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威少看世界
26/03/2024

蘋果即使敗訴,也未必傷筋動骨

#威少看世界 #蘋果公司 #反壟斷 #美國聯邦司法部 #歐盟 #科技公司 #應用軟件 #App #微軟

  上周四(21日),美國蘋果公司(以下簡稱蘋果)總裁庫克(Tim Cook)參加了上海蘋果旗艦店的開店儀式,親自推開店門迎接「果粉」。中國是蘋果的重要海外市場,去年在中國各大智能手機品牌中,蘋果的銷量位居榜首。目前蘋果在中國有57家專賣店,僅上海就有8家,新開的旗艦店位於南京西路靜安寺對面,佔地面積3835平方米,為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旗艦店。2006年5月我在美國做記者時,曾採訪曼哈頓旗艦店的開業盛況,當時店外也有大批「果粉」排隊。

 

2006年紐約蘋果旗艦店開業時,也有大批「果粉」排隊。該店的舖面位於地下,地上只有玻璃屋。(照片由作者拍攝)

2006年紐約蘋果旗艦店開業時的新聞報道(圖片由作者提供)

 

  庫克當天面帶笑容與上海的粉絲合影,但幾個小時後,從地球另一邊卻傳來了壞消息。美國聯邦司法部與16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的檢察長,聯手對蘋果提出反壟斷訴訟,指控蘋果的壟斷行為損害了消費者、軟件開發商以及競爭對手的利益,蘋果股價當日應聲下跌4%。

 

樹大招風麻煩不斷

 

  作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之一(去年曾超過3萬億美元),蘋果近年來屢次面對法律挑戰,美國和歐盟的監管部門多次對其展開反壟斷調查,並要求做出相應的整改,其中之一是關於蘋果向應用軟件(Apps)開發者徵收30%的佣金。蘋果為了保住iPhone自帶應用軟件的市場份額,向在蘋果軟件商店出售Apps的公司徵收這筆佣金,並且不允許這些公司直接向用戶收費。

 

  歐美監管部門認為這違反了公平競爭原則,屬於壟斷行為。為此,歐盟兩年前制定了《數碼市場法案》(The Digital Markets Act),本月6日已經生效,內容包括禁止利用銷售平台(如蘋果商店)扼殺競爭對手的行為,以鼓勵競爭和創新;對違法的公司將予以處罰,最高可達其全球營業收入的10%。蘋果現在必須允許其他公司在蘋果商店自行售賣其Apps,並直接得到用戶的付款,毋須向蘋果支付佣金。歐盟委員會昨天(25日)又宣布,將依照此法對蘋果、Meta(臉書的母公司)和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展開違規調查(受此法律制約的公司目前只有六家,除了上述三家,還有亞馬遜、微軟和字節跳動)。

 

歐盟法例規定,蘋果必須允許其他公司在蘋果商店自行售賣其Apps,不可收取佣金;圖為蘋果總裁庫克。(AP)

 

  這幾家大型科技公司已被不同國家列為重點監管目標,並針對各種「違規」,對她們予以罰款。樹大招風是原因之一,但更大可能是因為這些公司在某個領域取得突破之後,往往會強化技術門檻,阻止競爭對手進入其領域,以維持其已有的市場份額。美國政府在反壟斷、鼓勵競爭方面最為積極,多次對全球性大公司提出起訴。在司法部針對蘋果的88頁起訴書中,就有26處提及20多年前司法部起訴微軟的案例(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這令當年的「驚天大案」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溫故知新研判終局

 

  1998年司法部起訴微軟,指控該公司利用其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視窗(Windows)的壟斷地位(當年市場佔有率為97%),將自家研發的互聯網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IE)預置於Windows系統中,以阻止競爭對手網景公司的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取得更大市場份額。當時大多數人是首次購買和使用電腦,並不了解這兩款瀏覽器有何不同,鑑於Windows系統已將IE作為默認瀏覽器,於是很自然就會使用IE。但對有上網經驗的人來說,IE不如Netscape Navigator好用,因此他們投訴微軟的做法違反了自由競爭原則,甚至可以說是用Windows「綁架了無經驗的用戶」,目的是扼殺競爭對手。司法部同意這一觀點,而且還確認,蘋果的多媒體播放器QuickTime也被微軟變相封殺,必須對微軟提出訴訟,以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

 

  如今司法部在起訴書中明確指出,當年起訴微軟得到的成果,為蘋果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微軟被迫同意將其操作系統對外開放,才使得蘋果有機會推出適用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iPod和iTunes等新產品,否則蘋果要取得日後的成就,包括iPhone帶來的收益,將會非常困難。司法部的這種表述,強調了起訴蘋果的正當性,但蘋果案與微軟案有很大不同。

 

美國聯邦司法部指蘋果違反了公平競爭原則,向她提出反壟斷訴訟。(AP)

 

  鑑於歐盟已制定了懲治蘋果濫收「買路錢」的法律,美國司法部重點關注起銜接作用的「中間件」(middleware),包括與網上支付、雲端計算、跨平台整合等相關的手機終端Apps。蘋果在這一領域限制一些Apps進入iPhone系統,其理由是保護iPhone用戶的私隱以及手機的安全。但司法部認為,蘋果只是為了阻止用戶使用其他公司的Apps,以維持蘋果Apps的壟斷優勢。舉例來說,蘋果禁止其他公司的Apps使用iPhone內的藍牙系統和支付芯片,目的是避免其競爭對手搶走Apple Pay的生意。司法部認為,用構築「護城河」來維持壟斷的行為,既阻礙了良性競爭,也扼殺了創新,最終會導致iPhone用戶無法得到物美價廉的服務,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

 

  其實蘋果對手機市場的壟斷無法與當年的微軟相比,因為大多數人使用的是安卓系統的手機。此外,蘋果的某些技術的確是行業內的標桿甚至是天花板,所以社會輿論對司法部起訴蘋果並沒有很大的積極反應。從歷史的經驗來判斷,起訴蘋果的官司也會拖上好幾年,最終有可能政府與蘋果達成某種協議,蘋果無奈支付一筆罰金;也有可能到結案時,新出現的科技手段或產品已經削弱了蘋果的市場優勢,令這起官司像當年的微軟官司一樣失去真正意義。

 

蘋果某些技術是行業內的天花板,每次出新產品均受矚目。(AP)

 

屢反壟斷徒勞無功

 

  各種跡象顯示,司法部似乎是想將起訴蘋果的官司當作「微軟2.0」來打,但要取得比當年更理想的結果卻很不容易。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科瓦契奇(William Kovacic)曾任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技術的發展像是開著一級方程式賽車向前衝,而反壟斷的工作像是踩著一輛單車在追趕」。我覺得這個比喻很到位,中國某位大咖曾在一個金融論壇上講過類似的觀點。

 

  正因為是這樣,政府在科技行業的反壟斷舉措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常年打官司會讓庫克等蘋果高管分心,對蘋果的公司形象可能會有不利影響,但不大可能令蘋果傷筋動骨。即使官方想打壓蘋果,也會力不從心,因為美國的制度框架沒有賦予政府無限大的權力。

28/05/2024

提早與特朗普電視辯論,拜登決定「賭一把」

#威少看世界 #美國總統大選 #電視辯論 #拜登 #特朗普 #美國大選 #美國

  從1960年開始,每逢美國總統大選年,代表兩大政黨或以獨立身份參選的政客,都會參加電視直播的多場辯論,一般是在9月和10月,屆時民主黨和共和黨已分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並正式確認各自的總統候選人。今年的情況與以往不同,雖然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尚未召開,但現任總統拜登和前總統特朗普已穩獲各自政黨的提名,因此兩人將在6月27日進行第一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過去幾個月,特朗普一直向拜登發出挑戰,願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拜登進行電視辯論,而拜登卻一直不接受挑戰,讓人感覺他頗有怯意,似乎是缺少自信。如今他為何改變主意,決定提早與特朗普正面交鋒?過去8個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拜登一直落後於特朗普,這場辯論能令拜登扭轉不利局面嗎?

 

明知「口才不濟」,拜登「志在一博」

 

  拜登現年81歲,特朗普77歲,但從他們在公眾場合的表現來看,兩人之間的差距不止4歲。拜登有時顯得年老乏力,反應遲鈍,而特朗普卻中氣十足,思維敏捷。一些曾與拜登有面對面交流的民主黨人說,拜登其實反應不慢,但在語言表達上被外界認為不如特朗普,原因之一是拜登做過幾十年參議員,講話時習慣於分析因果,然後給出結論;而特朗普在答問時往往用詞簡單,直截了當,像是某種條件反射,因此讓人覺得他反應迅速,而且早有準備。相比之下,拜登就顯得「口才不濟」。

 

特朗普在拉票活動上中氣十足,思維敏捷。(AP)

 

  來自拜登陣營的這類說法難以改變公眾印象,而拜登一直不敢直接回應特朗普的挑戰,更令他處於被動地位。這次同意與特朗普辯論,拜登似乎是在投身於一場「賭博」。電視辯論是避不開的,因此愈早「卸掉這個包袱」愈好,即使這次出現失誤,日後還有改進機會(下一場辯論將在9月10日舉行)。從民主黨人對外傳遞的信息來看,我覺得拜登對這場辯論至少有兩個目標:一是展示3年多的政績,讓選民相信自己有能力再幹4年,而且「明天會更好」;二是透過辯論之後的民意反饋,找到特朗普的主要弱點,以便日後展開重點攻擊。

 

  考慮到特朗普掌控辯論現場的能力及其慣用手段,拜登團隊向主辦辯論的CNN開出了具體條件,一是要求在亞特蘭大CNN總部的演播廳內,只有輪流提問的兩位CNN主持人和工作人員。以往的電視辯論都有現場觀眾,有時還允許觀眾提問,這次不安排現場觀眾,可以避免場內的特朗普支持者做出某些舉動,影響現場氣氛。二是要求CNN的製作人員控制兩位候選人的話筒,只有在規定的發言時間內開放其話筒,也就是一方發言時,對方將被靜音,以防止發言被對方打斷。打斷對手發言是特朗普的強項,有了這樣的限制,可以避免拜登吃虧。而拜登團隊最希望的是,電視觀眾只見特朗普張嘴,但聽不到他說甚麼。

 

標籤對手「獨裁」,恐嚇戰術失效

 

  拜登準備利用電視辯論來宣傳自己的政績,這是其競選策略的微調,與前幾個月的「恐嚇戰術」完全無效有關。今年以來,拜登屢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他與特朗普的競爭代表著民主與獨裁之爭,因為他是民主自由的代表,是維護美國憲法的衛士;特朗普不承認大選結果,不尊重憲法和現行體制,試圖用獨裁手法強推某些政策,避開國會的監管和制約,如果特朗普再次掌權,將會導致美國走向集權體制,破壞美國的民主根基,並動搖人們的民主信念。拜登還批評特朗普與阿根廷總統和匈牙利總理等外國強權人物交往,試圖建立保守派國際聯盟,其結果是損害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公信力。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近以「美國是否能防禦獨裁者?」為主題(圖片由作者提供)

 

  拜登似乎是在高喊「狼來了」,但很多美國人對此不感興趣,一部分人對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仍堅信不疑,另一些人則對現行制度感到無奈,所以他們都不理會拜登的連番警告。民調顯示,大多數選民並不擔心特朗普上台會改變美國的體制。一些民主黨競選顧問於是建議,拜登應該改變競選策略,盡量多講他的政績,強調他致力於為不同階層帶來實惠,從而讓選民對他繼續執政抱有更多希望。

 

西點軍校演講,未能引發關注

 

  對於民主黨競選專家的建議,拜登團隊目前有選擇地接受,在一些場合,「捍衛美國憲法」仍是拜登在公開場合強調的主題。

 

  上周六(25日),拜登在西點軍校的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提到美軍在世界各地面臨的挑戰,以及西點畢業生的責任。講這類內容是完全應該的,因為聽眾是軍校師生及畢業生的親友,他們都是美國陸軍大家庭的成員。由於軍隊的主要任務是抵禦外敵,因此拜登在演講中要求西點師生捍衛美國民主是特有所指的。他強調,美國的民主不是自然而然得到保證的,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捍衛民主、保護民主、選擇民主。

 

拜登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的講話缺乏新聞性,並不止一次口誤。(AP)

 

  逾半個世紀以來,作為美國的三軍總司令,歷任總統都在西點軍校的畢業典禮上發表過演講,例外的只有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卡特(Jimmy Carter)兩位。總統在演講中往往會披露一些政策性內容,從而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相比之下,拜登的演講缺乏新聞性(他只重申不會派美國軍人去烏克蘭參戰),而且在演說中不止一次出現口誤,例如把「北約化」說成「芬蘭化」,然後又糾正;在讀提示器上的講稿時他看錯行,不得不停下來,找到之後重新讀。這篇質量打了折扣的演講,沒能引起較大的關注。

 

  要論總統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列根(Ronald Reagan)1981年5月27日的那次應該算是最棒的,從文字內容到演說技巧,至今都無出其右。為了對抗當時的蘇聯,列根準備大幅增加軍費,於是他在講演中批評前任政府的赤字政策導致高通脹、低生產力,並製造了失業大軍,「而你們幹活需要的工具卻得不到優先處理」。這是對軍人們說,前政府虧待了你們。他接下來給聽眾打氣,「我很高興地告訴你們,美國人民已經從這個短暫的反常現象中猛醒了。在我們國家的大地上,有一股復興的浪潮,人們渴望再次為美國而驕傲,渴望為美國今天的一切和未來可能的一切而感到驕傲」。話音剛落,台下立即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因為列根說出來他們的心底話。講到軍人的榮譽,列根引用了英國大文豪莊臣(Samuel Johnson)200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軍官雖然只有很少的錢,但卻比任何人都更加受人尊重」。這簡單的一句話,能讓台上台下穿軍服每個人都感到自豪。

 

 列根的演說技巧,堪當今的美國總統學習。(AP)

 

  如此有思想、夠高度的煽情文字,加上老演員列根無可挑剔的朗讀,應該算是總統演說的天花板了。我對這段故事記憶猶新,因為40多年前,我用半導體收音機收聽了「美國之音」的現場直播,同時還用卡式錄音機錄下了這段節目,之後反覆聆聽,逐段背誦,至今仍記得上面這幾段的原文。

 

  歷史是一面鏡子,對照歷史可以知道,當今美國總統的能力真不如他們的前任,「御用撰稿人」的水平也趕不上前輩。幾個月前,在國會宣讀總統國情咨文時,拜登的「奇招」竟然是扯著嗓子喊,目的是證明自己精力充沛。雖然有些可笑,但似乎效果不錯。下月單挑特朗普,他會在辯論時祭出甚麼妙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會故伎重施,因為特朗普比他嗓門大。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