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慧城市5.0
12/09/2023

全球暖化趨惡化!太空氣泡?綠沙計劃?為地球降溫有何對策?世界各地共同合作,才有望逆轉勝!

#智慧城巿 #全球暖化 #熱浪 #世界氣象組織 #溫室氣體吸熱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太空氣泡 #綠沙計劃 #碳中和 #綠色能源 #減碳 #環保

  去年,世界不少地區都經歷了史上最炎熱的一年。到2023年,這股熱浪並未減退,今年7月更被指為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

 

  全球暖化問題日趨惡化,世界氣象組織(WMO)於5月指出,在溫室氣體吸熱和厄爾尼諾現象的推動下,未來五年全球氣溫可能會飆升至創紀錄水平。為逆轉全球暖化的局面,世界各國都積極尋找方法為地球降溫。

 


圖片來源:Unsplash

 

  去年7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便提出了「太空氣泡」方案,該方案擬在外太空的拉格朗日點設置「氣泡陣列」,整個系統由熔融矽等材料製的可充氣薄膜組成,一片完整陣列面積相當於巴西國土大小,透過氣泡厚度的細微變化來反射各種波長的太陽輻射。研究人員表示若能在陽光輻射抵達地球之前將其偏轉 1.8%,便能緩和地球受熱的情況。不過,氣泡陣列的成本不菲,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今年3月,丹麥則率先啟動了一個名為「綠沙計劃」(Greensand Project)的二氧化碳儲存項目,務求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北海海床下方已耗盡的石油與天然氣礦層中。項目位於丹麥領土內北海200多公里外海的一個廢棄鑽油平台,而氣體將泵入北海海床以下 1,800 米的砂岩儲層。如順利通過測試階段,預計到 2030 年,每年可封存800萬噸二氧化碳,而按照目前的排放水平,預計能夠儲存未來 500年丹麥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助丹麥完成2045年碳中和的目標。然而,這項技術並非沒有風險,一旦發生洩漏就可能造成不能預計的後果。

 

  中國於去年宣布計劃在2030年之前保護、恢復和種植700億棵樹,增加植被土地面積,為地方減排降溫。事實上,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內地近年積極在能源、工業、交通、城鄉建設等領域通過節能、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等方案實現碳中和目標,特別是綠色能源科技方面的廣泛使用。

 

  而香港早於2021年宣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四大減碳策略,包括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我認為當局應同時積極種植樹木,增加綠化設施,為市民降溫和遮陰。不過,樹木必須妥善護養,才見成效。如中電啟用的全港首個農林管理預測系統,結合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可預測樹木的生長情況,並及早識別有潛在風險的樹木,便能夠以農林經驗配合創新科技,令樹木健康生長。

 

  全球已進入沸騰的時代,聯合國最新一份報告指出,地球很可能在未來10年內跨過全球暖化的關鍵臨界點,世界各地最重要是團結一致,共同合作達成零排放的願景,才能有望逆轉全球持續暖化的局面。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環保 #地理資訊系統 #城巿發展 #科技 #創科 #智慧生活 #土地用途 #3D圖像 #智慧城巿 #互動地圖 #圖像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