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慧城市5.0
31/10/2023

智慧城市 | 增強香港「城市韌性」!有效提升災害應對力,兼乘勢把握東盟智慧城市黃金商機!

#智慧城巿 #科技資訊 #資訊平台 #城市韌性 #天災應變 #互動地圖儀表板 #地理空間數據 #空間智慧 #東盟巿場 #香港 #大灣區

  早前有立法會議員提出,香港要建立一系列先進的資訊平台,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建立一個聯防聯控、優勢互補的聯合應急機制,以提高對天災及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特別在極端天氣頻生的時代,這建議份外切合時宜。

 

  現時各國都意識到城市韌性(city resilience)日趨重要,一個城市要有韌性,就必須建基於可量度的數據,以及對事故地點一致、準確而權威的資訊,所以要提升災害應對能力,便要強化本港的資訊基建。香港在使用嶄新科技方面經驗豐富,因此要成立跨地域的應急機制,可借鑑本地一系列的成功方案,包括由土木工程拓展署研發和管理,並連續多年支援40多個政策局和部門統籌應對天災的聯合運作平台(COP);在新冠疫情下大放異彩、發放的資訊令民心迅速回穩的互動地圖儀表板;以及推動地理空間數據共用、支援各種智慧城市應用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

 

  而COP不僅可展示山泥傾瀉所在地的數據,還會連結區內以至更大範圍的形勢變化,因為牽一髮可以動全身,這種相互的關聯性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關鍵。從天災防治、樹木管理,到推動建設海綿城市以及淨零排放,要加強香港的城市韌性,地理空間數據是重要的元素。因為不同來源的數據集格式、內容各異,唯一共通數據是地理位置。因此,地理位置數據是連繫各種形形式式數據的萬能鑰匙,透過它便可拼湊出完整的圖畫,讓人分析和作出更有效率和準繩的決策。

 

  由於地理空間技能關乎決策,人工智能(AI)難以取代,所以香港應該培養更多相關人才,以強化在「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的軟實力,繼而鞏固現有的優勢更是當務之急。為此,我們要提高公務員團隊對現有優勢的認知,尤其是空間智慧和COP的使用,除透過地理空間實驗室(GeoLab)為各部門公務員團隊加強培訓,也應該為各部門建立自身的COP,以加緊鍛鍊和充分掌握這項技能,方可領航大灣區城市在日後處理突發事故時將空間智慧得以充分發揮。

 

  能夠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善用這些卓越的基礎設施,正是香港一直在多個國際智慧城市排名中保持前列的原因。因此,在與大灣區城市籌建聯合應急資訊平台時,香港應充分發揮獨特優勢,主動擔任規劃和領導的角色。

 

  這些寶貴的智慧城市經驗和技術,我們除了可與內地分享,引領區內發展,同時也可向外推廣。東盟這些天災不斷的國家肯定也渴求COP和互動地圖儀表板,而CSDI以至其他金融科技產品可促進區內經濟發展,也必大有市場。新加坡、南韓、台灣和內地城市近年積極拓展東盟智慧城市商機,香港更應該好好把握這黃金機遇。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環保 #地理資訊系統 #城巿發展 #科技 #創科 #智慧生活 #土地用途 #3D圖像 #智慧城巿 #互動地圖 #圖像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