一種藝術為代價。」

 

 

白明,《線釋水系列之二》,2022年,瓷、青花,54 x 58.5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岩畫風景》,2016年,瓷、釉裏紅、氧化鐵,118 x 33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關於白明

 

  白明生於1965年,是屢獲殊榮的跨領域藝術家,其創作媒介涵蓋陶瓷、水墨和漆畫。作品為大英博物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薩拉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重要博物館所收藏。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執行副館長,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展期:2024年4月24日至6月30日
地點: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
地址:Viale delle Belle Arti,131 羅馬,意大利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