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種生活
02/07/2021

無私照顧4個寄養小朋友,不介意被忘記!寄養媽媽:每次分離就像割去半個心!

#寄養媽媽 #人物專訪 #家庭 #寄養家庭 #母親的抉擇

  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在那些陽光透不進之處,每日都上演著悲劇。有些經大氣電波短暫進入人們視線,更多的卻隨灰塵泥土隱沒於看不見的地方。

 

  2015年,新聞道出一宗家庭慘案。一名3歲兒童在家輪候寄養服務期間,誤吸媽媽與男友的毒品,最後因吸食過量不幸離世。這則新聞對育有兩位女兒的Kaye Dong而言震撼非常,驚訝香港發生如此慘劇,亦訝異於社會的寄養宿位不足,釀成悲歌。她主動聯絡「母親的抉擇」,得知當中最有力的幫忙就是成為寄養家庭——照顧一些因特殊家庭情況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直至他們回到原生家庭、被領養或獨立生活。「很多人面對各種困難,因而不能好好照顧小朋友。我們作為社區的一份子,自然要伸出援手。」她與家人商量後,很快就到醫院抱第一個寄養兒童回家。

 

成為寄養家庭需要甚麼條件?寄養媽媽Kaye Dong:

「其實可以很簡單,總之你準備去愛一個小朋友就可以,毋需想太多,做了再算!」

 

 

 

六年照顧4小孩;曾為疑患「自閉症」兒童憂愁

 

  Kaye自2015年成為寄養媽媽,6年來有4名寄養兒童入住她家,他們初來時仍是手中襁褓,離開時有些已學懂走路、能跑跑跳跳。換尿片、餵奶、陪玩、做身體檢查,Kaye照顧他們就如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她照顧的小朋友剛好都是一歲以下,正處於最讓父母掛心的階段,半夜容易因睡不安穩、不舒服而哭鬧,有時更要凌晨時分到急症室求醫,這段新手父母最辛苦的階段,她們一家人和工人姐姐分工輪更照顧,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經歷,卻樂此不疲。

 

  有次帶小朋友到健康院做檢查時,醫生輕輕吐出「他可能有輕度自閉症」, Kaye聽後緊張不已:「小朋友一旦被標籤有特殊需要,他被領養的機會就會大大減低。」雖然他未確診,仍待進一步評估,但她覺得如果是自閉症早期徵兆,盡早介入或可阻止病情惡化,遂在等待評估的半年間,與他做很多治療、訓練,嘗試逆轉。半年後接受正式的自閉症評估,醫生一句「OK、無事」,終令她放下懸浮半年的心:「這個小朋友來我家前已住過3個家庭……如果他不是在寄養家庭,未必會發現有自閉症徵兆,若不理會任由情況惡化下去,可能就真的會患上自閉症,影響他一生。」所謂父母,不管是暫時抑或永久,對孩子的擔憂、照顧不會因相處時間長短而有所改變,沒有愛多少、愛多久,只有愛與不愛。

 

 

Kaye對「母親的抉擇」的一句話非常深刻: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照顧家庭新成員,全家人都出盡力幫忙,真誠地將他們當為自己一份子。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次分離,心就像割去一半!

 

  Kaye雖然擔當著媽媽的角色,但寄養兒童不是喚她一聲「媽媽」,而是Auntie Kaye:「因為我不是他們的媽媽。」成為寄養家庭的第一課,就是認清自己的角色,Kaye說:「我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在外面等待他們,我會不斷提醒自己,我們所給予的臨時照顧,是好好準備他們進入永久的家庭。」寄養家庭是小朋友與領養或原生家庭的橋樑,讓他們去到爸爸媽媽身邊之前,都能享受家庭生活。

 

  理智上知道終有分離一天,但那天到來前,誰也難以預料會在甚麼時間、以甚麼形式上演,直到社工捎來好消息:他就快被領養啦!「心情是很難很難形容的,又開心又不捨又會哭,但是想到其實他將會有爸爸媽媽,又會笑!」三四種情緒一秒間掠過,心就如割去一半,但她清楚這是寄養家庭的必經階段。這股痛可能是陣痛,亦可能是難以磨滅的心痛,視乎怎樣處理、怎樣療傷。

 

 

成為寄養家庭後,Kaye留意到平時孩子氣的女兒,都有溫柔一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第一次親手送走小朋友,她坦承內心有很多壓抑:「當時我覺得自己一定要堅強,因為家人需要我,女兒、工人姐姐都很難過,我要陪伴他們度過這個階段。」但自己的情緒卻被封在內心深處,日子如常地過。每當朋友問她有關寄養家庭的經歷,她發現,原來自己不太想談及,更帶點逃避的傾向,她才知道,她其實並沒有從上次的分離癒合。Kaye那時開始重拾冥想,慢慢梳理自己的內在情緒,想哭就哭、想傾訴就傾訴,大概3個月後,她感覺到自己與家人都準備好,再聯絡「母親的抉擇」,很快地,又再迎來新的家庭成員:「小朋友離開的時候,我們好像割去半個心給他;但其實我們的心很強大,很快可以重新填滿自己,然後繼續貢獻。」

 

  分離,是為了下一次重逢,但世上大多數的分離,不一定有重逢那天。「兒童被領養後的6個月內,我們不能與他們聯絡,因為要確保小朋友清楚明白,那才是他們真正的家。」話雖如此,但Kaye仍衷心希望,有天可以接到他們父母的電話,再見小朋友一面。慶幸的是寄養兒童的父母與Kaye一家一直保持聯絡,當三個小朋友同時來到她的家,看到他們健康成長,身邊有著疼愛他們的父母,即使已不再記得Auntie Kaye,不再如以前般向她跑來、要她抱,Kaye仍很心滿意足:「我相信他們記得我們曾經怎樣愛他、怎樣照顧他,這個感覺是種在他們心裏面。」那些沒有被記載在腦海中的回憶,化為最深層的感受,烙印在心上,更為深刻、更為長久。

 

 

為何照顧他人孩子?用行動說服上一輩

 

  「我媽媽和奶奶最初不太接受,不明白為甚麼要照顧別人的孩子。」血緣關係是組成家庭最開初的一根線,但維繫一頭家,還需要時間和愛逐條逐條線編織成大網,才會牢不可破,成為每位家庭成員的庇蔭所。然而現實中有多少兒童被原生家庭虐打、傷害,又有多少兒童從陌生人身上,感受到從沒體驗過的愛與快樂呢?只要經相處和了解過後,血緣界限其實很容易就可跨過。看著Kaye一家盡心盡力照顧寄養兒童,她的媽媽和奶奶都慢慢接納這些新家庭成員,現在踏入家門後,第一時間就是找寄養孫兒,甚至去哪裏都要牽緊他、抱緊他。

 

  能夠如此毫無保留地愛別人的孩子,為非親非故的人付出、貢獻,這些故事無論聽多少次,都覺得很不容易、很偉大。Kaye卻說其實成為寄養家庭後,得著最多的人是她自己。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可折射出自己的不足,在成為寄養家庭的歷程上,Kaye從一開始強逼自己堅強,想獨力照顧好家庭所有成員,到後來學懂釋放自己的情緒,接受其他人的幫忙,她自言上了人生一課:「這不只適用於寄養生活,人生都是這樣。」

 

  Kaye一家現正照顧一個一歲多的女嬰,她從三星期大去到Kaye手上,現在已成長至14個月。從初見、相處、別離到重逢,這個過程她們一家仍慢慢學習與適應。每一次迎接新成員仍是滿心期待,每一次分離仍是難過非常,但知道這些小朋友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成為他們最大動力繼續做下去。

 

  這城市高樓密布,每家每戶大門深鎖,陽光實難以透入大城小巷的縫隙中,但抓緊那一絲縫隙探頭望入,那送出的溫暖眼神,或許能輕輕掃走陰暗。

 

 

得知P&G推出「寄養媽媽拍住上」三年計劃,幫助需要安全、健康寄養家庭生活的兒童,以及推廣更多人成為寄養家長,回應社會需要,Kaye樂見愈來愈多人了解和支持寄養家庭。憶起最初成為寄養家庭時,身邊沒甚麼人與她一樣是寄養媽媽,Kaye有時難免感到孤獨;今次有大機構支持這項有意義的活動,能讓與她一樣的寄養媽媽,感受到一份肯定與一份支持。

07/05/2024

巴黎奧運掀霹靂舞熱潮!從自學、參加大型比賽到參加《全民造星V》,望搣甩B-Boy負面形象「帶入屋」!港隊代表B-Boy C Plus施嘉鑫:霹靂舞令我學懂自我表達!

#人物專訪 #霹靂舞 #ViuTV #施嘉鑫 #全民造星 #B-Boy #Breaking #C Plus #巴黎奧運 #奧運

 

 

  霹靂舞(Breaking)帶給你的印象是甚麼?夜蒲?夜青?街童?或許小時候看到人們在街頭跳舞都有一種負面的既定印象,但其實霹靂舞是讓很多舞者找到自己、學懂自我表達的途徑。2024年巴黎奧運,霹靂舞正式成為其中一項賽事,全城矚目、期待這種舞蹈踏上奧運舞台之際,有一名香港出身的霹靂舞運動員,想透過霹靂舞說故事。

 

  告訴你學霹靂舞的不是壞孩子,希望大家從他身上了解到這個富有藝術感的體育運動,想話你知霹靂舞對他而言是甚麼,為霹靂舞除去這些既有Hashtags!

 

從在學校開「舞林大會」到正式學霹靂舞

 

  「我叫C Plus施嘉鑫,是香港霹靂舞代表隊成員」,C Plus鏗鏘有力、挺直胸膛,堅定地自我介紹,想不到原來未接觸霹靂舞之前,是一個默不作聲的男生。C Plus自言從小寡言,不太會表達自己,直到14歲時,沉迷觀看當時最流行的台灣綜藝節目《棒棒堂》、《黑澀會》因而認識霹靂舞。「當時看影片,看到節目內有人跳這種舞,發現原來可以用一隻手支撐身體,然後用頭部轉圈」,雖然事隔十多年,C Plus憶述時仍然十分雀躍。

 

  對霹靂舞著迷的他,於是每日回校和同學準時展開「舞林大會」,以為有甚麼高手在民間,但原來他們全部都不懂得跳霹靂舞,只是默默地上YouTube找台灣教學影片再自學。一群人集體跳舞,引起老師的關注,隨即制止,但當時他們對霹靂舞的熱情沒那麼容易熄滅,老師沒法子下直接請來導師讓他們正式學跳舞。

 

 

  「所有事都由零開始,發現大家有興趣看,之後一起比賽、表演,最巔峰時,跳舞成為生活必需,一個月內一星期跳足7天,後期朋友聚會都不應約,一心只想著跳舞,經常跳到很晚才回家,弄得滿身傷患,家人擔心我是不是打架,朋友都不理解,漸漸社交圈子都改變」。C Plus說。

 

 

下一頁:跳舞帶給「我」甚麼?

 

跳舞帶給「我」甚麼?

 

  C Plus以往在學校玩過不同活動,都有參加籃球校隊,但被霹靂舞所吸引,很快就全心全意鑽研舞步。「第一個學習的高難度動作叫Air Freeze,是用單手倒立,那時花了一個月時間每天不停練倒立,再練只用單手,到現在這刻都有在做這個動作,成功感很大」。跳舞帶來的滿足感固然重要,但霹靂舞帶給C Plus的,不只這種收穫。

 

 

  「霹靂舞 B-Boy中有一個特別之處是,我們比較追求的不是表演,而是自我的表達,要追求如何創造出個人風格。認識跳舞之後發現,原來表達是一樣很奇妙的事,只不過我的表達方式並不是用很多語言上」,一個安靜的男生終於因霹靂舞更懂得自我表達。

 

下一頁:靠一個比賽打「強心針」轉全職

 

靠一個比賽打「強心針」轉全職

 

  霹靂舞打開了C Plus心扉,多年來一秒也沒有離開過。中學文憑試後到舞蹈學校當助教,一下班直接留在排舞室跳舞,這樣的日常維持了一年多,後來重返校園,也依舊專注於鑽研舞技。畢業後開設自己的公司做客製化禮物,「當時一出外比賽,一去便十多天,經營自己的公司可以好好控制時間」,維持住一邊賺錢,一邊跳舞出遊比賽的生活,但這種習慣經過一次海外比賽後截然不同。

 

 

  「2022年末到了韓國參加比賽,一到會場看到的全都是來自世界各地霹靂舞界的『神』」,當時大開眼界,令初出茅廬的C Plus感到壓力無比,但正因為「初生之犢不畏虎」,他和隊友毫無包袱地於初賽豁出去,以最佳狀態迎戰,結果初賽排第18名,這個成績令C Plus十分驚訝,雖然最後於64強不敵世界排名第2的日本選手,但回到香港後,亦令C Plus反思其實自己的水平不差,倒不如孤注一擲,讓自己放下工作,全職跳舞和訓練。

 

  運動員經常到處飛,到外國比賽交流,不少人無論到哪裏比賽,都會帶著幸運之物,C Plus都不例外!「霹靂舞比賽的服裝沒有硬性規定,所以有時我會把這條頭巾綁在頭上,或繫在褲側。在美國、剛才所說的韓國等大賽也有帶著」。

 

 

下一頁:把霹靂舞「帶入屋」

 

把霹靂舞「帶入屋」

 

  在奧運增設霹靂舞項目之前,大家對這個舞種或許還是帶有負面印象,但C Plus對霹靂舞的態度單純如最初。沒有人認識自己、缺乏了解霹靂舞的觀眾,他就主動出撃,參加電視台大型選秀節目《全民造星》,誓把霹靂舞「帶入屋」,「當初參加不是想贏冠軍,而是想更多人了解到原來香港有B-Boy,報名前都有想過自己不懂唱歌怎麼辦,但很想讓大家看到霹靂舞,所以還是參加了。」,就這樣一個「善舞」,但「不能歌」的B-Boy C Plus入圍,成功在電視機前出現,也成功令「造星迷」留下深刻印象,「本來很想起碼晉身多一圈,令更多人在電視機看到我跳霹靂舞,但無奈當時奧運積分賽開始,所以選擇退賽,看看能否闖進奧運」。雖然很早已離開比賽,但他獲邀在決賽表演,最後還是成功把霹靂舞帶到更大的舞台。

 

 

 

下一頁:「堅持、追求、享受」

 

「堅持、追求、享受」

 

  在香港,霹靂舞仍不是精英體育項目,未獲體育學院的資源。C Plus常笑言是「自己畀自己全職」。事實上,不只經濟上未能滿足運動員需求,連訓練場地、教練及醫療團隊等都沒有支援,C Plus要有規律訓練,就要靠自律。一星期有5至6天跳舞,2次健身訓練,每次用電話拍下自己跳舞的動作,小休時自己修正,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教練。眼見隊友、前輩們慢慢要考慮經濟而上班,又或者退出霹靂舞圈子,但C Plus「反其道而行」,人人重返職場,他卻選擇看看全職訓練水平可以有多高,全職生涯展開後不同的大賽也陸續出現,包括為人所知的杭州亞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BOY C Plus 施嘉鑫(@szeka_ef)分享的貼文

 

 

  C Plus自言不是天才舞者,但日練夜練,小時候很快贏到很多香港大賽,所以從小就向當「世一」出發!「一直都想趁還有能力時做到世界冠軍,但沒料到會有奧運這個大舞台出現,很多前輩都會跳了一段時間後離開,可能看不到很多突破的事情發生,所以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時候真的要堅持才會看到希望,並不是看到希望才會堅持這句話是真的」。

 

 

  不斷迎戰高水平比賽,不斷設法與世界各地對手交流令自己進步。十多年來霹靂舞生涯中,C Plus從沒有想過要放棄,更笑稱自己對霹靂舞的感情是「痴迷」。「在霹靂舞生涯中,我覺得堅持很重要,沒有堅持就不會有B-Boy C Plus這個人出現,另外就是追求,我自己比較喜歡挑戰,第三就是享受的態度,人們經常問我辛不辛苦,我都說一定要做自己享受的事才不會覺得苦,以後也會以這三個態度繼續下去,可能到60多歲還會跳,只不過不再做太多高難度動作,又或者轉換一個身份」。

 

  C Plus及其他香港霹靂舞代表隊最終未能於暑假的巴黎奧運亮相,但即將有亞洲及世界錦標賽、世界運動會等賽事,希望屆時在C Plus身上的賽事Hashtag日漸增多,亦有更多人認識香港霹靂舞代表隊。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