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種生活
03/12/2021

終極啡迷|香港都可種咖啡豆?電子工程師轉行做啡農:From seed to cup欣賞一杯好咖啡

#咖啡製作 #種植 #微氣候 #電子工程師 #香港咖啡豆 #手沖咖啡 #咖啡樹 #農場 #工作坊 #啡農 #arabica #OFarm #Caturra #咖啡豆 #咖啡 #農業 #人物專訪

  忙碌的早上,經過咖啡店,總會被撲鼻的咖啡香吸引著,即使趕著上班,也必定要買一杯咖啡,為一整天的工作揭開序幕。放假嘛,也喜歡到Café,呷一口咖啡,享受假日悠閒。「要Single Origin 還是 blend?」,經常到cafe的你你你,想必這句已聽得耳熟能詳。Single Origin單品咖啡,顧名思義,就是單一產地的咖啡豆。說到咖啡豆產地,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都是埃塞俄比亞、巴西、肯亞等地方,但你有否想過,這個「Origin」也可以是香港?

 

  「你飲一杯咖啡,即使放長時間來飲,也最多只是半小時,但若果你參與整個製作過程,從頭開始種一棵咖啡豆,到採收和之後的處理步驟,其實每一個步驟都在改變咖啡的味道。」咖啡發燒友沈海鵬 (Mike),去年開始放下部分工作,到農場邊學邊做,種植香港咖啡豆,並創立品牌「啡農」,向大眾推廣「From Seed to Cup」的概念:由種植開始成就一杯咖啡。

 

 

下一頁:「啡農」起源、From Seed to Cup 概念

 

電子工程師變「啡農」

 

「啡農」創辦人 沈海鵬 (Mike)

 

  42歲的Mike,原本是一位電子工程師,因在工作上「卡關」,去年毅然放下原本的工作,希望尋找新方向。作為一個咖啡發燒友的他,竟走到農場種咖啡豆,在農場邊學邊做,照顧農場中二十棵咖啡樹。

 

左:Mike 右:O Farm 農場負責人 葉子盛

 

  他所到的農場屬於O Farm,農場負責人葉子盛笑說:「希望香港農業多元化,我不懂欣賞咖啡,就乾脆將這裏二十棵咖啡樹交給Mike吧!」在葉子盛的鼓勵下,Mike更成立品牌「啡農」,嘗試尋找屬於香港的咖啡味道。「一直也很想知道香港的咖啡是甚麼味道,後來有機會認識了葉子盛(O Farm 農場負責人),有機會親手自己種咖啡,發現這個經驗比起在街上買一杯咖啡更為寶貴。」Mike說道。

 

位於粉嶺丹竹坑的O Farm(老農田),種稙各式各樣的本士農作物。

 

From Seed to Cup:一棵咖啡豆的生命旅程

 

  熱愛咖啡的Mike,發現大多喜歡飲咖啡的人也有喜歡影相打卡的「壞習慣」,或只是到咖啡店一買一賣,對於咖啡背後的整個製作過程認識不深。在創辦啡農後,Mike認識了咖啡業界的不同專業人士,在互想交流下萌生了「From Seed to Cup」的概念。

 

咖啡樹上的Caturra(卡杜拉)咖啡豆。

 

  「由種植到中間的處理、烘焙、沖煮,其實每一部分都對咖啡的味道有影響,所以希望飲咖啡的人,在飲一杯咖啡的時候,可以知道每一個步驟帶來的影響,以及負責每一個步驟的專業人士,放了多少心機和努力去成就了這一杯咖啡。」他說。每一杯咖啡的背後,也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Mike認為整個製作過程其實十分有趣,卻不是太多人知道,所以決定透過「From Seed to Cup」概念,希望能告訴大家如何由種植開始成就一杯好咖啡。

 

Mike即場示範用本地咖啡豆炮製手沖咖啡。

 

下一頁:香港真可以種咖啡樹?

 

香港真可以種咖啡樹?

 

  香港真的可以種出咖啡?這是很多人的疑問。「其實宏觀來看香港並不適合種咖啡豆,香港海拔較低,並不是能標準高山優質咖啡豆的地方,香港最高點也不及別的地方一半。」Mike解釋香港種咖啡豆的困難之處,但面對海拔低這個「死症」下,農場的咖啡樹卻仍然茁壯成長,追根溯源,就是農場負責人葉子盛的功勞。

 

  「其實我是在差不多二十年前種了兩棵咖啡樹,當時意外從朋友手中獲得兩棵咖啡苗,我就做了一些關於咖啡的資料蒐集,再嘗試種。那兩棵咖啡樹漸漸培育出很多幼苗,輾轉下就種了更多的咖啡樹,漸漸發展成現在的規模。」葉子盛說道。不太愛喝咖啡的他後期把農場的所有咖啡樹都交給了Mike負責,變成了現在的合作關係。

 

於香港「土生土長」的Caturra咖啡樹。

 

  雖然香港也算是在「咖啡帶」,嚴格來說也可以種植咖啡,但在香港種咖啡豆,的確是困難重重,找一個適合的地方,是首要條件。Mike指要種一棵咖啡樹,首先要找一個半陽光、半遮陰的地方,不能夠太暗,也不能夠太熱、太凍,這些圍繞着咖啡樹生長附近的氣候可以稱為「微氣候」。

 

  該如何尋找合適的「微氣候」?在這方面Mike作為電子工程師的專業知識就大派用場!「O Farm 已經證實了這二十年來是種到有收成的咖啡樹,在我空閒的時間,我設計了一個物聯網裝置,去量度日照、溫度和濕度,讓我可以去好好了解這個地方的微氣候。」Mike熱情地分享了他的自家設計裝置「Saturn」,利用裝置附近的微氣候和每年的收成去計算出有沒有另一些地方可以適合種植咖啡豆。把IT技術成功帶到農場,想必是一大樂事吧!

 

Mike自家設計物聯網裝置「Saturn」,可量度咖啡樹附近的日照、溫度和濕度,方便找出其他適合種咖啡樹的地方。

 

尋找香港咖啡豆獨得風味

 

透過實驗,找出香港咖啡豆的獨得風味

 

  「啡農」現時只有約20棵咖啡樹,產量不多,Mike主要以實驗性質為主,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包括傳統處理方法例如日曬、水洗、蜜處理,亦有新派的「厭氧發酵」處理法,嘗試去找出香港咖啡豆的獨特味道。

 

新鮮採摘的本土咖啡豆。

 

  究竟香港咖啡豆與外地咖啡豆在味道上有何分別?Mike坦言讓不同的人試過過後,都認為香港的水洗豆比較缺乏風味,有酸甜度、有苦味,但卻沒有太大特色。不過,如果利用「厭氧發酵」技術去處理香港出產的咖啡豆,咖啡豆的酸甜度會提升很多,果味亦會較重,Mike認為會是一種「一飲就會覺得是精品咖啡的豆」。

 

咖啡豆加入紫蘇花,進行「厭氧發酵」處理。

 

  「我相信咖啡的風味不單止種植,種植之後的步驟也會有影響,而水洗、厭氧或其他處理只可以根據產地,不能夠轉移到其他地方做。反而炒豆可運到其他地方炒,但這個實驗部分怎都是要在香港做的。」Mike希望透過不同的實驗,研究不同處理咖啡豆的方法,或是加入不同材料後,咖啡豆的質素會變成怎樣;「不斷實驗、不斷嘗試」,這亦正正是「啡農」的宗旨。

 

Mike用作「厭氧發酵」處理的工具,包括甜度量度儀(左下)。

 

量產本地咖啡豆遙遙無期?

 

農地不足,量產本地咖啡豆遙遙無期?

 

  城市化後的香港,農地愈來愈少,耕作技術亦難以得到傳承,本土農作物逐漸式微已不是甚麼新鮮事。作為一個啡農,Mike慨歎其實單靠種植咖啡豆,是不足以維持生活所需。「單靠種咖啡豆是不能維持生活的,尤其是在這一個階段、這一個規模是不可以的,我甚至想像過即使規模大十倍,也是不可能。」

 

  同樣,葉子盛坦言香港並不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咖啡產地,「香港連種菜心的地也沒有,又怎樣可以種咖啡呢?因為咖啡樹可能每年最多只有三、四公斤左右的果實,怎說都不會是一個很出色的咖啡產地。」雖然沒有空間去大規模發展,但對咖啡發燒友來說,他就認為這未嘗不是一個好嘗試,可以在本地學到咖啡的處理技術,讓啡迷加深對咖啡的認識。

 

咖啡豆的收成期為每年九至一月,Mike每星期都會進行一次採收工作。

 

  即使不能量產,大家未能在咖啡店品嘗本地咖啡豆,Mike亦即將舉辦工作坊,帶大家走入農場,從種植開始,做一杯屬於自己的咖啡。「希望大家明白背後其實有很多人很專注地去做好這杯咖啡,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可以由親手摘下這一顆咖啡豆,去到最後你會沖出來飲用,這個體驗在香港應該並沒有出現過,我認為是值得一試,我亦相信影響會很大。」

 

「啡農」出產的咖啡豆,貼上不同編號,記錄不同生產批次和處理方法。

 

  一杯咖啡,對於你我來說都只是一杯普通飲品,作提神、甚至打卡之用。本地咖啡豆成主流或不是一時三刻的事,但當你知道咖啡「From Seed to Cup」的故事,盡是多少人的努力成果時,呷著呷著,相信你會有另一番體會。

 

下一頁:更多工作坊資訊

 

「啡農 X O-Farm X Urban Coffee Roaster X Lab Aura 港產咖啡之旅工作坊2021」

 

 

日期:12月18日至2月13日

 

工作坊內容:

 

1. 咖啡種植

2. 咖啡採收及處理體驗 

3. 咖啡處理及烘焙體驗 

4. 咖啡烘焙工作坊

5. 咖啡感官工作坊

6. 咖啡沖煮 

 

導師:

葉子盛(OFarm 創辦人,復耕者聯盟發起人)、Mike(啡農創辦人)、Gary Au(Urban Coffee Roaster聯合創辦人)等

 

費用:$8,800 / 人

 

名額:10人

 

查詢:Facebook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