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容我世說
21/02/2024

拉法受襲,埃及與以色列和平之路受考驗

#大國博弈 #以巴衝突 #拉法 #以色列 #埃及 #大衞營協議 #西奈半島 #中東局勢

  最近全世界都盯著以色列會否在加沙南端的拉法市,出動地面部隊作終極清洗?國際社會一致警告,如果以色列這樣做,將是一場難以言轉的大災難,埃及對此特別緊張,因為拉法是唯一和埃及相通的口岸,甚至是唯一對外通道,萬一拉法陷入戰火,即意味所有國際救援物資和隊伍無法進入加沙,與此同時,來自加沙各地的居民早已被迫逃到拉法,令拉法突然多了百多萬內部難民,和原本30萬居民擠在一起,他們隨時為了逃難不惜非法衝到與拉法接壤的西奈半島。

 

以色列會否於拉法出動地面部隊,正受國際關注(AP)

 

  這正是埃及政府最為擔憂的。而在埃及國會內,不少議員對以色列的作為表現異常憤怒,愈來愈多聲音要求政府撕毀早於1978年和以色列簽定的《大衞營協議》,而政府也以暫停和平協議來威脅以色列。這份維持了埃以兩國和平安已有近半個世紀的和約,若真的被撕毀後果嚴重,整個中東地區將陷入比目前更為混亂危險狀態。

 

  其實,在《大衞營協議》簽定之前,埃以兩國已打了數場戰爭。1967年的中東戰爭,自覺擁有大國文化的埃及落得慘敗,還被以色列奪走西奈半島-----摩西在曠野沈思40天的所在地。當時的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國內被受批評,指他無法實現恢復民族尊嚴的承諾,社會上普遍瀰漫著挫敗感,因而令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穆斯林兄弟會的地下活動大受歡迎。

 

與加沙南端拉法接壤的西奈半島(Shutterstock)

 

  納賽爾於1970年病逝,副手沙達特上台。沙達特上台後,利用兄弟會打擊納賽爾的親蘇聯左派餘黨,放寬前政權對兄弟會的部分限制,並釋放大量遭囚禁的該會成員。兄弟會各網絡又得以名正言順再度擴張。

 

  可是,沙達特卻低估了兄弟會的力量。儘管他於1973年出其不意地突襲以色列,奪回西奈半島,贏得聲望,但由於後來施政失誤,貧富愈見懸殊,加上他漸漸向美國靠攏,民間存在一股怨氣,兄弟會因而迅速吸納了不少中下階層的成員,並擴及知識階層。

 

  與此同時,兄弟會年老的領導層策略開始改變,他們希望轉向較溫和的態度,甚至放棄武力,以教育和參政手段讓埃及全面伊斯蘭化。然而該會年輕成員卻傾向暴力革命,以致組織出現分裂,一些成員離開另起爐灶。這些組織一般主張激烈行動,訴諸恐怖手段,其中最大規模的「伊斯蘭集團」(Gamma Islamiya)和「埃及伊斯蘭聖戰」(Egyptian Islamic Jihad),參加者主要都是些不滿現實的青年學生、軍人、工人和知識分子等。

 

  「我們就是絕望,從納賽爾的親蘇社會主義到沙達特的西方資本主義,都不成功,都無法帶領我們走向公平正義的社會,我們只能再喊一次:伊斯蘭才是出路!為了埃及長遠的幸福,我們不得不採取各種手段,包括武力在內,務求建立一個以伊斯蘭精神為核心的國家。」我曾在開羅採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埃及伊斯蘭聖戰」成員,他憶述他們在沙達特時代參與聖戰的心情。

 

埃及1978年和以色列簽定《大衞營協議》

 

  不過,沙達特最大爭議、甚至致命的事件,就是他於1978年參加了美國安排的大衛營會議後,決定和以色列簽定和約,結束埃及與以色列長期的戰爭狀態,踏上和平之路,兩國並建立邦交,乃是阿拉伯世界當年少有和以色列有邦交的國家。

 

  沙達特在接受美國傳媒訪問時,詳述了他走向和平的心路歷程,雖然感人,並贏得國際社會不少掌聲,甚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然而在阿拉伯世界甚至在埃及國內,不少人卻認為他是阿拉伯和伊斯蘭的叛徒,他的現代化政策只是個幌子,實則與他們深惡痛絕的西方殖民大國和猶太復國主義利益扣上密切的關係。

 

  談到此,那些聖戰成員便咬牙切齒。不過,伊朗在同時期(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成功了,在埃及的聖戰者得到鼓舞,磨刀霍霍。沙達特熟悉叢林的味道,他嗅到埋伏在其中的突擊者正伺機而動。因此簽定和約之後,他用強硬口吻指著一些組織,警告:「宗教不得干預政治,政治也不得參與宗教。」

 

  1981年他更宣布兄弟會為非法組織,嚴懲所有激進分子,並搜捕各界相關人士,其中有不少為社會知名人士。該會上下風聲鶴唳。最後,同年的10月6日,沙達特在慶祝十月戰爭勝利的閱兵儀式上遭暗殺身亡。

 

  沙達特之後,穆巴拉克統治時代正式展開。民間雖然仇以色列,但穆巴拉克一手壓住伊斯蘭主義者,以此來謹守和約條款,並維繫了半個世紀與以色列的和平相處;來到了現在的軍人總統塞西,對伊斯蘭主義者一樣絕不手軟,但他如何處理民間因加沙危機而對以色列一股沸騰的憤怒?問題是,穆斯林兄弟會的地下活動可能因此再度活躍起來,如內塔尼亞胡堅持在拉法作地面戰鬥,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之路便將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了,同時為原本複雜的中東局勢增添不可預測的因素。

13/05/2024

普京是當代涅夫斯基?

#飛常談 #俄羅斯 #普京 #涅夫斯基 #大國博弈

  5月7日,普京出席完第五任總統就職儀式之後,趕去教堂接受東正教牧首的祝福。很多媒體只是集中報道東正教牧首用了「殿下(Your Highness)」來稱呼普京,以及一些引起爭議的發言,卻少有留意一點,就是牧首用俄羅斯古代民族英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ar Nevsky)來比擬普京。

 

  這個比擬非常微妙,俄羅斯從古到今,有一抓一大把的民族英雄,尤其是國家領導人級別的,包括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建立統一俄羅斯國家和首稱沙皇的伊凡四世,推動俄羅斯走向近代化和西化的彼得大帝,以及奠定俄國廣袤領土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等等。何以首牧捨棄這些大帝級的英雄人物,而用實際上只是一個諸侯國軍事領袖的涅夫斯基來比擬普京?誠然,涅夫斯基一直到今天都是俄羅斯人普遍認同的13世紀民族英雄,但關鍵是涅夫斯基的英雄事蹟到底「英雄」在哪些方面?

 

 東正教牧首以俄羅斯古代民族英雄涅夫斯基來比擬普京,而非引用大帝級人物。(AP)

 

  最簡單來說,涅夫斯基時代的俄羅斯,或者準確地說,是羅斯民族(Rus,被視為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共同祖先,但此說有一定爭議性)諸侯國林立的時代。羅斯民族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政權,而是由一堆各級封建貴族掌權的大公國和公國構成,同一民族卻無法在一個統一國家的體制,把整個民族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所以這群以東正教為主體信仰的民族諸侯國,無論面對西方天主教勢力的威脅,例如瑞典和條頓騎士團,還是面對東方蒙古西征大軍的衝擊,都只能各自為戰,常常被敵人逐個擊破。

 

  涅夫斯基的父親,當時名義上是羅斯諸侯國的共同宗主,但實際上俄羅斯大地已經先後被成吉思汗和拔都的兩次蒙古西征大軍所征服。他的父親說白了只是蒙古金帳汗國的傀儡和代理人,不得不長期滯留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最後因為介入蒙古宮廷鬥爭,被蒙古昭慈皇后毒死。昭慈皇后就是元朝太宗皇帝窩闊台的其中一個皇后,元定宗貴由的母親。 

 

在13世紀,涅夫斯基領導羅斯民族在東西壓力下生存。(網上圖片)

 

  父親身亡之後,涅夫斯基並不能繼承父親的羅斯民族宗主的地位,因為這是真正的東歐大地統治者蒙古金帳汗國統治者所掌握的。涅夫斯基僅僅是西北邊疆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軍事領袖而已,甚至還談不上是這個幾乎唯一實施共和體制的羅斯諸侯國的政治領袖。他唯一的職責,就是幫助這個古老共和國抵抗來自西歐的天主教入侵者,更要防範來自東南面金帳汗國蒙古人的侵略吞併。

 

  面對東西兩面的夾擊,涅夫斯基採取非常務實的戰略:西戰而東和。

 

  所謂西戰,就是充分利用東西歐接壤地形的優勢,涅夫斯基先擊敗瑞典入侵軍,再擊敗條頓騎士團,後者就是西方軍事史上赫赫有名的「冰湖之戰」。兩場具決定性的戰役,涅夫斯基展現出同時代羅斯貴族們少有的軍事才華,尤其是冰湖之戰,其所展現出來的戰術素養和組織能力,與包括古代迦太基將領漢尼拔(Hannibal)在內的任何一位西方名將相比,都毫不遜色。儘管這場冰湖之戰的規模受到一些西方歷史學家的質疑,認為其實只是農場械鬥幾百人打架而已,但這並不妨礙俄羅斯和前蘇聯從官方到民間、從歷史學者到東正教會對這場戰役和涅夫斯基的極力推崇。

 

涅夫斯基在冰湖之戰擊敗條頓騎士團,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網上圖片)

 

  至於東和,涅夫斯基面對在13世紀壓倒歐亞大陸的蒙古人金帳汗國,則採取了如同越王勾踐和德川家康那樣的隱忍龜縮態度,這是西方政治文化所罕見的謀略身段。沒有辦法,沒有一支歐洲軍隊能夠擋得住蒙古大軍的狂潮,好漢不吃眼前虧,是涅夫斯基保存羅斯民族實力的唯一辦法。涅夫斯基甚至幫助蒙古人壓服一些不願進貢的羅斯諸侯國,最終金帳汗國冊封涅夫斯基成為基輔大公和弗拉基米大公,這是繼承其父親的羅斯諸侯宗主的名號。涅夫斯基對東方蒙古人的忍耐屈服,不僅換來了他個人的宗主地位,更換來羅斯民族整體實力的保存,以待將來擺脫蒙古統治的民族再崛起。

 

  西戰東和,這就是涅夫斯基被奉為民族英雄之歷史內涵。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