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立會透視鏡
14/04/2021

新選舉制度,建制直選大將謀轉跑道

#立法會 #選舉改革 #直選 #選委會議席 #新選舉制度

  「千呼萬喚」特首林鄭月娥噚日(13日)終於公布「完善選舉制度」最新嘅安排,包括全新直選20席點樣劃分十區,亦都一併公布埋。

 

  正如Tina之前文章都有講過,今次直選嘅組成將會有翻天覆地嘅改變。十區20席雙議席單票制,阿爺嘅盤算係,最壞嘅情況係建制同泛民各有十席,呢個係最最最壞情況;如果泛民唔選或唔係十區都選的話,建制直選將會搶得更多席位。

 

(資料圖片)

 

  按照上一屆直選議席分布的話,十席建制一定唔夠分,肯定有一批要「犧牲」。有報章今日(14日)更加透露,港島嘅葉劉淑儀、九西梁美芬同埋九東嘅謝偉俊,都因為直選議席唔夠分,可能會被西環安排喺選舉委員會界別出選,留返啲席位畀其他後生嘅去衝鋒陷陣。

 

  不過據Tina從多方渠道得知,其實早喺新方案公布之前,唔少建制派嘅直選大哥大姐,早已經向西環表明心跡,謀求轉跑道,由直選轉過去選委會出選。「選舉從來都唔係容易嘅事,能夠出選選委會議席,基本上就係督定個位等投票結果公布,比起直選慳水慳力,面對嘅選民人數大減,又唔使做咁多地區工作,肯定係吸引好多。最緊要係,今次改制明顯就係要壓低直選嘅話語權,咁畀得阿爺或者西環欽點喺選委會出選,身份地位都自然被抬高唔少,建制派嘅大哥大姐又點會唔流口水?」一名建制派元老有咁嘅評述。

 

  不過有更重要一點,就係直選嘅十區,睇依家個勢,為防泛民全線撤退無人玩,建制都極可能會協調出兩條隊,以免出現兩個位得一個候選人嘅尷尬情況出現。如果建制真係出兩條隊,例如民建聯一條、新民黨又一條,再加多一兩位不知名人士,咁政黨都好穩陣,但最後真係有泛民入閘,甚或者支持泛民嘅市民「玩嘢」谷晒啲票去不知名人士,咁建制就極可能會二輸一,「試問啲大哥大姐點輸得?坦白啲講,都係有人怕輸先早早舉手話轉跑道姐。」不過呢位元老都補充,嚟緊立法會選舉變動太大,今時今日講分餅仔,仍然係言之尚早。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