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城物語
18/08/2023

獲准人體試驗!馬斯克Neuralink贏盡全球目光、估值暴漲!腦機接口科技領跑者卻另有其人?

#Smart Living #醫療界 #大腦 #腦機接口 #公司 #電腦 #技術 #人體臨床實驗 #腦機接口 #馬斯克 #Synchron #Neuralink #腦神經技術初創 #腦神經 #BCI設備 #漸凍人症 #大腦神經 #腦退化症 #憂鬱症 #精神分裂 #失明人士 #四肢癱瘓 #試驗

  經典科幻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中,人類大腦能跟電腦連接起來,將各種知識和技能直接下載至人腦。未來,大家腦部只要植入「腦機接口」,都可以擁有類似的特殊能力。科技狂人馬斯克創立的腦神經技術初創Neuralink,已獲准進行首次人體臨床實驗,刺激公司估值暴漲至50億美元。但腦機接口領域真正領跑者卻非鎂光燈下的Neuralink,而是一直默默耕耘的Synchron。為甚麼這家小公司可以在技術上領先Neuralink?一旦腦機接口大規模落地使用,將為醫療界帶來甚麼巨大轉變呢?

 

Neuralink擬今年展開人體試驗

 

  2023年5月,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專門研究「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的初創公司Neuralink宣布,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可以開始人體臨床實驗。馬斯克表示,打算將BCI設備植入四肢癱瘓或截肢的病人腦中,將會在2023年內展開試驗。

 

Neuralink是BCI領域中最具知名度的公司,這當然要歸功於馬斯克的高調作風。(圖片來源:X.com@elonmusk帳號)

 

  Neuralink於2022年首度向FDA申請許可,結果遭到拒絕,主要理由包括:BCI設備中的鋰電池有機會在腦內移位或過熱、植入腦部接線可能導致發炎和血管破裂等;局方又質疑,設備能否在不造成損傷下從大腦中移除。

 

  為滿足FDA的安全條件,Neuralink找來巴洛神經內科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幫手。這是美國最大的腦神經研究所之一,擁有腦神經植入手術的先進技術與豐富經驗,可以幫助Neuralink的開腦植入方案變得更加安全。前FDA官員、現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神經科學副教授克里斯汀·韋爾(Cristin Welle)認為,如今FDA准許Neuralink進行人體實驗,象徵著該公司已通過臨床前安全測試。

 

Neuralink開腦植入腦BCI設備

 

  對Neuralink來說,取得FDA人體實驗准許等於贏得一場重大勝利。該公司估值從兩年前約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暴升至2023年6 月約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2023年8月,Neuralink宣布完成D輪融資,由PayPal共同創辦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旗下Founders Fund牽頭,集資金額高達2.8億美元(約21.84億港元)。

 

  Neuralink的BCI技術要求患者接受開腦手術:由手術機械人在頭骨上切開一個小洞,置入硬幣般大小的圓形裝置「Link」;然後,把Link伸出的幼細接線縫進大腦皮層表面,以偵測腦神經訊號;最後,蓋回頭骨和頭皮,進行縫合。

 

 Neuralink的BCI方案以「Link」為中心,這是一種處理腦神經訊號的小型圓形植入裝置。(圖片來源:Neuralink官網)

 

Neuralink手術機械人能夠繞開腦部血管,好像縫紉機般把Link的線路縫進大腦皮層表面,以偵測腦神經訊號。(圖片來源:Neuralink官網)

 

  Link接收神經訊號後,透過藍牙網絡向外發送;電腦接收訊號後進行分析,理解箇中意思後就會執行指令,例如控制鍵盤輸入文字、操控滑鼠游標移動到指定位置等。

 

  在Neuralink的願景中,植入Link後,不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患者可以恢復活動能力,失明人士也可以重見光明,甚至可以治好腦退化症、憂鬱症、或是精神分裂症等。若然BCI成真的話,將為全球醫療科技帶來飛躍性的進步。然而,有醫學專家警告,植入或移除BCI裝置的過程中,仍有很多安全問題需要克服,最終電子零件會否傷害腦部,還有待考證。

 

日後癱瘓患者只要在腦部植入Link裝置,便可以用意念控制電腦滑鼠游標的移動。(圖片來源:Neuralink官網)

 

BCI領域真正領跑者Synchron

 

  儘管Neuralink是BCI賽道上最出名的參賽者,但真正的領跑者卻是另有其人——由澳洲墨爾本大學神經科學專家托馬斯·奧克斯利(Thomas Oxley)成立的Synchron。早於2007年,奧克斯利提出「Stentrode」技術概念,這是一種可以置入血管用來探測大腦神經訊號的支架。

 

  2012年,奧克斯利在澳洲創立醫療科技初創公司SmartStent,初期聚焦於研究神經病變癱瘓的新型療法,後來漸漸將研究焦點轉移至腦機接口。2016年,該公司改名為Synchron,並將總部遷移至美國,隨後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關於BCI的研究論文,讓外界知曉「Stentrode」的存在。

 

  2018年,Synchron在無需進行開腦手術的情況下,成功把Stentrode置入羊隻腦部,並證明該設備能夠刺激腦部,產生類似肌肉插入電極後的收縮反應。2020年,Stentrode被FDA核准為突破性醫療設備(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2021年,Synchron進行B輪融資,取得4,000萬美元(約3.12億港元)資金;同年,該公司獲得FDA的醫療器材臨床試驗豁免,可以展開臨床人體實驗。

 

  62歲的漸凍人症患者菲利普·奧基夫(Philip O'Keefe)接受Synchron的人體實驗,在腦部植入Stentrode。2021年12月23日,奧基夫在雙手無法活動的情況下,單憑意念控制電腦,撰寫和發送一則Twitter(X.com)推文:「hello, world! Short tweet. Monumental progress.」(你好世界!簡短的推文。巨大的進步。)

 

  

Synchron跟澳洲墨爾本大學、墨爾本皇家醫院合作,為漸凍人症患者奧基夫植入Stentrode,讓他可用意念控制電腦操作。(圖片來源:翻攝墨爾本大學官方YouTube影片)

 

奧基夫透過Synchron創辦人奧克斯利的Twitter(X.com)帳號,發出首則藉由意念控制寫成的推文:「hello, world! Short tweet. Monumental progress.」(圖片來源:X.com@tomoxl帳號)

 

Synchron從靜脈置入BCI設備

 

  Synchron指出,這是全球首次有人藉由BCI設備,直接在社交媒體上留言,開啟了患者與世界保持聯繫的大門。造就這項奇蹟的Stentrode,不像Link般要在頭骨上開個洞、再植入,而是透過頸部微創手術,從靜脈置入腦神經感應器。

 

  當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後,醫生會在頸內靜脈合適位置進行穿刺,跟著利用一條長度為2厘米的引導管將Stentrode置入,再注入生理鹽水把裝置推送到大腦的運動皮層。Stentrode擁有16個電極,表面積為0.3平方厘米,能夠探測附近皮層的腦神經訊號。

 

  

Stentrode取名自「Stent-Electrode Recording Array」,意指支架型電極陣列。這個鎳鈦合金支架上安裝了16個電極,植入腦部後即可接收患者發出的腦神經訊號。(圖片來源:翻攝Synchron官方YouTube影片)

 

  Stentrode透過血管中的導線將腦神經訊號傳遞至鎖骨下方的通訊裝置「Synchron Switch」,接著以無線方式把訊號傳送給外部電腦系統。電腦內的《brain.io》軟件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對腦神經訊號進行解讀,理解訊號的意思後即會實現操作。

 

  

Stentrode把接收到的腦神經訊號,透過血管中的導線傳遞至鎖骨下方的通訊裝置,再無線傳輸至預載《brain.io》軟件的電腦系統;當《brain.io》解讀患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後,便會自動實現操作。(圖片來源:Synchron官方圖片)

 

Synchron技術領先Neuralink

 

  後來,Synchron再為另一位漸凍人症患者羅德尼·戈勒姆(Rodney Gorham)植入Stentrode,2022年11月讓他公開示範,如何用意念操控iPad發出聊天短訊。經歷兩次公開人體實驗的成功後,Synchron於同年12月宣布獲得7,500萬美元(約5.85億港元)的C輪融資,由美國生物醫學創投基金雅琪創投(ARCH Venture Partners)領投,更吸引了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參與投資。

 

  相比起Neuralink方案,Stentrode的最大優勢是不用進行開腦手術,即可在腦內置入BCI設備,減少手術對患者造成的發炎反應。一般來說,患者接受開腦式植入手術後,通常要住院3至7天;採用靜脈式微創手術,病人僅需留院48小時就能回家了。

 

  2023年1月,Synchron發表一篇關於Stentrode臨床安全性的論文,顯示Stentrode在4名患者腦內運作了一年,未有出現發生不良反應。實驗期間,患者幾乎每天都會透過Stentrode來回覆電郵、進行網購、以及處理網上金融事項,操控準確率高達97%以上。由此看來,正當馬斯克為Neuralink取得FDA人體實驗許可而沾沾自喜之際,其實對手Synchron早已完成多輪人體試驗,技術上遙遙領先。

 

Neuralink募資遠勝Synchron

 

  雖然Synchron是最接近BCI商業化的公司,但現時仍要面對不少挑戰。首先,用於解讀腦神經訊號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尚未完善,難以理解較複雜的指示,所以該公司正積極調整現有演算法,未來更會考慮自行研發一套全新演算法。

 

  另外,Synchron從沒公布產品定價,難以判斷產品收入是否足以支撐公司繼續發展,目前唯有依靠向外募資來維持營運。經過多輪融資後,該公司集資總額達到1.45億美元(約11.31億港元)。相較之下,由馬斯克領軍的Neuralink單是D輪融資的金額,已差不多是Synchron歷年集資額的兩倍了。

 

  私募市場數據平台PitchBook的資料顯示,2022年涉及腦神經科技研發的初創公司,總共募集了2.78億美元(約21.68億港元)的資金;來到2023上半年,相關初創的整體集資規模已達到1.43億美元(約11.15億港元),估計全年集資額有望高於前一年。由是觀之,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資金投入BCI研發領域,為漸凍人症或四肢癱瘓患者帶來一絲希望曙光。

 

延伸閱讀:

 

人腦連接電腦不是夢!Neuralink腦機接口助癱瘓者再次行走,背後卻隱藏虐待實驗動物黑幕?

07/06/2024

AI PC觸發CPU新戰局!微軟押寶高通Arm處理器,挑戰Intel、AMD的x86電腦霸權!

#Smart Living #微軟 #AMD #Intel #PC #AI PC #Snapdragon X #AI #智慧生活 #Microsoft #PC處理器

  全球邁向AI時代,PC也步入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微軟在5月發表全新AI PC規格「Copilot+ PC」,叫人意外的是,首批Copilot+ PC產品所用的CPU,竟然不是Intel或AMD出品,而是高通的Arm架構Snapdragon X系列處理器,似乎PC產業典範要從Wintel(Windows+Intel)轉向WOA(Windows on Arm)。究竟PC處理器市場格局會否從雙雄對決,演變成三國爭霸?

 

首輪Copilot+ PC全屬高通製品

 

  2024年5月20日,微軟(Microsoft)正式發表專為生成式AI設計的新型Windows PC規格「Copilot+ PC」,並以此作為Windows PC的新稱號。根據微軟定義,Copilot+ PC必需內建神經網絡處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起碼要有 16GB 記憶體、256GB SSD硬碟,達到每秒超過40兆次運算(Trillion Operations Per Second,TOPS),足以在PC上直接運行AI模型,並擁有一整天的電池續航力。

 

  微軟宣稱,Copilot+ PC在單次充電後,可供連續播放22小時的影片或瀏覽15小時的網頁,其效能更比內置M3處理器的15吋MacBook Air高出58%。手機晶片巨頭高通(Qualcomm)是目前唯一獲得微軟認證的WOA裝置策略夥伴,故此首輪上市的Copilot+ PC新機將全部採用高通的Arm架構Snapdragon X Elite或X Plus處理器,預計6月開始出貨;至於PC界的老大哥英特爾(Intel)與超微(AMD),反而要晚一點時間才會有相關產品推出。

 

  

Snapdragon X Elite不但運算力高達45 TOPS,而且每瓦性能是Apple M3處理器的2.6倍,是Intel Core Ultra 7處理器的5.4倍,因此能帶來最快且最有效率的AI體驗。(圖片來源:Qualcomm官網)

 

高通擬藉CPU重新定義AI PC

 

  有鑑於此,高通執行長克里斯蒂亞諾·阿蒙(Cristiano Amon)在COMPUTEX 2024的主題演講上,有足夠底氣高喊:「PC正在重生!這是PC產業的新時代。」他認為,PC產業正處於AI革命的重要時刻,高通將會透過其CPU重新定義AI PC。「Snapdragon X系列和CoPilot+是《Windows》中最重要的轉變之一。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它與《Windows 95》一樣重要。」

 

繼雄霸手機晶片市場後,高通下一步是跨入PC處理器領域。高通執行長Cristiano Amon揚言:「高通正在從一家通訊公司,演變為互聯網運算公司。」(圖片來源:Qualcomm官網)

 

  自1981年PC面世後,微軟一直跟Intel合作無間,形成強大的「Wintel」陣營,主導全球PC產業。Intel的x86架構處理器與AMD生產規格相容的處理器,可說是PC的唯一之選。智能手機崛起後,ARM架構設計的手機處理器,呈現出低功耗、高效能的表現,引起微軟的注意。

 

  於是,微軟在2016年推出Windows on Arm政策,讓《Windows》能夠支援Arm架構CPU。同年,高通與微軟簽署協議,成為與微軟獨家合作WOA平台的CPU開發商。其後,高通先後推出多款電腦CPU,但市場反應平平,始終無法立足於PC市場。

 

Arm CPU打入電腦市場全靠蘋果

 

  最終,能夠讓Arm CPU打入電腦市場的是蘋果(Apple)。2020年11月,蘋果發表基於Arm架構的「Apple Silicon M1」,搭載到MacBook、Mac Mini、iMac之上,獲得一致好評。自此,蘋果決定揮別Intel CPU,全面改用自研CPU:M2在2022年面世,M3在2023年登場,讓Arm CPU市佔率逐步攀升至13%。

 

  眼看Apple CPU取得空前成功,高通遂在2021年豪擲14億美元(約109.2億港元)買下晶片設計公司Nuvia,以增強其電腦和伺服器CPU的研發能力。2023年,高通再度發表PC處理器Snapdragon X Elite,正是基於Nuvia的Oryon CPU研製而成。為搶奪市場份額,高通跟Acer、ASUS、Dell、HP、Lenovo等合作,於2024年6月推出22款搭載Snapdragon X處理器的AI PC。

 

  市場認為,AI PC將從2024下半年開始崛起,預測全年銷量有望達到4,000萬部,到2025年將躍升至1億部。在這波AI PC浪潮中,高通因被微軟選為優先合作夥伴,故此取得先機,能以Arm CPU突入AI PC市場。外界預計,2026年Arm CPU在電腦市場的市佔率或會倍增到28%。

 

英特爾:處理器市佔率保持領先

 

  近年,PC處理器霸主Intel的市場份額已被AMD逐步蠶食,現在再加上來勢洶洶的高通Arm CPU,似乎讓英特爾進一步陷入困局。不過,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認為,x86處理器的市佔率依然保持領先,目前還未看到有明確誘因驅使消費者從x86轉投到Arm平台,加上對自家新CPU有信心,因此不怕市佔率受影響。

 

  Intel新一代處理器「Lunar Lake」將於2024年第三季出貨,其NPU運算力高達45 TOPS,AI總工作負載更高達100 TOPS。其對手AMD也會於2024年第四季推出全新處理器「Strix Point」,坐擁50 TOPS的運算力;另有一款更高階的產品「Strix Halo」,運算力高達60 TOPS,預計2024年底登場。雙方列出的新產品規格,均明顯高於微軟對AI PC的要求。

 

  

Intel執行長Patrick Gelsinger被問到,一旦高通Arm處理器比Intel CPU更受歡迎時該如何應對。他回應道:「如果Arm真的崛起,我希望提供晶圓代工服務......我們看到Arm身為英特爾晶圓代工夥伴的許多機會。」(圖片來源:翻攝Intel官方YouTube影片)

 

  其實,高通與微軟的合作已有一段日子,2019年上市的Microsoft Surface Pro X正是搭載高通與微軟合作設計的Arm處理器,但卻未能引起市場關注,今次是否會有所不同,還須持續觀望。無論如何,在AI推波助瀾下,PC市場即將進入三國爭霸的新局面,勝負關鍵要看誰能深度綁定微軟合作,徹底整合AI模型,推出最佳使用體驗的AI PC。

 

延伸閱讀:

AI PC元年降臨!Intel、AMD搶推NPU處理器,高通轉攻電腦晶片市場,重塑全球科技版圖?

雲端AI已落伍?AI PC掀起電腦端運算新戰局!微軟、Intel英特爾惡鬥NVIDIA爭奪市場龍頭寶座!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