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11-15

《賽德克‧巴萊》寧為玉碎

  香港觀眾普遍對上世紀30年代,台灣原住民武裝起義的「霧社事件」並不熟稔,看《賽德克‧巴萊》可能得出另一種觀感。

 

 

 

  上集《太陽旗》以賽德克族的頭目莫那魯道,暮年時策劃武裝起義,血洗霧社為止。台灣日治時期,日人對賽德克族鎮撫長達30年,衝突亦非一日之寒;既有民生民情利益矛盾,亦涉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衝突,恩怨複雜得難三言兩語道盡。

 

  魏德聖採取了賽德克族原住民聖戰起義的觀點,立場很清晰:若要犠牲民族尊嚴和自由,信仰和土地,過著被同化生活,便寧為玉碎,不作瓦全。台灣觀眾對它的現代寓意了然於心,難怪在台票房大收逾7.5億。

 

  戲裏提到,當時一些賽德克族人已與日人通婚,甚至在殖民政府內工作,族人起義令他們陷於忠義兩難全局面。這種矛盾,比它的民族抗爭觀點更有趣,可惜魏德聖在此著墨不多。

 

  這段歷史很具爭議性,但在香港能順利公映,才最是難得。

 

電影預告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電影一線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