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種生活
18/09/2020

【百年品牌】甄沾記椰子樹的秘密!兩代主理人:希望椰子糖變成香港手信

#人物訪問 #專訪 #甄沾記 #椰子糖 #聯乘 #百年品牌 #椰子 #工展會

  記得每逢農曆新年,祖父母都會把紅紅綠綠的椰子糖放進全盒,細路時只懂吃,卻不知這糖原來大有來頭,既是香港名牌,也承載著一個百年家業傳承故事。

 

  到了今年六月,編者採訪以甄沾記椰子糖為主題的聯乘自助餐,由一粒椰子糖演變出香味四溢的菜餚,顛覆了我對椰子糖等新年糖果的刻板印象,編者不禁想:百年品牌還要搞「新花臣」?

 

 

一棵椰子樹故事

 

  在滂沱大雨的早上,走進位於北角工業大廈的甄沾記門市,亮白柔和的燈光、放滿各式產品的陳列架,令細小的空間變得更平易近人、一目了然。放眼一看,就是一塊印上「甄沾記」的屏風,用作分隔銷售區和工作區;在眾多產品中,最亮眼的還是那具標誌性的商標!以經典的紅藍間條為底色,配上長出三粒椰子的椰子樹,老一輩香港人看到,無不感覺親切;年輕人呢,既覺懷舊,又覺有趣。

 

甄沾記的標誌性商標

 

  「三顆椰子就代表三代人,其實,現在應該要加多一粒上去啦,哈哈哈!」甄沾記第四代成員甄嘉浚(Adrian)笑說。

 

  原來,在這個充滿歷史感的商標內,暗藏著一個家族的故事,以樹上的三顆椰子寓意三代人永遠相依在一起。不過,正如Adrian所說,品牌走到今天,可能要為商標內的椰子樹多添一顆椰子了!因為品牌現在由兩代成員共同打理!

 

甄沾記第四代成員甄嘉浚(Adrian)

 

第四代:立新而不破舊

 

  「我們會用六個字來釐定現在的品牌,就是『立新而不破舊』。」Adrian肯定地說。

 

  Adrian兩年多前回港,眼見姑媽(第三代成員甄賢賢、甄麗賢)需要幫忙,就想運用自己在市場營銷的專業,希望幫助甄沾記邁向新一頁。許多百年老店的發展,都是由後代接手,結果好壞參半;我想,箇中關鍵,是新一代是否了解品牌DNA,是否能將DNA不失真地延續。

 

  Adrian說,整個家族,包括他在內都是吃椰子糖長大的,他明白甄沾記的椰子糖是何其真材實料,只用肉厚多汁的馬來西亞椰子製成,品質好之餘,亦包含一份情懷和歷史,說得上是一代港人的回憶。

 

左起:甄沾記第四代成員甄嘉浚、第三代成員甄麗賢、甄賢賢

 

  不過,只靠老一輩口耳相傳,品牌難免會給年輕一代老套的感覺,分分鐘連甄沾記是甚麼也不知道。但Adrian覺得,「正因為這種老套,才令我們品牌去到今時今日。」因此他與品牌設計師Keo Wan聯手合作,以「立新而不破舊」的原則,將甄沾記打造成一個與時並進,但又不失傳統元素的品牌。

 

  Adrian這「改革」都算大膽創新,除了樂於與各大酒店、餐廳甚至是玩具商進行聯乘計劃外,最值得留意的,必數其破格的產品包裝和創新口味!Adrian說,設計師為了吸引年輕客人,決定將傳統產品包裝改頭換面,採取全白色及黑色的糖果包裝,簡約得來型格,而且坊間少見。

 

甄沾記與玩具商進行的聯乘計劃

 

  在產品口味上亦決定推陳出新,由原來的四款椰子糖增加至今天的七款,其中包括少甜海鹽椰子糖、薑糖,給人新鮮感和健康感覺;每款糖果有屬專包裝袋,方便客人分辨,非常貼心。另外,為了順應年輕人及潮流,更大玩食字和諧音,推出「脆脆椰」(椰子脆片)、「椰露蛋卷」、「仙椰汁」(諧音:鮮椰汁)等新產品;與玩具商玩聯乘推出的限量紀念品如巴士、雪糕車、瓷杯等一度受追捧,成功涵蓋到老中青客源,讓品牌在新世代上站穩住腳!

 

「仙椰汁」早在80年代已經推出!

 

守著、延續回憶的味道

 

  「客人多為老主顧,他們吃過糖果後發現不是以前的味道,是會回來罵我們。」Adrian一臉認真地說。

 

  一世紀以來,甄沾記都以「重質不重量」為經營理念,從四五十年代開始,已堅持只用最新鮮的馬來西亞椰子製作、菲律賓呂宋芒、手打雪糕,標榜香港製造,百份百純天然。這份只屬於甄沾記的經典甜味,從此成為了一眾老顧客的回憶。Adrian說,「那些來到舖頭,就指定要買『芒果雪糕』的,都是識食的老顧客。」對他們而言,一粒椰子糖不只是食物,更是記憶的味道。這份甜,可能是默書滿分的一點小獎勵,是苦悶生活中的一點調劑,是新年與家人共聚天倫的回憶……因此很多客人會因為糖果變細了、不夠香而上門「投訴」。但對Adrian而言,客人的意見就是對品牌最好的回饋,他會虛心受教,接納不同意見,在傳統與創新中找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在立新之餘,堅守不破舊,守著最重要的——品質與味道。

 

 

三代椰子糖王國的興衰

 

  世上沒有永垂不朽的王國,風靡一時的糖果雪糕如是,一個品牌如甄沾記如是。品牌在2006年因為一個「錯誤的商業決定」而停產;在2011年才由第三代的Evelyn和八姐麗賢一起重頭再來。在那一刻開始,Evelyn決定每年只會推出一款新產品,專心打造以「質」取勝,希望再次嬴得客人歡心,希望再次盛載著一代人的回憶。

 

  「客人上來罵我們時,又會問甚麼時候才有芋頭雪糕批、朱古力脆皮雪條?」甄沾記第三代成員甄賢賢(Evelyn)補充說道。

 

 

  年輕一輩如我,聽著甄賢賢娓娓道來甄沾記的故事,覺得特別有意思。品牌在1915年成立,創辦人甄倫立初期在香港半山區擔挑叫賣椰子糖和椰子雪糕。Evelyn說:「相傳那裏的神父、洋人叫他『呀Jim』『呀Jim』,所以就改名為甄沾記。」品牌的椰子產品做到街知巷聞,由中環的小販檔發展到在堅道65號開設門市;更於五十年代在黃竹坑設廠大量生產,最風光的時候還將業務擴大至海外美加,那些年可說是品牌的盛世,這個椰子糖王國無人不曉。

 

甄沾記第二代甄彩源先生(由受訪者提供)

50 年代家族照

左起:甄賢賢的三家姐、大家姐、二姑姐,是爸爸的得力助手。(由受訪者提供)

 

  「以前在工廠的感覺,真的給我無窮回憶!」從小就在椰子廠成長的Evelyn將故事娓娓道來。

 

  說起以前在工廠的童年回憶,Evelyn點滴在心頭。她形容廠內的環境簡陋,以前只用一個個大木箱儲存椰子糖,她就最愛與兄弟姊妹在那兒捉謎藏。她說:「我們是沒有聖誕節的,一放學放下書包就到工展會幫手,不夠高就拿餅乾罐來站著,很開心!」她就這樣在椰香與椰殼包圍下,渡過一段與眾不同的童年時光!

 

黃竹坑廠房(由受訪者提供)

 

  直到九十年代,向來穩守本業的甄沾記,作出了一個「錯誤的商業決定」。因為政府想在黃竹坑推動無煙工業,令擁有全黃竹坑最大型鍋爐的甄沾記大受打擊,他們無奈地成為那兒最後一個考慮北上的品牌。「在國內生產不簡單,大家都明白當地的環境和人事很複雜。」這個搬廠決定令品牌弄得焦頭爛額,最終在2006年正式停產。三代椰子糖王國的盛世從此無聲無色地逝去……

 

(由受訪者提供)

 

第三代:內心始終放唔低!

 

  品牌停產後,Evelyn到美國生活與工作,別人遠走他方會思鄉,Evelyn亦不例外,內心一直放不下這個陪伴自己成長的家業。於是,她決定在理應可以退休之年,毅然決定回港,花光積蓄買回甄沾記商標,與八姐甄麗賢重振家業。

 

木桶為四五十年代時使用的手打雪糕機 

 

  「一切都是由零開始,想像不到這麼多困難!」Evelyn淡然地笑說。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加上善忘的香港人,要重新經營一個絕跡數年的老品牌,絕對不是容易事。「我是做事不會後悔,是會直衝去往前。」因此,二人為了爺爺的心血、百年家業和甄沾記給她們的無數回憶,硬著頭皮往前衝,希望能夠既守業又創業。

 

  Evelyn最初就如初出茅蘆的畢業生,每天為營業策略絞盡腦汁,只求令甄沾記三個字保存下去。於是,她決定摒棄從前的大規模生產,打著「香港製造」的旗號,先以小批次的「椰汁年糕」在工展會試水溫,成績出乎意料地好!這次的工展會為Evelyn打下一支強心針,更奠定她要逐年慢慢增加生產的理念,因為專注做好一樣產品,比一下子重推所有產品,更能監控品質,才可做出以前的味道。

 

甄沾記在工展會邀請同鄉國際名廚甄文達先生作宣傳(由受訪者提供)

 

願甄沾記成為香港手信

 

  在香港,彷彿一切事物都有消失的可能,有人默默接受,有人寧可付出所有,去保留自己認為重要之事;Evelyn與Adrian明顯是後者,同視椰子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諗頭、熟潮流的年輕人,與經驗豐富、對古早味道瞭如指掌的上一輩,兩代人並肩作戰,攜手將這個寓意「有爺就有子」的傳奇延續下去,為的是希望有一天,甄沾記能夠成為代表香港的手信。

 

  我們不知道,在哪一天「香港製造」的產品會消失於國際之間,但至少,在仍能看到、觸摸到、品嘗到的時候,好好珍惜、欣賞和感謝這群願意為這四個字堅持與付出的人吧!

 

 

甄沾記

門市:北角工業大廈5樓2A室

分銷店:Market Place、HKTV Mall、誠品香港

 

18/11/2022

香港都有造琴師?每年手造4部小提琴、復刻古典名琴音色!本土小提琴工匠以慢工對應速食:做出心中理想的聲音

#Made In Hong Kong #香港製造 #造琴師 #人物專訪 #人訪 #小提琴 #人物訪問 #人手製造 #Ray Leighton Lee #小提琴造琴師 #李智朗 #Ray Lee #Ray's Fine Violins #自學 #樂器 #創業 #古典小提琴 #古典名琴

   今時今日,在香港長大的小朋友,為了贏在起跑線,自小學習樂器已經基本。就算不懂豎琴、長笛,都線能彈奏鋼琴、小提琴。學樂器就聽得多,但大家又曾否想過,靠我們的一雙手,也能造出演奏無數動人樂章的樂器?李智朗(Ray)和很多人一樣,自小已學習小提琴,不過他在長大後,並沒有如其它人只把樂器當成興趣,或是成為小提琴家;他選擇的是,成為香港極少數的小提琴造琴師。

 

 

小提琴造琴師李智朗(Ray)

 

下一頁:一切由自學學起?

 

高級小提琴工匠由自學學起?

 

  不少音樂人也喜歡以工廈作基地,Ray也不例外。黃昏時分,工廠區的人忙著下班回家,Ray卻顯得份外精神,正要開始他一天的造琴工作。各式專業用具、純熟的手藝……出自Ray手中的小提琴,由零開始,全人手製作,每年產量只有四部,售價由二十萬港幣起。雖然價格不菲,但Ray的小提琴不乏捧場客,waiting list的客人來自世界各地,連職業小提琴家也是他的客人。

 

由Ray所改造的小提琴。

 

  常說風光背後總有辛酸,Ray的音樂之路也不平坦。Ray曾於唱片公司任職音樂製作,及後更自己開設公司售賣音響器材,卻於03年因沙士結業。前路茫茫,Ray想起了從前小提琴老師的一句:「你的耳朵這麼好,不如去造小提琴吧。」這句話,令Ray從零開始,踏上他的造琴之路。

 

各式木材。

 

  萬事起頭難,在香港,造琴者已是少之有少,想拜師學藝,更是難上加難。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Ray只能從自學入手,到圖書館找參考書、上網看造琴教學。自小音樂天分過人的他,在自學時期所造出的小提琴已獲不少客人青睞,不過對於本身已是「琴痴」的Ray來說,既然要造琴,造出來的,也必定要是要令自己也滿意的作品。

 

下一頁:找出古典名琴的DNA

 

只為重現古典名琴音色

 

  Ray決心要到美國進修,為儲學費,Ray把當時教小提琴的收入全都儲起來,甚至要捱餓過活:「當時很瘦弱,是真正的捱餓,瘦得會摸到自己的骨頭。」最後Ray如願以償,成功到美國芝加哥向著名造琴師Michael Darnton學藝,前後一共花了5年時間來回學習。

 

 

  從自學造琴到向大師學藝,Ray一直以重現古典名琴的音色為目標。「那些名琴的音色有很豐富的色彩,亦有很多細節變化,能夠和演奏家有很好的溝通,令到拉奏它的人,會覺得這個小提琴是有靈魂的,我的琴就是追求這一方面。」Ray說。

 

 

  最後他發現原來小提琴的孤度,才是古典名琴的最大秘密。古典名琴的孤度經過精密計算,猶如小提琴的DNA一樣,令每部名琴也是獨一無二,能奏出動人音樂。「我想做一個琴也可以好像那些大師所使用的名琴,有一種聯繫,和人的情感上有好大聯繫。」Ray指,現代小提琴的音色早已是公式化,單一而缺乏生命力,古典名琴所奏出的,卻如畫家的調色盤一樣,充滿不同色彩。

 

下一頁:造琴之路該如何走?

 

造琴之路該如何走?

 

  造琴之路並不易走,而令Ray堅持至今的,絕對是他對小提琴的熱愛。「小提琴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美麗的物體,或者可以稱它為美感的本體,看著它便覺得這個是『A Thing of Beauty』。」對Ray來說,無論過程有多苦澀,能以自己雙手,把「美麗」造出來,這種成功感,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

 

「小提琴造琴師,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職業,更是一個身份。」

 

 

  說得美好,但現實又容許嗎?在香港這個事事講速食的城市,慢工細貨的造琴之路顯得份外崎嶇。身為少數工匠,Ray認為香港人所習慣的「功利主義」,扼殺了很多人的興趣,甚至夢想,「即使我們追求文化,也是希望能夠速食。你給我一個日子,告訴我學這件事要多少年、要多少個月、多少錢。他們很看重成果和利益。」的確,就以手上的小提琴為例,有多少人真的是為興趣而學,又有多少人只是為考試而學?

 

 

  慶幸的是,在這個快要乾涸的文化沙漠上,仍有一顆顆小種子,等待發芽。「香港仍有很多有心人,對小提琴有興趣,想學習這們手藝。」現時Ray也有收下少數學生,傳授他們造琴的工藝,希望他們不會像當年的自己,多走了冤枉路,「我希望把這們手藝,在我成長的地方,承傳下去。」

 

  「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物我們未必可以掌握到,或是能夠改變到;但是透過小提琴,我終於可以做出我心中那種理想的聲音。」

 

  在香港,到底還有多少空間,容得下像Ray這樣的少數工匠?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