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慧城市5.0
13/02/2024

全球暖化 | 逆轉地球持續升溫可做甚麼?將北部都會區視為實踐保育與發展重要試點,展現智慧城市優勢

#智慧城巿 #科技 #全球暖化 #地理資訊系統 #北部都會區 #保育 #環保 #生物多樣性 #智慧生活

  全球領袖於2015年在法國巴黎一致認同,全球氣溫不能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攝氏1.5度,但目前看來這已是無可避免,只屬時間問題。科學家表示,這種情況在2023至2027年發生的可能性為66%,去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已預示天氣將更酷熱。

 

  究竟全球氣溫在2024年超過工業革命前水平攝氏1.5度會怎樣?科學家指出,這將不利農作物產量,令通脹升溫;悶熱天氣也可能令消費者更不願外出,只「宅」在家,消費品製造商面臨降價壓力;運輸物流和建築方面,工人效率也受到影響,這些種種不但會影響民生,更會直接衝擊全球經濟。

 

  有見及此,全球正積極探討逆轉方案,減用化石燃料是其中一項。但英國《經濟學人》發表對2024年的預測,指儘管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將增長11%,創下歷史新高,化石燃料依然佔高達八成的能源需求,而石油消耗量亦隨經濟復甦增加,當中以亞洲尤甚。預計這些燃料產生的碳排放量將較1990年增加70%,與零碳目標背道而馳。另一方面,氣候變化本身造成乾旱,令水力發電難以增產。

 

  Esri總裁及聯合創辦人Jack Dangermond指出,氣候變化、糧食短缺一如人口老化等問題,既是世界性,也屬跨學科。如果我們以單一學科的處理方法應對這些挑戰,肯定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協調社會各個層面,一起權衡取捨,對解決方案達成共識。

 

  前提是有可助溝通的共同語言,而地理空間智慧或地理資訊系統(GIS)便是有效的溝通工具。藉著地圖和數據資訊圖像化的特點,好使大眾全面理解問題,然後作出更好的決策。特別是全球城市化,當中建築物的排放已成眾矢之的。因此,我們必須在城市持續發展中著力減少碳排。如在謀劃新發展區域或填海造地時,便要致力以創新科技令工程由規劃、執行到管理,精準無誤,同時確保對環境尤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減至最低。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番強調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以「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因此,我們發展北部都會區時,除要顧及經濟和創新外,還要對自然保育深切考慮。然而,去年10月底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中,只提可能設立兩個濕地保育公園,比兩年前政府首次公布的6個保育區,不見了4個,令人既疑惑又憂慮。

 

  要守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先要為北都建立一個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包括候鳥數目和品種。同時,資料庫必須在大規模發展之前完成,這樣以後才有基礎可以對比建設前後的分別,令保育工作成效更清晰。同時,當局也需設立圖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儀表板,可供對比不同方案的保育成果,以減少大眾的誤會,並促進溝通。

 

  其實,政府應視北部都會區為實踐保育與發展並行的重要試點,這樣不但可讓城市可持續發展,還能彰顯我們智慧城市的優勢。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環保 #地理資訊系統 #城巿發展 #科技 #創科 #智慧生活 #土地用途 #3D圖像 #智慧城巿 #互動地圖 #圖像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