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缸邊隨筆
25/03/2024

人匯後向

#財金大勢 #人民幣 #缸邊隨筆 #日圓 #美息 #美元

  上周五(22日),美元兌離岸人民幣一度急挫逾400點,A股與港股急挫。是甚麼讓離岸人匯急挫,突破7.26關口?

 

  筆者認為是阿爺反擊美日「操控」美元和日圓匯價。此話怎說?先看3月22日人匯怎跌(圖一)。

 

 

  促使人匯下跌的一個原因是瑞士突然宣布減息0.25厘至1.5厘,成為G10貨幣央行自疫情以來首個減息央行。瑞士宣布減息後,3月21日美元指數漲0.58%,離岸人匯跌0.57%。非美貨幣普遍下跌,歐元兌美元跌0.57%,英鎊兌美元跌1.05%,澳元兌美元跌0.25%,美元兌日圓漲0.24%,而瑞士法郎兌美元則大跌1.2%,是為去年11月以來新低。從以上對比,見出離岸人匯兌美元跌幅,跟各主要貨幣對比,迄上周五止,是同步以至減少。只不過人匯跌是我們到肉,瑞郎、英鎊跌雖較多但不到肉而已!

 

  美國的1、2月通脹是有回升勢頭,而如按長周期的美國通脹走勢,到2024年中,是有見底回升之勢(圖二)。

 

 

  美國減息的可能性,不一定如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所言,可以輕言減息。美息一日不減,人匯便一日有受壓可能(圖三)。

 

 

  日本日前取消負利率,理論上,日匯可升,但實際上卻下跌,這應是日央行干預所致。日匯弱,會對中國出口產生壓力。

 

  美息匯與日圓的表現使人匯在1月時,常維持在7.19區,是少有的橫行,是待變的走勢。

 

  上周四(21日)晚傳出美國會提出限制對華投資的草案,美國會會提出這樣的制華草案是不足為怪的。在去年筆者已寫了篇《堅壁清野》文(圖四),提出美國定會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崛起。芯片打壓未如美國所想,便只會加強各方面的打壓,金融會是必然戰場。

 

 

  美日是會聯手將美元兌日圓盡量推至151區以至逾之(圖五),若是,離岸人匯在今周可能會見出7.30以至7.32。但屆時阿爺定會出手,因阿爺不可能讓離岸人匯一蹶不振的,亦因此恒指在16000至16200區應有支持(圖六)。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16/06/2024

日本利率先禮後兵

#陶冬天下 #植田和男 #日本 #日圓 #日本央行 #聯儲局 #財金大勢 #通脹 #美國 #貨幣政策 #英國

  日本銀行說,「我要動手啦,不過慢一點」;美國聯儲局說,「我不動手,但是今年一定動手」。美日央行貌似矛盾的言辭,給本來就動盪的市場增添了幾分不確定性。美日央行的話術,對資本市場帶來衝擊:美國國債漲、全球股市跌,日圓弱、日債強。石油天然氣和黃金白銀價格一起上漲。歐洲議會選舉極右勢力上位,法國總統出人意料宣布提前議會選舉,法股和歐元受到拖累。
 
  上周萬眾矚目的央行會議,不在美國而在日本。由於5月央行干預債市的資金規模出乎意料地遠小過規定的金額上限,市場普遍預期BoJ在本次會議上啟動QE減量的程式。市場猜對了一半,日本央行宣布在未來一至兩年會減少買債規模,「讓長期利率更自由地根據金融市場作出調整」。經歷了十餘年反市場政策後,央行終於打算放下有形之手了。
 
  行長植田和男直言,「應該用可預測的減少購債方式來確保市場穩定性」,一旦開減規模將是「重大的」。然而市場猜錯了另一半,央行既沒有給出計劃的細節,更沒有實施減少購債的行動,典型的鷹派戲碼、鴿派舞姿。當局先廣昭天下,削減市場的沽空頭寸,勿謂言之不預。
 
  為了穩定人心,行長表示不會減持日債,只會少買一點,數量也不會太激進,但是不排除減碼QE的同時開始降息。筆者預計7月會議上給出具體的減碼細節,減息恐怕要等到9月。日本銀行的目標順序是,1)政策正常化,2)引導市場利率上升,3)調高政策利率。前兩點已經發生,第三點做了一次,後續動作沒有迫切性,反而不觸發市場恐慌更重要。
 
  經過這些年,日本銀行積累下了大約755萬億日圓的資產,其中主要是日本國債,規模是巨大的。更有甚者,由於頗大的日圓與美元之間的利差,日債與日圓在市場上又積累下龐大的沽空盤,許多還連著衍生產品,日本加息牽一髮動全身,既可能造成日本債市崩盤,也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構成衝擊,所以透明度和預先警告十分重要。

 

日本央行在處理政策退出上十分謹慎,摸著石頭過河。(AP)

 
  2013年3月開始量化寬鬆時,日本銀行持有91萬億日圓國債,上個月持有規模則達到了593萬億,這10年干預規模之大是觸目驚心的,未來的減持也可能是驚心動魄的。何況日本內需的復甦並不順暢,消費信心似乎並沒有因為30年最大幅的的漲工資而明顯改善。這就決定了日本銀行在處理政策退出上十分謹慎,一定是摸著石頭過河。
 
  儘管日本央行表露出了放緩QE步伐的態度,日圓匯率看來並不領情。一則此舉已在市場意料之中,二則日美之間利差依然巨大。如果不大幅縮小利差,資金空日圓買美元資產的套利交易依然是「躺贏」的。市場賭日本央行在可預見的將來都只能做做樣子,無意讓利率趨向其他發達國家。
 
  幾乎同一時間,聯儲局的FOMC開會,決定利率政策不變,但將前瞻性指導從第一季度的今年減息三次矯正為一次左右,這肯定是一個強硬的政策暗示,不過符合之前幾個月通脹數據的趨勢和分析員的預期。可是,接下來主席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的演繹才是戲肉,「19個決策者中15位預測一至兩次減息」。
 
  鮑威爾直言決策者對利率把握的確信度並不高,更坦白指如果多見到幾個最新的通脹數據,點陣圖「可能就不同」。話音未落,CPI、PPI和PCE連環三擊,共同指向美國通脹放緩的方向。5月CPI回落到3.3%,核心CPI 3.4%,PPI為2.2%,核心PPI 2.3%,全部低過前期和分析員預測中位數。接下來聯儲局最看重的5月PCE,分析員預測按月升0.1%,核心PCE也是0.1%,6個月來最小升幅。
 
  實際情況比表層數據更漂亮。扣除能源、食品和房租的超級核心CPI通脹,在5月按月上漲接近零。飛機票、保險、汽車服務、酒店等服務業價格看來已經停止上漲,這是聯儲局最想看到的,這證明525點的加息開始對內需產生影響了。至於房租,仍有0.4%的按月增長,不過租約合同有周期,所以房租一般被視為落後指標。
 
  然而,政策決策者拒絕慶祝,依然擺出了相對強硬的姿態。主要原因是聯儲局在過去幾年對通脹屢屢判斷失誤,所以在沒有更進一步的確認之前,保守療法可能風險較小,何況不到兩個月前才剛剛換上了鷹派一點的立場。聯儲局在觀察,市場也在觀察。
 
  毫無疑問,服務業通脹出現受控的跡象是好事,非通脹(disinflation)場景更趨全面。不過非通脹不代表通縮,物價稍微受控也不意味著經濟即將面臨衰退。目前的物價數據只能說,進一步加息的風險逐漸消退,經濟回落正常增長範圍,是否需要減息、甚麼時候開始減息仍屬未知數。

   如筆者在此欄目不斷指出,觸發聯儲局進入減息周期的,可能不是衰退而是事件。在長達十餘年的零利率環境之後,利率漲得太猛,停留的時間太久,對經濟體的融資成本乃至融資能力帶來壓力,經濟中最弱的一環(如商業地產)出現斷裂的機會頗大。這可能成為美國貨幣政策的轉捩點,只是時間點難以預測。
 
  本周兩大看點:1)美國零售數據:最新的消費信心、CPI數據之後,美國零售數據會給出美國消費者是否開始勒緊褲腰帶;2)英格蘭銀行會議:英國6月減息的機會不大,不過行長貝利關於未來減息的語境,一定受交易員重視。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