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掌故舊聞 - 余震宇
25/06/2015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二):楊慕琦計劃逐漸變質

#Art & Culture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港督楊慕琦爵士離任,期間職務由護理港督署任。同年七月廿三日, 英國政府公佈楊氏提議的政制改革方案,經修改之後,獲殖民部大臣核准。兩日後,新任港督葛量洪上任,「楊慕琦計劃」迅速變質,議席大幅減少,委任方法不公。除了葛量洪的因素外,當時立法局議員蘭道及羅文錦提出的反建議,導致楊慕琦計劃胎死腹中。

港督葛量洪

一九五六.葛量洪於新亞書院留影(中文大學藏品)

修訂政改方案

 

  楊慕琦離任後,英國政府修訂政改計劃,市政委員名額縮減至三十名,其中十名由華人選出,並分十區選舉,包括港島六區,九龍四區,各區選出一名委員。另外十個名額,由非華人組成,通過不分區選舉產生市委代表。餘下十個名額,由指定之公共團體推薦代表擔任,概列如下:

 

  華商總會      華人一名

  正式職業工會    華人兩名

  香港大學      華人一名

  香港四海總會    非華人兩名

  香港居民協會    非華人一名

  九龍居民協會    非華人一名

  非官守太平紳士   華人與非華人各一名

 

華人與非華人名額爭論 

 

  修訂方案推出後,在港不少華人質疑委員名額分佈極不合理。華人認為英國及香港政府提出的只是表面「機會均等」的方案,指出委員數目分配,不能強分「華人」及「非華人」兩類。華商總會主席黃仲偉指出當時華商總數遠超西商,而華商代表僅有一人,西商代表卻有二人。另外,在港華人遠比非華人為多,而非華人團體「香港居民協會」及「九龍居民協會」選出的「非華人」市政委員竟達兩名,實為不公。

 

葛量洪無意推改革計劃

 

  一九四八年三月廿一日,葛量洪指出推行市政府計劃,於四七年已獲英國批准,惟香港卻遲遲未付表決,原因如下:一、預備工作甚多,例如劃分選區、製訂登記程序、編修登記名冊等;二、通過創辦市政局相關的三條法案,需候英國政府批准後,才可交由立法局討論;三、暫未能覓得一座供三十名市政府委員議政的建築物。綜合葛量洪三點見解,純為無理,戰後香港陸續推行大型基建工程,而竟以選舉行政程序複雜、沒有適合地點開會延遲表決政改計劃,實屬荒謬。惟一可以理解的是,一九四五至四八年間,香港人口由約六十萬激增至一百八十萬,其中大多屬逃避國共內戰的大陸移民,英國及香港政府恐怕推行普選,導致中共有機會滲透香港政治,故有必要煞停政制改革。

 

蘭道及羅文錦的反建議

 

  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七日,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怡和洋行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蘭道發表政改建議,指出「楊慕琦計劃」不是給予香港居民自治的最佳方法,認為通過改組立法局,便能達致目標。

前右羅文錦,前左是其子羅德丞。前中何錦姿,為何東爵士長女。

  同年六月十七日,立法局議員羅文錦接力發表政改建議,同樣指出「楊慕琦計劃」不合時宜,不必開設「市政委員會」。承接蘭道的觀點,通過由英籍居民選出大部份的立法局議員,便可解決問題,這種觀點無異於扼殺華人參政機會。 

 

小結

 

  「市政委員會」提案長期束之高閣,直至一九五二年十月,英國及香港政府同時宣佈「香港不會推行大規模政制改革」。這種說法一直被理解為放棄「市政委員會」計劃。然而,這種聲明不單指「市政委員會」,更是指「立法局改革」而言。四十年代末期,在港華人已經開始追求真普選,同時香港人的身份亦隨之出現,他們爭取普選的詳情,將會另篇叙述。

 

25/04/2024

白明羅馬個展「百維交匯」:在探討傳統如何走向當下時,或許先擁抱改變

#藝術 #展覽 #羅馬 #白明 #陶藝家 #陶瓷藝術家 #季豐軒 #Artcation #Art & Culture

  四月的威尼斯甚是熱鬧,這邊廂是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那邊廂則是朱德群的回顧展「星雲」,而在距離威尼斯數小時火車的羅馬鬧市中,季豐軒畫廊則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白明於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的個展「百維交匯」拉開了帷幕。

 

白明,《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瓷、多種高溫礦物顏料、瓦斯燒,每件19-26cm(高),7-10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時次展覽以藝術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為主軸,展出80件跨媒介作品,媒介涵蓋陶瓷、裝置、水墨和漆畫,作品所採用的媒介與材料無疑是植根東方文化的底蘊,但經煉化後,傳統與現代匯合,帶來新的解讀。如陶瓷作品《岩畫風景》(2016年)採用了元代發展成熟的釉裏紅與氧化鐵作為釉彩燒製而成,但箭筒器型的瓷器上抽象樣式,卻帶著古代岩石的圖騰;《墟·卷軸牆》(2022年)將瓷泥融入紙漿中,構成捲軸的形態以不同溫度燒製,以非傳統的手法傳遞來自傳統的觀念;《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則以器型、體量、形式與空間作為切入點,探討瓷土不同的表情,以及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除了瓷器作品,其水墨作品《山海新經》(2020-2022年)與漆畫作品《凝固的空間》(2018年)也是循著這思路發展而來。

 

白明,《墟·卷軸牆》,2022年,瓷、紙漿泥、多種燒法,每件8-18cm(長),6-11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山海新經—半島》,2022年,宣紙、國畫顏料、墨、茶,129 x 255cm(連框)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幼細而又充滿律動的線以青花繪製,形成一片水,在透潤的白瓷上搖漾著。看白明的作品,看得不只是瓷器工藝的傳承,還有傳統於當代語境下的存在意義。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並非只有科技與創新,也有傳統文化、工藝、藝術如何走向當代的命題。但其實這個命題並非一時之間冒出的,在每個朝代更新,藝術或工藝都有著微妙的變化,以回應當下社會狀態。但在探討如何走向當下之時,或許是先要擁抱改變。AI或3D打印的出現,無疑完全改變了整個陶瓷的製作方法,但白明卻表示,他找到了當中的包容性,「現當代陶藝並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在傳統裡的經典和審美中去蕪存菁,繼而再增加一些新的東西。」攝影的出現,讓法國畫家Paul Delaroche說出了繪畫已死的感概,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不但沒有殺死繪畫,還讓繪畫從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激發了不同流派的誕生,也從當初的絕望成了推波助瀾的希望。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白明相信未來一定有比3D打印、AI更顛覆思維方式的東西出現,「但所有新的東西未必會以替代某一種藝術為代價。」

 

 

白明,《線釋水系列之二》,2022年,瓷、青花,54 x 58.5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岩畫風景》,2016年,瓷、釉裏紅、氧化鐵,118 x 33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關於白明

 

  白明生於1965年,是屢獲殊榮的跨領域藝術家,其創作媒介涵蓋陶瓷、水墨和漆畫。作品為大英博物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薩拉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重要博物館所收藏。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執行副館長,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展期:2024年4月24日至6月30日
地點: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
地址:Viale delle Belle Arti,131 羅馬,意大利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