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古董投資秘笈 - 費吉
31/12/2019

危機四伏的古代青銅器市場

#Art & Culture #古董 #商晚期奚卣 #古代青銅器 #炒家 #青銅器 #生坑 #新出土

  不久之前浙江「西泠印社」舉辦一場「中國歷代青銅器」專場拍賣會,拍賣34件古代青銅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商晚期奚卣(粤音唸﹕友)。消息公佈後,中國文物局懷疑浙江「西泠印社」秋季拍賣的古代青銅器中,有嚴禁拍賣的新出土青銅器,下令浙江省文物局嚴查事件。

 

商晚期奚卣   來源:西泠印社

 

  中國大陸當局對古代青銅器拍賣有嚴格規定,只有1949年以前出土的青銅器,並且流傳有序、有據可考的青銅器才可以在市場買賣,因此,大部分在中國大陸拍賣的古代青銅器均是從外國回流,符合流傳有序、有據可考的相關規定。

 

  法例是死的,強國人的腦筋是活的,因此隔三差五便見到中國大陸的拍賣行揑造來源,偷偷摸摸地拍賣一些新出土或1949年後出土的青銅器,但我相信就算經過這次「西泠印社」事件之後,中國大陸的拍賣行還是會繼續捋老虎鬚。

 

  例如,中國大陸一間二三線拍賣行將會拍賣幾件青銅器,拍賣目錄指其中幾件「傳為民國金石學家王國維舊藏」。王國維固然是金石學名家,生前最高的官職是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可算是不窮也不富,卻從來没有聽說他是青銅器大收藏家,拍賣行指拍品傳為他的舊藏,不知有何所據?

 

  既然中國大陸不能拍賣新出土古代青銅器,一些文物販子丶文物炒家為怕麻煩便轉移陣地,將新出土古代青銅器運送到外國,之後替它們揑造來源,試圖掩人耳目。前一陣子,一組新出土的古代青銅器在東京中央拍賣,中國文物局追查到日本,東京中央撤拍之外,還惹上不少麻煩。

 

  古代青銅器是否「生坑」(新出土),懂行的人一看「皮殼」Patina便知,瞞是永遠瞞不過的。

 

  最近二十多年,新出土的古代青銅器幾乎全部經香港外銷至全世界。這些外銷的古代青銅器,大部分入藏博物館或成為私人收藏,小部分在市場上流通,有一些還回流到中國大陸,成為所謂流傳有序、有據可考的青銅器。

 

  最近本地一間二線拍賣公司拍賣一批古代青銅器,其中一部分是回流的貨,另一部分卻没有來源,因此引起中國文物局的注意,聯同本地的重案組上門審查來源。據聞拍賣公司老闆聲稱没有來源的青銅器拍品全是新仿品,目的是騙人,這一招釜底抽薪是否管用,我並不樂觀,我相信麻煩事陸續有來。

 

  現在古代青銅器市場最大的困局是「生坑」(新出土)青銅器幾乎没人敢買,因為没有人知道中國文物局何時追贓。收藏家丶古董商對「生坑」青銅器無不小心翼翼,因為「生坑」青銅器除非不曝光,否則一定惹來諸多麻煩!

 

商代 青銅鶚尊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我最近走過上環荷里活道,一個不太相熟的行家把我叫住,給我看一隻青銅鶚(粤音唸:諤)尊的相片。青銅鶚尊是古代最重要的青銅禮器之一,最著名的例子首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鶚尊。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動物造型器並不常見,尤其是鳥形器,可稱得上精品中的精品,這類難得一見的青銅鶚尊,最近幾年卻屢次出現於二線拍賣會,令人疑惑究竟是不是盗墓賊最近發掘了一座商代大墓,掘出了幾隻青銅鶚尊?

 

  青銅鶚尊拍品我只看過拍賣目錄的圖片,因此不敢斷言真假。如果它們是假的,我無言,因為仿得實在太高。行家給我看的青銅鶚尊,記憶中跟最近拍賣的青銅鶚尊的皮殼幾乎一模一樣,令我懷疑是否出自同一個墓葬,還是出自同一個工匠之手!

 

  就算它是真的,這類價值不菲的燙手山芋我是萬萬不敢上手的,尤其是明顯的「生坑」貨,因為它一不能曝光,二不能上拍,只能私底下買賣。古董文物行情是凡是不能曝光的古董文物,一定給買家殺價,到時貨主賣又不是,不賣又不是,還惹來一肚子氣,何必呢!

 

25/04/2024

白明羅馬個展「百維交匯」:在探討傳統如何走向當下時,或許先擁抱改變

#藝術 #展覽 #羅馬 #白明 #陶藝家 #陶瓷藝術家 #季豐軒 #Artcation #Art & Culture

  四月的威尼斯甚是熱鬧,這邊廂是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那邊廂則是朱德群的回顧展「星雲」,而在距離威尼斯數小時火車的羅馬鬧市中,季豐軒畫廊則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白明於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的個展「百維交匯」拉開了帷幕。

 

白明,《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瓷、多種高溫礦物顏料、瓦斯燒,每件19-26cm(高),7-10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時次展覽以藝術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為主軸,展出80件跨媒介作品,媒介涵蓋陶瓷、裝置、水墨和漆畫,作品所採用的媒介與材料無疑是植根東方文化的底蘊,但經煉化後,傳統與現代匯合,帶來新的解讀。如陶瓷作品《岩畫風景》(2016年)採用了元代發展成熟的釉裏紅與氧化鐵作為釉彩燒製而成,但箭筒器型的瓷器上抽象樣式,卻帶著古代岩石的圖騰;《墟·卷軸牆》(2022年)將瓷泥融入紙漿中,構成捲軸的形態以不同溫度燒製,以非傳統的手法傳遞來自傳統的觀念;《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則以器型、體量、形式與空間作為切入點,探討瓷土不同的表情,以及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除了瓷器作品,其水墨作品《山海新經》(2020-2022年)與漆畫作品《凝固的空間》(2018年)也是循著這思路發展而來。

 

白明,《墟·卷軸牆》,2022年,瓷、紙漿泥、多種燒法,每件8-18cm(長),6-11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山海新經—半島》,2022年,宣紙、國畫顏料、墨、茶,129 x 255cm(連框)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幼細而又充滿律動的線以青花繪製,形成一片水,在透潤的白瓷上搖漾著。看白明的作品,看得不只是瓷器工藝的傳承,還有傳統於當代語境下的存在意義。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並非只有科技與創新,也有傳統文化、工藝、藝術如何走向當代的命題。但其實這個命題並非一時之間冒出的,在每個朝代更新,藝術或工藝都有著微妙的變化,以回應當下社會狀態。但在探討如何走向當下之時,或許是先要擁抱改變。AI或3D打印的出現,無疑完全改變了整個陶瓷的製作方法,但白明卻表示,他找到了當中的包容性,「現當代陶藝並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在傳統裡的經典和審美中去蕪存菁,繼而再增加一些新的東西。」攝影的出現,讓法國畫家Paul Delaroche說出了繪畫已死的感概,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不但沒有殺死繪畫,還讓繪畫從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激發了不同流派的誕生,也從當初的絕望成了推波助瀾的希望。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白明相信未來一定有比3D打印、AI更顛覆思維方式的東西出現,「但所有新的東西未必會以替代某一種藝術為代價。」

 

 

白明,《線釋水系列之二》,2022年,瓷、青花,54 x 58.5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岩畫風景》,2016年,瓷、釉裏紅、氧化鐵,118 x 33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關於白明

 

  白明生於1965年,是屢獲殊榮的跨領域藝術家,其創作媒介涵蓋陶瓷、水墨和漆畫。作品為大英博物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薩拉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重要博物館所收藏。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執行副館長,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展期:2024年4月24日至6月30日
地點: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
地址:Viale delle Belle Arti,131 羅馬,意大利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