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城物語
29/12/2023

AI未來|歐盟AI法案通過!ChatGPT、人臉辨識全受監管!《人工智能法》是AI發展跳板還是障礙?

#Smart Living #人臉辨識 #人工智能法 #AI Act #OpenAI #數碼轉型 #智慧生活 #歐盟 #ChatGPT #電腦 #GPT-4 #人工智能 #恐怖襲擊 #通訊產業

  2023年結束前,一項關乎AI技術未來發展的重要法案 ──《人工智能法》(AI Act),經過接近40小時的馬拉松式討論後,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終於就法案達成協議。這是全球首個全面針對AI制定的綜合法律框架,將用於規管歐盟境內AI供應商,以及任何使用AI的公司或組織,更有望成為世界各國立法的參考標準。

 

旨在減少AI對基本人權侵害

 

  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總部內,歐盟立法官員在12月7日經歷接近24小時的激辯後,翌日再磋談了15小時,最終在12月9日宣布就《AI Act》達成臨時協議;12月14日更確認通過新法案細節,按照風險評級來規範AI與數碼產品對人權的可能侵害。

 

  《人工智能法》的要旨是,減少AI對基本人權的侵害,包括:嚴禁利用AI進行情緒識別,監控工作或教育場所;嚴禁從互聯網或閉路電視錄像中擷取人類臉部影像,並建立識別數據庫;嚴禁運用AI監控人類的行為和特徵,進而建立社會評分機制;嚴禁利用AI操縱人類行為,以違反其自由意志;嚴禁使用AI蒐集人類的生物特徵,並針對其政治、宗教、種族、性取向等進行分類。

 

  倘若警方執法時需利用AI進行生物或情緒辨識,必須先獲法院批准,並只能應用在恐怖襲擊、人口販賣等16類重大罪行。至於軍事和國防用途的AI系統,則不在該法案的管轄之列。

 

自ChatGPT在2022年底面世、引起全球廣泛關注後,歐盟遂決定必須在2023年內完成《人工智能法》的立法程序。(圖片來源:Freepik圖庫)

 

制定明確而具法律效力的細則

 

  《AI Act》的另一重點是,制定了明確的AI法律制度和規範細則。譬如當用戶使用如ChatGPT般的聊天機械人時,科技公司必須讓對方意識到是跟AI而非真人互動,並需為深偽技術(Deepfake)和生成式AI所產製的內容進行標記,以資識別。

 

  該法案又要求好像GPT-4般的通用AI模型,在投放到市場前,AI供應商必須遵守透明度義務,包括起草技術文件、遵守歐盟版權法,並披露有關模型訓練內容的詳細摘要。如屬帶有系統性風險的高影響力AI模型,推出前必須先對模型作出評估,包括估量系統性風險的規模和緩解方案,並執行對抗性測試;一旦發生嚴重事故,必須向歐盟執委會報告。

 

歐盟執委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人工智能法》是全球首創,為開發值得信賴的AI提供了獨特的法律框架。(圖片來源:X.com@vonderleyen)

 

基於風險評級對AI實施監管

 

  再者,《人工智能法》將基於風險評級的高低來實施監管:風險愈高的AI,規管就愈嚴。舉凡涉及水電煤等基建設施、醫療設備、決定教育或聘僱機會、執法與邊境管制的人工智能系統,均屬高風險AI。新法案要求這類AI廠商必須遵守嚴格要求,包括提供風險緩解系統、具有高質數據設定、設有人工監督、附有詳細的文件記錄和使用者資訊、以及擁有高水準而穩定的網絡安全機制。

 

  至於內容推薦系統、垃圾郵件過濾器等,則被視為最小風險AI,相關技術供應商將不在法例監管範圍,但有關廠商可在自願基礎上遵守這類AI的額外行為準則。

 

  歐盟將會成立一個新的監管機構 ── 歐洲AI辦公室(European AI Office),負責AI的合規審查和執法。一旦發現有AI公司做出違規行為,最高可被判罰款3,500萬歐元(約3.02億港元)或相當於該公司全球營業額的7%,以較高者為準;具體罰款金額取決於違規情況和違法公司規模。

 

商界:新法窒礙歐洲AI競爭力

 

  歐盟內部市場委員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表示,《AI Act》不止是一本規則手冊,更是歐盟初創企業在全球AI競賽中的跳板。但歐洲商界對此卻不敢苟同,逾150個歐洲風投基金與企業的負責人向歐盟發出聯署公開信,指出研發和使用AI的公司在新法案下面對不成比例的合規成本與責任風險,這可能會迫使AI初創把研發基地轉移到歐盟境外,投資者亦會將投入歐洲AI開發項目的資金撤回,窒礙歐洲的AI競爭力。

 

來自歐盟執委會、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的立法者經歷近40小時的激烈辯論後,最終三方就《人工智能法》達成協議。(圖片來源:X.com@vonderleyen)

 

  由Apple、Google、Meta等組成的電腦與通訊產業協會(CCIA)認為,歐盟為求盡快立法,倉促通過《AI Act》,當中可能有很多法規細節仍未考慮清楚,以致犧牲了AI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美國智庫數據創新中心(CDI)更指出,該法案可能是全球最嚴苛的AI法例,預計未來5年可能會為歐洲帶來310億歐元(約2,670億港元)的經濟損失,更會令歐洲的AI投資減少近20%。

 

  面對各方反對聲音,歐盟依然頂著壓力,繼續推動《AI Act》上路,排定2024年將再敲定各規則細節;跟著,只要取得歐盟各成員國的議員和代表批准,便可正式頒布法令,並於兩年後全面生效;換言之,各家AI公司有兩年緩衝期來修改產品,以符合新法例。一直不願披露ChatGPT訓練資料詳情的OpenAI,如不在法案生效前改弦易轍,就可能要被迫撤出歐洲市場了。

 

延伸閱讀:

 

全球首部AI法例出爐!歐洲議會通過人工智能法案,為何Google、OpenAI高喊難以承受?

AI發展太快惹恐慌!歐盟、加拿大搶先全球立法規管!OpenAI建議華府成立專責監管機構

AI可能導致人類滅亡?白宮下令AI接受評估,歐盟擬立法監管AI,教AI做人或是最佳解決方法!

 

07/06/2024

AI PC觸發CPU新戰局!微軟押寶高通Arm處理器,挑戰Intel、AMD的x86電腦霸權!

#Smart Living #微軟 #AMD #Intel #PC #AI PC #Snapdragon X #AI #智慧生活 #Microsoft #PC處理器

  全球邁向AI時代,PC也步入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微軟在5月發表全新AI PC規格「Copilot+ PC」,叫人意外的是,首批Copilot+ PC產品所用的CPU,竟然不是Intel或AMD出品,而是高通的Arm架構Snapdragon X系列處理器,似乎PC產業典範要從Wintel(Windows+Intel)轉向WOA(Windows on Arm)。究竟PC處理器市場格局會否從雙雄對決,演變成三國爭霸?

 

首輪Copilot+ PC全屬高通製品

 

  2024年5月20日,微軟(Microsoft)正式發表專為生成式AI設計的新型Windows PC規格「Copilot+ PC」,並以此作為Windows PC的新稱號。根據微軟定義,Copilot+ PC必需內建神經網絡處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起碼要有 16GB 記憶體、256GB SSD硬碟,達到每秒超過40兆次運算(Trillion Operations Per Second,TOPS),足以在PC上直接運行AI模型,並擁有一整天的電池續航力。

 

  微軟宣稱,Copilot+ PC在單次充電後,可供連續播放22小時的影片或瀏覽15小時的網頁,其效能更比內置M3處理器的15吋MacBook Air高出58%。手機晶片巨頭高通(Qualcomm)是目前唯一獲得微軟認證的WOA裝置策略夥伴,故此首輪上市的Copilot+ PC新機將全部採用高通的Arm架構Snapdragon X Elite或X Plus處理器,預計6月開始出貨;至於PC界的老大哥英特爾(Intel)與超微(AMD),反而要晚一點時間才會有相關產品推出。

 

  

Snapdragon X Elite不但運算力高達45 TOPS,而且每瓦性能是Apple M3處理器的2.6倍,是Intel Core Ultra 7處理器的5.4倍,因此能帶來最快且最有效率的AI體驗。(圖片來源:Qualcomm官網)

 

高通擬藉CPU重新定義AI PC

 

  有鑑於此,高通執行長克里斯蒂亞諾·阿蒙(Cristiano Amon)在COMPUTEX 2024的主題演講上,有足夠底氣高喊:「PC正在重生!這是PC產業的新時代。」他認為,PC產業正處於AI革命的重要時刻,高通將會透過其CPU重新定義AI PC。「Snapdragon X系列和CoPilot+是《Windows》中最重要的轉變之一。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它與《Windows 95》一樣重要。」

 

繼雄霸手機晶片市場後,高通下一步是跨入PC處理器領域。高通執行長Cristiano Amon揚言:「高通正在從一家通訊公司,演變為互聯網運算公司。」(圖片來源:Qualcomm官網)

 

  自1981年PC面世後,微軟一直跟Intel合作無間,形成強大的「Wintel」陣營,主導全球PC產業。Intel的x86架構處理器與AMD生產規格相容的處理器,可說是PC的唯一之選。智能手機崛起後,ARM架構設計的手機處理器,呈現出低功耗、高效能的表現,引起微軟的注意。

 

  於是,微軟在2016年推出Windows on Arm政策,讓《Windows》能夠支援Arm架構CPU。同年,高通與微軟簽署協議,成為與微軟獨家合作WOA平台的CPU開發商。其後,高通先後推出多款電腦CPU,但市場反應平平,始終無法立足於PC市場。

 

Arm CPU打入電腦市場全靠蘋果

 

  最終,能夠讓Arm CPU打入電腦市場的是蘋果(Apple)。2020年11月,蘋果發表基於Arm架構的「Apple Silicon M1」,搭載到MacBook、Mac Mini、iMac之上,獲得一致好評。自此,蘋果決定揮別Intel CPU,全面改用自研CPU:M2在2022年面世,M3在2023年登場,讓Arm CPU市佔率逐步攀升至13%。

 

  眼看Apple CPU取得空前成功,高通遂在2021年豪擲14億美元(約109.2億港元)買下晶片設計公司Nuvia,以增強其電腦和伺服器CPU的研發能力。2023年,高通再度發表PC處理器Snapdragon X Elite,正是基於Nuvia的Oryon CPU研製而成。為搶奪市場份額,高通跟Acer、ASUS、Dell、HP、Lenovo等合作,於2024年6月推出22款搭載Snapdragon X處理器的AI PC。

 

  市場認為,AI PC將從2024下半年開始崛起,預測全年銷量有望達到4,000萬部,到2025年將躍升至1億部。在這波AI PC浪潮中,高通因被微軟選為優先合作夥伴,故此取得先機,能以Arm CPU突入AI PC市場。外界預計,2026年Arm CPU在電腦市場的市佔率或會倍增到28%。

 

英特爾:處理器市佔率保持領先

 

  近年,PC處理器霸主Intel的市場份額已被AMD逐步蠶食,現在再加上來勢洶洶的高通Arm CPU,似乎讓英特爾進一步陷入困局。不過,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認為,x86處理器的市佔率依然保持領先,目前還未看到有明確誘因驅使消費者從x86轉投到Arm平台,加上對自家新CPU有信心,因此不怕市佔率受影響。

 

  Intel新一代處理器「Lunar Lake」將於2024年第三季出貨,其NPU運算力高達45 TOPS,AI總工作負載更高達100 TOPS。其對手AMD也會於2024年第四季推出全新處理器「Strix Point」,坐擁50 TOPS的運算力;另有一款更高階的產品「Strix Halo」,運算力高達60 TOPS,預計2024年底登場。雙方列出的新產品規格,均明顯高於微軟對AI PC的要求。

 

  

Intel執行長Patrick Gelsinger被問到,一旦高通Arm處理器比Intel CPU更受歡迎時該如何應對。他回應道:「如果Arm真的崛起,我希望提供晶圓代工服務......我們看到Arm身為英特爾晶圓代工夥伴的許多機會。」(圖片來源:翻攝Intel官方YouTube影片)

 

  其實,高通與微軟的合作已有一段日子,2019年上市的Microsoft Surface Pro X正是搭載高通與微軟合作設計的Arm處理器,但卻未能引起市場關注,今次是否會有所不同,還須持續觀望。無論如何,在AI推波助瀾下,PC市場即將進入三國爭霸的新局面,勝負關鍵要看誰能深度綁定微軟合作,徹底整合AI模型,推出最佳使用體驗的AI PC。

 

延伸閱讀:

AI PC元年降臨!Intel、AMD搶推NPU處理器,高通轉攻電腦晶片市場,重塑全球科技版圖?

雲端AI已落伍?AI PC掀起電腦端運算新戰局!微軟、Intel英特爾惡鬥NVIDIA爭奪市場龍頭寶座!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